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海軍袁小艷
(1.吉首大學體育學院 湖南吉首 416000;2.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湖南婁底 417000)
梅山武術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研究①
鄒海軍1袁小艷2
(1.吉首大學體育學院 湖南吉首 416000;2.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湖南婁底 417000)
文章運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以及實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對梅山武術文化的起源、特點進行了整理與分析;探討了梅山武術文化發(fā)展的困境,提出了促進梅山武術文化發(fā)展的對策,為梅山武術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提供了借鑒。
梅山 梅山文化 傳承 發(fā)展
中國武術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國獨有的傳統(tǒng)體育特色,也是中國五千年沉淀下來的文化精髓;梅山武術是湖南省一種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拳種,作為中國傳統(tǒng)武術的一部分,對中國傳統(tǒng)武術的傳承和傳播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然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市場經濟和西方體育的沖擊,梅山武術的價值趨向逐漸被沖淡,原本屬于我們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正在不斷地走向消失和滅亡。但是,隨著現(xiàn)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和政府政策的不斷引導與支持,對于梅山武術而言,如何發(fā)揚和傳承梅山武術文化,使得梅山武術再次輝煌是一個轉折性的契機。
梅山,位于湖南省中西部地區(qū),包括婁底、漣源、新化以及懷化等一些市與鄉(xiāng)鎮(zhèn),莽莽蒼蒼,綿延千里。梅山武術是當今傳統(tǒng)武術流派中傳承最為長久,同時還很好地保留古代武術功法與當地武器技擊相結合的優(yōu)秀拳種。追其根源,可上推至遠古戰(zhàn)神蚩尤時期,遠古時期,梅山地區(qū)的地理位置較為偏僻,交通也不方便,人們都過著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
2.1 擁有強大的生產實用性特征
梅山武術文化的產生與發(fā)展, 離不開梅山地區(qū)特殊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社會歷史條件[1]。梅山武術文化是古梅山人們在創(chuàng)造梅山武術過程中遵從自然規(guī)律中產生的,從梅山人從自己的日常生活、田野勞動以及山林狩獵中不斷地實踐中產生,同時從中抽出一些武術動作組成一套適合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動作,然后再配合當時農耕時用的器械就形成了原始的梅山武術套路;同時為了生存,梅山人必需掌握與山林猛獸搏斗的技巧、方法,并要制作出專門用來對付猛獸的器械。這種武器現(xiàn)在在新化縣的鄉(xiāng)鎮(zhèn)還可以看見,正是靠這些梅山動作和器械才使得古梅山人們在與猛獸的搏斗中獲得勝利,才能在那么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中生活下來。因此,梅山武術生產方式上有著很大的實用性特征。
2.2 擁有獨特的地域特征
梅山武術文化是荊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按┨弥漠敱诖瑑深^擊鼓歌聲傳,白布裹頭衣錯節(jié),野花山果垂青肩”[2]。古梅山由于地理位置廣闊,且地形不同,因此,形成了一種極具特色的地域性民族文化。梅山人自古號稱“梅山蠻”或“梅山峒蠻”“地接溪峒, 其俗好勇尚儉”“風俗陋儉, 獄訟稀聞”“其人尚氣而貴信,喜直而惡欺,節(jié)儉而不奢,樸厚而不佻”[3], 因此,梅山武術文化是一種具有淳厚、豪爽、強悍、剛烈、勇武等特點的少數民族地域色彩。
2.3 擁有濃厚的宗教特征
梅山武術文化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宗教文化。梅山人大多數都是梅山教的信徒,古梅山地區(qū)有許多的迷信思想就來自于梅山教文化的信仰。根據陳益球老先生口中得知:古梅山洞主符天賜、李天華、趙天祥武藝高強、狩獵本領高,死后被奉為梅山祖師。所以,之后的狩獵人打獵進山,必須先朝拜梅山祖師,求其保佑平安。由此可知,梅山教文化不僅滲透在古梅山人的生活習慣中,同時對梅山武術文化的發(fā)展亦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2.4 具有良好的健身娛樂性特征
古梅山地理位置偏僻、地形復雜且交通不便,人們都長期過著原始山地生活,為了能在與山林猛獸的叢林斗爭中生存下來,梅山人就必須擁有良好的身體狀態(tài),不僅能翻山越嶺、走路更要健步如飛。雖然現(xiàn)在的梅山民眾已經不用再過著過去的原始生活,但是作為一種梅山武術文化特征,梅山武術的健身價值依然存在。而且梅山武術在經過多年的發(fā)展沉淀中吸取了我國傳統(tǒng)養(yǎng)生學、醫(yī)學、體育學、人類學等諸多精華,大大豐富了其健身價值,這種價值隨著梅山武術的流傳而保存下來。因此,梅山武術不僅是一種健身運動方式,更是梅山地區(qū)優(yōu)秀的民眾傳統(tǒng)體育項目。
3.1 缺少當地政府的引導與支持
梅山武術在20世紀70年代時,是梅山武術的發(fā)展繁榮時期,在當時梅山地區(qū),基本上男女老少都會個一招兩式。同時婁底市新化縣還被評為全國群眾體育工作先進單位;但是,進入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國外文化的涌入以及其他體育娛樂活動的沖擊,當地政府追求其他精神和物質上的享受,逐漸對梅山武術失去原來的支持與宣傳,梅山武術缺乏了政府的支持,所以,才導致被其他外來體育項目所打敗,才越來越沒落。
3.2 梅山武術文化缺乏傳承人
梅山武術的發(fā)展,離不開傳播者和繼承者。調查發(fā)現(xiàn),梅山武術的繼承人出現(xiàn)老齡化嚴重,而且每年越來越少。特別是隨著國民經濟水平不斷發(fā)展,當地許多年輕人外出就業(yè),小孩子又不喜歡練習梅山武術,再加上當地的老拳師都受封建思想的支配,拳法不傳外人,所以,導致老拳師去世后許多的功法套路都消失了,這就直接導致練習梅山武術人數越來越少。因此,缺乏梅山武術繼承人是梅山武術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最大不利因素。
3.3 梅山武術文化傳承途徑缺乏
梅山武術文化的傳承,離不開宣傳方式與途徑。以前,由于經濟水平較低,人們對物質追求不太看重,因此,在閑暇時間都會組織大家練習梅山武術;然而,隨著經濟快速發(fā)展,外來文化的沖擊,梅山武術在宣傳途徑上也沒做多大努力;比如:在校園開設的體育課也多是其他體育項目,基本上不練習梅山武術,使得梅山武術遠離了校園這個大的平臺;在大眾體育健身中也多是學習其他體育項目,也沒去傳播梅山武術中的健身價值。因此,在科技如此發(fā)達的中國,梅山武術文化在宣傳途徑上必須做出改變。
4.1 當地政府政策的引導與支持
一個地區(qū)文化的發(fā)展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與引導。梅山武術在20世紀80年代,當地文化政府部門重視對梅山武術的宣傳,使得當地村落習武成風。然而到了90年代后,文化全球化迅速發(fā)展,國家越來越重視武術競技化,使得民間武術的發(fā)展越來越沒落;因此,梅山武術文化的發(fā)展必須需要政府部門的政策支持與引導,同時也要加強市、省政府部門實施政策的力度和決心。
4.2 加強對梅山武術的挖掘與整理
在政府的引導下,應該加深對梅山武術文化的整理,充分挖掘出梅山武術的價值,并且把這種價值運用到校園體育課與社會大眾健身中去,這樣它就可以融入社會發(fā)展中去,使得梅山武術在得到宣傳的同時還能夠增加練習者的人數;同時,也要加強梅山武術文化理論的整理,鼓勵梅山武術學者與拳師出謀劃策,把梅山武術套路與其他的體育運動相結合起來,整理出一套適合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一些武術動作,并組合成套路,然后再加以出版成為武術教材,讓梅山武術走入校園。
4.3 梅山武術與學校體育教育相結合
武術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對我們思想品質、動作行為一直樹立良好的規(guī)范教育作用。新中國成立以來,武術一直是我國體育課程里面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于經濟水平欠缺以及思想的阻礙,武術并沒有在許多鄉(xiāng)村小學開展;一方面,學校老師不懂武術、不重視武術,覺得學習才是一等大事。另一方很多體育教師缺乏對梅山武術的了解;進入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外來文化的沖擊,使得梅山武術更加遠離了當地村落學校;因此,梅山武術要再發(fā)展就必須與學校的體育課相結合,走進學校的每一節(jié)體育課,多多培養(yǎng)梅山武術繼承人,爭取讓每一個中小學生了解、掌握梅山武術,以便不斷地擴大當地群眾武術基礎。
梅山武術文化歷史悠久,在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梅山武術因為自身獨有的文化特點與豐富的武術價值在當時被人們廣泛地接受與宣傳,比如:強大的生產實用性、獨特的地域性、濃厚的宗教性和良好的健身性等;但是隨著國民經濟的發(fā)展,梅山武術自身的局限性、以及當地政府的不重視,所以,導致梅山武術越來越沒落。因此,筆者認為梅山武術要再次發(fā)展必須需要當地政府政策的支持與引導、加強對梅山武術文化的挖掘與整理,加強與當地學校體育教育相結合3個方式來弘揚與繼承梅山武術,使得這個民間傳統(tǒng)武術再次繁榮昌盛起來。
[1]郭兆祥.中國梅山文化[M].天馬圖書有限出版公司,2002:19.
[2]袁征.梅山民歌考源——梅山民歌系列研究之一[J].黃鐘,2001 (3):12-17.
[3](清)夏力恕.《湖廣通志》卷76[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張文祥.論我國旅游工藝品的開發(fā)與創(chuàng)新[J].旅游論壇,1999 (2):32-4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4.232
G80
A
2095-2813(2016)12(a)-0232-02
鄒海軍(1993,3,7—),男,漢,湖南永州人,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
袁小艷(1993,7,5—),女,漢,湖南邵陽人,大專,研究方向:書法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