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遙遠申林(.蘇州大學體育學院 江蘇蘇州 50;.揚州大學體育學院 江蘇揚州 57)
我國排球運動損傷研究的文獻計量學分析
趙遙遠1申林2
(1.蘇州大學體育學院 江蘇蘇州 215021;2.揚州大學體育學院 江蘇揚州 225127)
采用文獻計量法和邏輯分析法,對1995—2015年我國排球運動損傷類科研論文等文獻計量學指標進行分析。結果表明:近20年該領域的文獻發(fā)文量呈現逐漸上升的發(fā)展趨勢,文獻發(fā)表源以體育院校學報和體育科技專業(yè)期刊為主等特征,但存在研究數量少、被引頻率低、研究內容過于集中、沒有核心作者群等問題。建議: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拓寬研究視野;深入核心領域研究,增加科研量,提升學術研究質量;建立完善的排球運動損傷研究體系。
排球 科研論文 運動損傷 計量學分析
運動損傷是由于從事體育運動而造成的損傷。[1]作為運動醫(yī)學臨床工作的主要研究領域之一,運動損傷已成為體育科學研究的熱點,展示了廣泛的研究前景[2]。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排球規(guī)則的修改,相應的導致訓練強度和比賽激烈程度不斷加大,運動員的損傷情況也不斷增加[3],這嚴重影響了運動員的身體健康和運動年限,針對此,人們對各類文獻資料中關于排球運動損傷的原因進行了研究和調查,為提高排球運動損傷科研論文質量提供建議。
1.1 文獻發(fā)文量的年代特征分析
依據科研規(guī)范的要求,剔除帶有總結性的年鑒文章與非社會科學類短刊,選擇期刊類文獻及優(yōu)秀碩博學位論文的相關特征進行統(tǒng)計與描述[4]:通過剔除無作者的文獻共收集到321篇文獻(截至到2015年12月),年均發(fā)文16.01篇。按來源數據庫來分,其中有學術期刊269篇、優(yōu)秀碩博學位論文38篇、國內外會議論報告文獻14篇;在跨度為20年的時間區(qū)間內,排球運動損傷類科研論文的年發(fā)布量呈逐漸上升趨勢,其中在2014年達到45篇的年發(fā)文量峰值,且在2005年之后,增長速度較快,年增長率為10.02%,平均每年多增加22.5篇。這種結果表明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上升,排球運動發(fā)展也相應提高,對于排球運動損傷研究越來越多。同時隨著高校等教育水平的提高 ,從事運動損傷研究的工作者會越來越多,預測排球運動損傷類科研數量將會進一步增加。
1.2 文獻期刊分布分析
學術論文對外公布的主要載體是期刊,任何研究報告只有通過在指定的期刊發(fā)表才能得到該領域同行的品閱和評價。目前許多研究機構不僅僅關注論文數,也關注論文發(fā)表期刊的質量[5]。該研究根據體育期刊分類對搜集到的269篇學術期刊論文的期刊類型進行歸類和對比,分為“體育院校學報”“普通院校學報”“學術性體育科技期刊”“非學術性體育科技期刊”“醫(yī)學類期刊”和“其他各類期刊”6類。
1.3 作者分析
1.3.1 署名作者發(fā)文量(期刊)
對269篇期刊文獻總結可知,1995—2015年我國159種期刊共刊載了239名第一作者的排球運動損傷類論文。其中,只發(fā)表1篇論文的作者共209人,占87.45%;發(fā)表2篇的共28人,占11.72%;發(fā)表篇數最多的是3篇共2人,占0.83%,由此可見,排球運動損傷領域的高產作者較少,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這對該領域進一步的發(fā)展成不利形態(tài)。
1.3.2 合著論文量(期刊)
合著論文是指由2個或2個以上研究者共同完成的論文,不少實證研究表明,合作研究成果的論文比一般獨立完成的論文要獲得更多的引用。論文合著率和合著度是評價期刊論文質量的常用指標。這表明:作者中“單兵作戰(zhàn)”居多,合著比例尚較低,這會使研究的成果喪失群體力量,導致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不夠,也會使本領域的學術論文多數無法得到更好的引用和發(fā)展。合著率較低的原因可能是:一是作者職稱評定的限制,現在仍有部分高校在評定職稱時要求參評論文須為獨著;二是排球學科自身項目特點所致,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較少,技戰(zhàn)術較為專項化。
1.3.3 作者地域分布
期刊作者的地域分布情況能顯示出學科研究水平的地區(qū)差異,也反映出期刊的學術影響力水平。對排球運動損傷類期刊文獻(269篇)和碩博士論文(38篇)進行作者地域分布分析,依據論文第一作者所在地區(qū)進行統(tǒng)計表明,1995—2015年我國排球運動損傷類文獻第一作者分布在全國29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按照我國地區(qū)劃分將文獻作者地域分為華東(83篇)、華中(52篇)、華北(55篇)、華南(39篇)、東北(31篇)、西南(20篇)和西北(27篇),共307篇。其中華東、華中、華北地區(qū)的文獻數量居多,占總文獻量的61.89%,這表明沿海以及中部幾個省為我國排球運動損傷研究的活躍區(qū)域;另外在各省市對比中,北京(40篇)、河南(33篇)和江蘇(25篇)是主要的研究省份。雖然排球運動損傷研究遍及全國29個省市,但大多集中于少數幾個省市,其他省市的產出量卻較低。
1.4 研究基金項目分析
在325篇我國排球運動損傷類研究文獻中,其中僅5篇是屬于有基金項目,占總體論文的1.5%,基金類別分別為河南省科技攻關計劃、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海南省教育廳科研基金、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痦椖康娜狈σ部陀^反映了我國排球運動損傷科研不受重視,基金項目的總數能反映國家對某部門或應用學科的重視性,但就目前排球運動損傷類科研基金的數量來說,還遠不能滿足排球運動發(fā)展的需要。
運用對比法對1995—2015年間我國籃、排、足,運動損傷類科學研究量進行比較,分別為排球321篇,籃球847篇、足球574篇。顯然排球的研究總量與籃、足球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是因為:(1)排球運動項目發(fā)展滯后、真正熱衷于排球運動的人口少之又少;(2)排球運動損傷的相關研究起步較晚、研究歷史模糊、研究體系不完善;(3)與其他項目相比,排球運動大眾關注度低,特別是我國排球比賽的成績一直處于波動狀態(tài),未引起較大的社會影響。
排球運動損傷的科研關系到排球運動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加大排球運動損傷的科研量,探討運動損傷產生的原因和預防方法,是保障運動員生命健康,促進排球運動蓬勃發(fā)展的必須和關鍵。筆者認為,從目前排球運動損傷研究的發(fā)展趨勢來看,排球運動損傷科研將趨于創(chuàng)新化、深入化和系統(tǒng)化研究。
3.1 創(chuàng)新研究思維,拓寬研究視野
排球運動損傷科研人員應加大與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的研究思維,如利用計算機平臺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
3.2 深入研究核心領域,提升整體科研水平
加大資金投入和人才支持力度,深入透徹的研究排球運動損傷的核心領域。研究人員也應積極申請課題項目,增加合著文獻比例,從而達到增加科學研究量,提高整體學術質量的目的。
3.3 建立完善的排球運動損傷體系
完善的排球運動損傷體系是提高排球運動損傷研究水平的關鍵。應吸取國外先進的運動損傷研究方法,采用其先進的計量或評價指標,建立起針對運動員特點的訓后或賽后恢復體系,從而使研究指標更加準確可信,也使得隊員的訓練和恢復更可控、更科學。
[1]運動醫(yī)學編寫組.實用運動醫(yī)學[M].北京:北京科技大學出版社,2003.
[2]楊志棟,王曉倩.運動損傷研究現狀綜述[J].沈陽體育學院報,2004,23(6):786-788.
[3]李銀芳,安兵.我國排球運動員的損傷研究(綜述)[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3,19(60):50-52.
[4]張歡,董寶林.我國體育學評價研究的文獻計量學分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3,47(5):74-80.
[5]徐芳.基于Gh指數的期刊分類新方法研究[J].情報學報,2014 (4):8.
G841
A
2095-2813(2016)03(b)-0128-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08.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