李星星, 鄧福軍
(1.中車永濟電機有限公司,永濟 044500;2.大連交通大學,大連 116028)
?
永磁同步電動機最大轉(zhuǎn)矩電流比控制研究
李星星1, 鄧福軍2
(1.中車永濟電機有限公司,永濟 044500;2.大連交通大學,大連 116028)
分析了永磁同步電動機矢量控制下的最大轉(zhuǎn)矩電流比控制,推導出d,q軸電流與轉(zhuǎn)矩的表達式和最優(yōu)定子電流矢量角的表達式。為了更好地運用于工程系統(tǒng),在非線性方程組的基礎上,提出了改進的曲線擬合方法,實現(xiàn)線性控制定子電流和電流矢量角誤差最小。采用MATLAB/Simulink仿真軟件分別建立d,q軸電流和定子電流矢量角控制仿真模型,根據(jù)仿真結果對兩種控制方案比較,得出兩種控制方式優(yōu)缺點。
永磁同步電機;最大轉(zhuǎn)矩電流比;最優(yōu)定子電流矢量角
永磁同步電動機(以下簡稱PMSM)具有結構簡單、體積小、質(zhì)量輕、效率高、轉(zhuǎn)子無發(fā)熱問題等優(yōu)點,廣泛地應用于航空航天、辦公自動化、數(shù)控機床和日常生活等各個領域[1]。本文針對凸極式永磁電動機Ld≠Lq的特性,研究了矢量控制下電流損耗最小的最大轉(zhuǎn)矩電流比控制,提出了兩種控制方式。文獻[2]通過求解高次方程組推導出電磁轉(zhuǎn)矩與d,q軸電流變化關系式,通過近似算法實現(xiàn)工程上的最大轉(zhuǎn)矩電流比控制,但是方程組的求解占用大量運算時間。文獻[3]通過變步長搜索尋找最優(yōu)最大轉(zhuǎn)矩電流比的轉(zhuǎn)矩角,同樣運算緩慢并且復雜。為便于工程實踐,本文給出改進的工程求解方法,采用改進的曲線擬合方法求解電磁轉(zhuǎn)矩與d,q軸電流和定子電流與電流矢量角的關系式。文中對d,q軸電流和定子電流矢量角控制進行比較,從控制算法、響應速度等方面比較兩種控制方式的優(yōu)缺點。
PMSM在d-q坐標系下的數(shù)學模型:
(1)
轉(zhuǎn)矩方程:
(2)
式中:Ud,Uq為d,q軸電壓;Id,Iq為d,q軸電流;Ld,Lq為d,q軸電感;Rs為定子電阻;ψf為永磁體磁鏈;ω為轉(zhuǎn)子電角速度;Te為電磁轉(zhuǎn)矩;p為電機極對數(shù);p為微分算子。
由式(2)可以看出,PMSM的輸出轉(zhuǎn)矩只與d軸電流和q軸電流有關,改變Id,Iq可以實現(xiàn)對電磁轉(zhuǎn)矩的控制。電磁轉(zhuǎn)矩前一部分稱為永磁轉(zhuǎn)矩,后一部分稱為磁阻轉(zhuǎn)矩。對于隱極式PMSM而言,Ld和Lq相等,電磁轉(zhuǎn)矩只與Iq有關,常采用id=0進行控制。但對于凸極式PMSM,為充分利用磁阻轉(zhuǎn)矩,降低電機損耗,常采用最大轉(zhuǎn)矩電流比控制[4-11]。
所謂最大轉(zhuǎn)矩電流比(MTPA)控制,是指在轉(zhuǎn)矩給定情況下,使定子電流最小,可以減小電機銅損耗,可轉(zhuǎn)換為如下極值問題:
(3)
作輔助函數(shù):
(4)
式中:λ為拉格朗日乘子。
將式(4)分別對Id,Iq和λ求偏導數(shù)并令其為零,有:
(5)
由式(5)可得出:
(6)
將Id,Iq和Te表示為標幺值,可以得到交、直軸電流分量與電磁轉(zhuǎn)矩的關系:
(7)
式(6)~式(7)為永磁電動機運行時電磁轉(zhuǎn)矩與d,q軸電流的表達式。
根據(jù)最大轉(zhuǎn)矩電流控制的運算,圖1給出了凸極式永磁電動機轉(zhuǎn)矩與d,q軸電流分量的關系。
圖1 轉(zhuǎn)矩與d,q軸電流分量關系
永磁同步電動機的矢量調(diào)速系統(tǒng)中,電機定子電流是矢量,其幅值決定了電流的大小,相位決定電流的方向,對幅值和相位同時進行控制,就是矢量控制。由PMSM的數(shù)學模型可知,控制id,iq就可以控制電機轉(zhuǎn)矩,而id,iq又是由定子電流的空間矢量is的幅值和相位決定的,即
(8)
式中:Is為定子電流幅值;γ為定子磁鏈與永磁體產(chǎn)生的氣隙磁場間的空間角度,如圖2所示。
將式(8)代入式(2)得電磁轉(zhuǎn)矩方程表示:
(9)
將轉(zhuǎn)矩方程對定子電流矢量角求偏導,令其偏導值為零,可得最大轉(zhuǎn)矩電流比下定子電流矢量角的表達式:
圖2 d-q軸旋轉(zhuǎn)坐標系下的定子電流矢量圖
(10)
根據(jù)式(8)、式(10)可以得到最優(yōu)定子電流矢量角和交、直軸電流分量兩個最小給定值,實現(xiàn)電機的最大轉(zhuǎn)矩電流比控制[12-17]。圖3給出了凸極式永磁電動機最優(yōu)定子電流矢量角與定子電流的關系曲線。
圖3 最優(yōu)定子電流矢量角與定子電流的關系曲線
在實際工程系統(tǒng)中,需要通過d,q軸電流與電磁轉(zhuǎn)矩的表達式或者電流與電流矢量角來尋求最優(yōu)的電流分量給定值,但是求解出具體的運算表達式非常復雜。在工程運用中,通常是離線計算出電流矢量角與電流的相應對應值,不同電磁轉(zhuǎn)矩與電流分量的分配值,采用查表的方式設定給定值,但是要運用大量的存儲單元并且運行緩慢。文獻[2]討論了d,q軸電流與電磁轉(zhuǎn)矩的近似線性關系,但是誤差較大;文獻[20]討論了對參數(shù)進行在線估算進行實時控制電流分量給定的問題。
運用式(6)、式(7)、式(10)直接得出電磁轉(zhuǎn)矩與d,q軸電流以及定子電流與電流矢量角的函數(shù)曲線,然后運用軟件進行曲線擬合得出關系式。曲線擬合過程中可以選取不同次數(shù),擬合多項式的次數(shù)直接決定了控制系統(tǒng)的精度和響應。本文針對凸極式永磁電機參數(shù),由于d,q軸電感參數(shù)不一樣,因此針對d,q軸電流與電磁轉(zhuǎn)矩的表達式以及定子電流與矢量角分別進行不同次數(shù)的擬合,同時考慮到擬合次數(shù)的多少直接影響控制系統(tǒng)運算能力和速度,設定最小誤差值,選擇誤差允許和減少運算的擬合次數(shù)。
本文中PMSM參數(shù)設置為Rs=2.875Ω,Ld=6.5 mH,Lq=10.5 mH,p=3,通過誤差分析,得出適合d,q軸和定子電流矢量角的擬合多項式,具體的表達式:
(11)
針對上述方法,利用MATLAB/Simulink進行MTPA控制的仿真研究,建立如圖4所示的PMSM仿真控制系統(tǒng)模型[21-22],控制系統(tǒng)包括PI調(diào)節(jié)器、矢量變換單元、轉(zhuǎn)速反饋回路及SVPWM。分別對兩種MTPA控制方式進行比較,初始速度設為0,轉(zhuǎn)速給定為1 500 r/min。仿真時間為1 s,在0.5 s給定負載6 N·m。
圖4 MTPA控制矢量控制原理框圖
圖5、圖6給出采用兩種控制方式的電機運行特性。圖5(a)和圖6(a)為兩種控制方案下的電機轉(zhuǎn)速圖,可以看出兩者在空載情況下基本相同,但是在0.5 s時加入轉(zhuǎn)矩負載后,采用d,q軸電流控制比定子電流矢量角控制響應速度快,震蕩比較小。由圖5(b)、圖5(c)和圖6(b)、圖6(c)可以看出,d,q軸電流控制中Iq=6 A,而定子電流矢量角控制中Iq=7 A,Id隨著負載轉(zhuǎn)矩的增大而反向增大,兩種控制方式中Id=-1 A,所以都可以充分利用磁阻轉(zhuǎn)矩。對于相同的負載轉(zhuǎn)矩,d,q軸電流控制與定子電流矢量角控制相比,前者定子電流較小并且遇到負載變化反應快速穩(wěn)定,電機損耗較少,這對電機控制要求穩(wěn)定精確的場合具有重大意義。
(a)電機轉(zhuǎn)速(b)q軸電流
(c) d軸電流
(a)電機轉(zhuǎn)速(b)q軸電流
(c) d軸電流
本文對凸極式PMSM矢量控制的MTPA進行研究,討論總結出兩種MTPA控制方式及其工程近似方法。同時從理論上分析不同控制方式的特點,通過仿真對比分析,曲線擬合d,q軸電流控制比曲線擬合定子電流矢量角控制更加精確和穩(wěn)定,但是控制算法比較復雜,在選擇控制方式時,可根據(jù)控制性能的需要和性價比,靈活選用。
[1] 唐任遠.現(xiàn)代永磁電機理論與設計[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2:3-9.
[2] 李長紅,陳明俊,吳小役.PMSM調(diào)速系統(tǒng)中最大轉(zhuǎn)矩電流比控制方法的研究[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05,25(21):169-172.
[3] 廖勇,伍澤東,劉刃.車用永磁同步電機的改進MTPA控制策略研究[J].電機與控制學報,2012,16(1):12-17.
[4] 吳芳.內(nèi)置式永磁同步電機最大轉(zhuǎn)矩電流比控制策略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3:17-24.
[5] 連琨,劉艷萍,高美卿.永磁同步電動機矢量控制[J].電機與控制應用,2010,37(12):52:55.
[6]LEEK-W,LEESB.MTPAoperatingpointtrackingcontrolschemeforvectorcontrolledPMSMdrives[C]//PowerElectronicsElectricalDrivesAutomationandMotion(SPEEDAM2010).IEEE,2010:24-28.
[7] 盛義發(fā),喻壽益,洪鎮(zhèn)南,等.內(nèi)置式永磁同步電機驅(qū)動系統(tǒng)效率優(yōu)化研究[J].電氣傳動,2011,41(6):14-18.
[8] 裘君,趙光宙,齊冬蓮.基于反饋耗散方法的永磁同步電機最大轉(zhuǎn)矩/電流控制[J].煤炭報,2009,34(9):1285-1290.
[9] 吉智,何鳳有.凸極永磁同步電機電流控制方法研究[J].電氣傳動,2011,41(7):2-7.
[10] 徐佳園.永磁同步電機最大轉(zhuǎn)矩電流比控制[D].北京交通大學,2010:28-35.
[11] 張成,王心堅,宋國輝,等.PMSM最大轉(zhuǎn)矩電流比全速控制策略及其仿真[J].微特電機,2013,41(1)31-36.
[12] 徐艷平,鐘彥儒,楊惠.永磁同步電機矢量控制和直接轉(zhuǎn)矩控制的研究[J].電力電子技術,2008,42(1):60-66.
[13] 李耀華,劉晶郁.永磁同步矢量控制系統(tǒng)MTPA控制實現(xiàn)[J].電氣傳動自動化,2011,33(4):9-11.
[14] 邱鑫,黃文新,楊建飛,等.一種基于轉(zhuǎn)矩角的永磁同步電機直接轉(zhuǎn)矩控制[J].電工技術學報,2013,28(3):56-60.[15] BOLOGNANI S,PERETTI L,ZIGLIOTTO M.Online MTPA control strategy for DTC synchronous-reluctance-motor drives[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2011,26(1):20-28.
[16] 黃鵬,黃雷,苗長云,等.考慮飽和效應的 IPMSM 最大轉(zhuǎn)矩電流比控制[J].電力電子技術,2011,45(2):41-43.
[17] 吳欽木,韋書龍,李捍東,等.永磁同步電機驅(qū)動系統(tǒng)效率優(yōu)化控制參數(shù)變化影響研究[J].電機與控制應用,2012,39(6):18-23.
[18] 郎寶華,劉衛(wèi)國,賀虎成,等.基于最大轉(zhuǎn)矩電流比動態(tài)磁鏈給定的直接轉(zhuǎn)矩控制[J].電氣傳動,2008,38(1):24-26.
[19] 田以濤,王英.基于最大轉(zhuǎn)矩電流比的永磁同步電動機矢量控制[J].電機與控制應用,2013,40(5):25-28.
[20] 黃鵬,苗長云,黃雷,等.參數(shù)在線估算的永磁同步電機最大轉(zhuǎn)矩電流比控制[J].煤炭學報,2011,36(1):172-176.
[21] 耿翠紅,曹以龍,汪文俊.基于MATLAB的永磁同步電機矢量控制系統(tǒng)[J].上海電力學院學報,2013,29(3):213-217.
[22] 袁喻華,王莉.永磁同步電機矢量控制的MATLAB仿真研究[J].變頻器世界,2010(4):68-71.
ResearchofMaximumTorqueperAmpereControlforPermanentMagnetSynchronousMotor
LI Xing-xing,DENG Fu-jun
(1.CRRCYongjiElectricCo.,Ltd.,Yongji044500,China;2.DalianJiaotongUniversity,Dalian116028,China)
Withthepermanentmagnetsynchronousmotor'smaximumtorqueperamperecontrolundervectorcontrolanalyzed,therelationshipbetweend-qaxiscurrentandtorqueandtheexpressionofthestatorcurrent'soptimalvectoranglewerededuced.Toutilizeitintheengineeringapplicationbetter,onthebasisofnonlinearequation,theimprovedcurvefittingmethodwasputforwardtorealizetheminimumerrorofstatorcurrentandcurrentvectoranglebylinearcontrol.Thesimulationmodelofd-qaxiscurrentandstatorcurrentvectoranglecontrolwereestablishedusingMATLAB/Simulinksoftware.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ofthetwocontrolmodeswereobtainedbasedonthecomparisonofthetwocontrolschemes'simulationresults.
permanentmagnetsynchronousmotor(PMSM);maximumtorqueperampere(MTPA);optimalstatorcurrentvectorangle
2014-09-17
TM
A
李星星(1990-),男,碩士研究生,從事電力傳動及控制技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