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圣祥
據(jù)報載,福州公交出租車公司投入100輛“公務的士”,針對公務員群體提供實時用車、會務或中長途用車和定點保障服務。其中,提供定點保障服務的車輛會??吭诟V菔姓k公區(qū)外待命。為了增加車輛使用率,“公務的士”還可為公務員家庭用車提供服務,但乘車人員必須出示公務員證件,才可以搭車。
公車改革掛了很多年的空檔,最近兩年終于踩了油門,雖然很多地方改的并不徹底,雖然車改補貼已經(jīng)成了專門福利,但終歸是一種進步。公車改革之后,公務員用車需求,一般都是市場化解決,該開私車開私車,該打出租打出租,該坐公交坐公交,在此情況下,如果再成立專門的公車服務機構,其實毫無必要。
按理說,現(xiàn)在私家車如此普及,租車市場又如此發(fā)達,特別是網(wǎng)約車之類非常方便,公務員出行不應該再是個問題。之所以在某些地方仍會成為問題,說到底還是特權思維給“慣”的,覺得官用和民用就該不一樣,車補既然按級別發(fā),那就是固定收入,不能用來“辦公”,開私車辦公事絕對不可以。
福州公交出租車公司,聽名字,就知道不是什么民營企業(yè)。它為什么要推出“公務的士”,專為公務員群體及其家屬服務呢?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發(fā)現(xiàn)了商業(yè)機遇,專門針對特定人群推出特定服務;另一種可能是接到了上峰指示,或者主動推出相關服務,但并非基于利潤的考量。平心而論,兩種可能都是有的,只不過,若是商業(yè)行為,好像涉嫌構成歧視。當然,在市場供給無限豐富的當下,“公務的士”不讓搭,自有搶著要搭我們的,你歧視我們,我們還歧視你呢;人們真正擔心的是,這會成為另一種隱性的特權怪胎。
“公務的士”不搭普通人不要緊,但錢是公務員個人從已經(jīng)發(fā)到工資卡的車補中支付,還是另行公款支付呢?若是前者,“公務的士”沒有多少競爭優(yōu)勢;若是后者,顯然有違車改初衷。
這才是真正的問題:公車改革后沒有專車可坐了,于是假借與地方國企合作之類方式,開通另一種形式的專車,本質上沒有任何變化,還是專為公務員服務,區(qū)別是,多領了一份車改補貼。既然是專為公務員服務,“公務的士”自然并不擔心虧損,一方面地方國企本來就得“聽領導的話”,更重要的是,真虧損了還可以找政府部門要補貼,反正都是納稅人的錢。
判定“公務的士”到底是商業(yè)行為還是媚權行為,其實很簡單,只要看一看福州公交集團出租車公司開通“公務的士”的市場調研報告或者商業(yè)計劃書就可以。如果真是為了賺錢,開通一項明確拒絕普通消費者的奇葩業(yè)務,不可能一拍腦袋就干。相反,如果是媚權,那就簡單多了,只要領導滿意,不差錢。
航班頭等艙不會只賣給公務員,五星級酒店也不會拒絕給普通人服務。在出行服務供給極大豐富的年代,搭乘“公務的士”居然還要看證件看證明,無非是要營造一種“私家專享”的尊貴—想起來一句臭名昭著的香煙廣告詞:至尊南京,廳局級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