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飛 謝靜月(揚州大學 江蘇揚州 225000)
對第12屆全運會田徑金牌地域分布特征的分析研究①
劉飛 謝靜月
(揚州大學 江蘇揚州 225000)
摘 要:第12屆全運會于2013年8月31日在遼寧省成功舉辦,是我國水平最高、規(guī)模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綜合體育賽事,全國各省市的教練員和運動員均高度重視此次比賽,投入賽前準備的人力、物力、財力也為最大。該論文通過對全國第12屆全國運動會田徑項目金牌地域分布的特征研究,將有助于了解全運會的金牌走向及各省市競爭實力的變化,為認識和把握我國競技體育的發(fā)展和趨勢,提高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推動各省市體育事業(yè)發(fā)展,提供參考依據(jù),并且對于我國目前田徑高水平項目發(fā)展來說,不僅具有理論研究價值,更具有實踐意義。
關鍵詞:全運會 田徑項目 金牌分布
1.1研究對象
該文以第12屆全運會田徑項目奪金前8名代表隊“山東、江蘇、北京、廣東、上海、遼寧、福建、青?!弊鳛檠芯繉ο?。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該文在研究過程中,通過中國知網(wǎng)的CNKI搜索,中國期刊網(wǎng)等網(wǎng)站進行大量的有關該屆以及前幾屆全運會田徑項目奪金數(shù)據(jù)資料的查閱以及優(yōu)秀論文和相關書籍的整理歸納。
1.2.2邏輯分析法
該文通過對12屆全運會田徑金牌分布狀況與數(shù)據(jù)進行深層、淺層的邏輯分析。
1.2.3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該文通過第12屆全運會官方網(wǎng)站所公布的實時田徑金牌數(shù)據(jù),對奪金前8名省份進行歸類,最后對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1第12屆全運會競爭格局的動態(tài)變化特征分析
通過分析及比較得知,在第11屆全運會田徑金牌榜上山東、江蘇、遼寧、廣東、黑龍江、解放軍、河北、上海8個代表隊取得了47枚田徑金牌中的34.5枚,占田徑金牌總數(shù)的73%。在第12屆全運會金牌榜上山東、江蘇、北京、廣東、上海、遼寧、福建、青海8個代表隊取得了47枚田徑金牌中的33枚,占田徑金牌總數(shù)的70%。從近2屆全運會前8名代表隊在奪金數(shù)據(jù)來看,兩者相差僅3%,說明近2屆全運會的整體競爭格局較為穩(wěn)定。但是在相對穩(wěn)定的內部,各代表隊實力發(fā)生著變化。雖然山東、江蘇和廣東依然穩(wěn)保第1名、第2名以及第4名,但是北京代表隊從第11屆全運會田徑金牌零獲取和田徑獎牌榜排名第22名一下躍至第12屆全運會田徑金牌榜第3名的位置;上海代表隊也在第12運會上以比上屆多2枚金牌的優(yōu)勢躍居田徑金牌榜第5名;遼寧代表隊由于金牌數(shù)的減少,退居12運會田徑金牌榜第6名;福建代表隊也以3枚金牌的成績進入金牌榜第7名的位置;廣東、上海、北京在第12屆全運會金牌數(shù)持平,廣東和上海代表隊完全具備沖進三甲的實力。
由此不難看出,各代表團整體實力差距進一步縮小,競爭日趨激烈,格局由第11屆全運會的“多強對抗”更進一步發(fā)展,強度進一步增大。從歷史成績看,東道主的成績一般在全運年會有明顯的提升,競爭實力會出現(xiàn)“躍遷”的現(xiàn)象,從12屆全運會田徑金牌榜看,雖然遼寧隊并沒有保持住去年第3名的優(yōu)勢,而是退居第六名,但依然穩(wěn)定在前8名。因此,2017年第13屆全運會天津市的田徑成績表現(xiàn)會是影響和改變競爭格局的一個潛在因素。
2.2第12屆全運會田徑男子項目金牌地域分布特征分析
由分析可以看出,北京市獲得的4枚田徑金牌都集中在距離短、強度大、爆發(fā)力強的短跑項目和跳遠、跳高上,表明北京市男子運動員在短跑和跳躍項目上具有超強的能力,根據(jù)數(shù)據(jù)北京隊田徑項目共獲4枚田徑金牌并且都是男子運動員奪取的,說明北京隊在男女實力方面,男性運動員實力遠高于女性運動員;青海省獲得的2枚男子金牌均是超常距離跑項目,表現(xiàn)出青海省在超常距離跑運動項目上的優(yōu)勢和統(tǒng)治力,也體現(xiàn)了高原地區(qū)運動員有氧能力較強的顯著地域性特征和長距離跑項目金牌的分布特征;廣東省勇奪男子兩項短距離接力項目——4×100 m接力和4×400 m接力,表現(xiàn)出廣東省男子運動員在短距離跑項目上強勁的綜合實力和默契的配合;遼寧、江蘇兩支代表隊在男子投擲項目上表現(xiàn)出極大的實力,遼寧取得了鏈球、標槍金牌,江蘇隊勇奪鐵餅金牌。
2.3第12屆全運會田徑女子項目金牌地域分布特征分析
廣東代表隊依然延續(xù)著在短距離、高強度項目上的優(yōu)勢,不僅男子組在兩項接力上奪魁,女子組在100 m欄、4×400 m接力上也摘得桂冠,充分地體現(xiàn)出了廣東代表隊在短距離徑賽方面具有壟斷的實力和顯著的地域分布特征;上海代表隊近年來在800 m、1 500m項目有了很大進步,男子組有張海坤、女子組有趙婧,使得全運會中距離徑賽項目上有3枚金牌分布在了上海,上海也成為800 m、1500m項目金牌的主要聚集地;另外,10000 m一直以來都是青海代表隊的優(yōu)勢傳統(tǒng)項目,該屆全運會青海代表隊穩(wěn)保男女10000m金牌。體現(xiàn)出了青海代表隊在10000m項目上的壟斷實力和10 000 m項目金牌的地域分布特征。
2.4第12屆全運會田徑金牌南北地域分布特征分析
在南方代表隊方面,依然繼承了在短距離徑賽項目上的傳統(tǒng)優(yōu)勢,在短距離跑項目上,有8枚金牌被田徑金牌榜前8名的4支南方代表隊獲取,占總金牌數(shù)量的17%,占短距離項目金牌總數(shù)的57%。與北方相比,值得一提的是北京選手張培萌在該屆全運會在100 m、200m項目上力壓廣東選手蘇炳添為北京隊奪得2金;山東代表隊也在400m、400m欄方面有出色表現(xiàn)。兩支代表隊為北方地區(qū)的短距離項目增添不少光環(huán),但在短距離徑賽上的綜合實力還是不及南方代表隊,如4×100、4×400 m接力等。
另外,在跳躍項目上,南北還是保持不分伯仲的局面,該屆全運會男子跳遠和跳高項目被北京代表隊的李金哲、王宇獲??;女子跳高、三級跳遠被福建代表隊的鄭幸娟、謝荔梅獲取。近幾屆全運會上,跳躍項目金牌在南北方的分布也較為平均,說明跳躍項目在南北方的地域差異較小,發(fā)展較為均衡。
總結上述分析,南方代表隊主要表現(xiàn)出在短距離、高強度、爆發(fā)力強、團體接力等項目上占據(jù)一定優(yōu)勢;北方代表隊則在長距離徑賽、投擲項目比南方更勝一籌。
2.5第12屆全運會不同地域的劣勢項目奪金對金牌地域分布的影響
由分析可知,在近3屆全運會南方代表隊在短跑項目(100 m、200 m、400 m、100 m欄、110 m欄、4×100 m、4×400 m)上奪金的數(shù)量達到了短跑金牌總數(shù)的81%,北方代表隊則只占據(jù)19%,不僅如此,從90年代至20年代初,短跑項目一直是廣東、廣西、江西等南方代表隊的優(yōu)勢項目,北方未取得過冠軍。說明短跑一直以來是北方各大代表隊的劣勢項目。但是從第12屆全運會來看,北方的北京、天津代表隊,包攬了100 m、200 m、400 m這幾個比較具有代表性的短跑金牌。尤其是北方的張培萌,以強勁的實力打敗南方名將蘇炳添,并打破了北方在短跑項目上難有一席之地的局面。兩塊短跑金牌加上兩塊跳躍項目金牌,北京代表隊以4塊田徑金牌的成績躍居至田徑金牌榜第3名。
中、長距離跑方面(800 m、1 500 m、3 000 m障礙、10 000 m、馬拉松)北方代表隊在近3屆全運會上奪得金牌數(shù)量達到了該方面總數(shù)金牌的65%,南方代表隊占據(jù)23%,個人代表占據(jù)12%。數(shù)據(jù)表明,北方在中、長距離跑項目方面較南方相比占據(jù)很大優(yōu)勢,南方在該方面項目上處于劣勢,但在十二運會上,上海隊在800 m、1 500 m項目上包攬3金,在此之前的2屆全運會上只有江蘇女子獲過1 500 m冠軍,其他都被北方代表隊包攬。由于本屆全運會取消了男子800m項目,所以,該屆全運會上海隊在800m、1 500m項目上可謂是大獲全勝,3塊中距離跑金牌也助上海隊登上田徑金牌榜第5名,金牌數(shù)與廣東、北京代表隊并列。
投擲項目方面也是北方占據(jù)優(yōu)勢,南方在近3屆全運會上只奪取過5枚投擲項目金牌,其余大多都被北方代表隊奪取。說明,南方在投擲項目方面也是一大弱項,在該屆全運會上南方代表隊也沒有對投擲項目金牌的地域分布造成太大的影響。南方代表隊在投擲項目上應該加強訓練,提高水平,以補上短板,提升整體實力。
綜上所述,劣勢項目對于金牌的地域分布影響是很大的,如今年北京、天津代表隊包攬100m、200m、400 m項目金牌,就對短跑金牌的地域分布造成了很大的遷移影響。南方應在中、長距離項目和投擲方面加強訓練,提升實力;而北方代表隊則應繼續(xù)提升短跑的綜合實力,爭取在短跑和接力項目上再放光彩。
2屆全運會前8名的金牌分布隊競爭格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金牌的分布呈現(xiàn)出項目的集中性和明顯的地域特征,全運會田徑比賽競爭格局的日益激烈。通過分析近3屆全運會短跑、中長距離跑、投擲項目金牌地域分布表得出以下結論,在劣勢項目上奪金可以打破傳統(tǒng)的金牌地域分布格局,形成新的金牌地域分布格局,因此,各省市在劣勢項目上奪得金牌是使金牌地域分布格局發(fā)生變化的主要因素。優(yōu)勢項目要構建實力超凡的人才群,積極挖掘和培養(yǎng)后備力量,把優(yōu)勢項目所在的地區(qū)作為培養(yǎng)后備人才的基地,只有形成集體優(yōu)勢,才能從容不迫地面對競爭激烈的競技長期保持傳統(tǒng)項目的領先。
參考文獻
[1]吳殿廷.中國杰出競技體育人才成長因素的地理分析[J].地理科學,2007(6):779-783.
[2]陳大路,谷曉紅.地域文化基本特征的新審視[J].學術交流,2007(11):27-30.
[3]劉濤,王小冰,張軍.對我國女子田徑項目優(yōu)勢地域集合的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9(5):16-19.
[4]唐新發(fā).第九、十屆全運會田徑獎牌格局對比分析[J].體育學刊,2006(5):17-22.
[5]梁劍.對第九、第十屆全運會田徑獎牌榜的統(tǒng)計分析[J].中國市場,2010(48):235-236.
[6]付百勝.舉國體制下中國各區(qū)域競技體育之發(fā)展——第十一屆全運會獎牌分布[J].第一健身俱樂部,2010(6):21-24.
[7]王桂欣.第九、十屆全運會獎牌榜前八名獎牌走向和項目分布特征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7(3):24-27.
[8]寧雅芬.“淺談第十一屆全運會快速力量性項目發(fā)展的地域特征[J].才智,2010(10):27-28.
[9]黃貴.對體育運動與地理關系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11 (6):47-50.
中圖分類號:G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6)07(a)-0135-02
作者簡介:①劉飛(1992,7—),男,漢,江蘇省淮安人,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田徑。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19.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