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江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宿遷分校 江蘇宿遷 223800)
中學體育目標設置理論研究的應用條件及策略分析①
朱小江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宿遷分校 江蘇宿遷 223800)
目標設置理論的研究范圍逐步拓展,研究深度也日益精細,尤以大學生的相關研究居多,而關于中學生的研究相對較少,可供重復驗證的具體實證研究暫無發(fā)現(xiàn)。該文分析了中學體育目標設置理論研究的相關條件,探討目標設置理論應用的具體策略,為中學體育目標設置理論的相關研究及應用提供參考。
中學體育 目標設置理論 應用條件 策略分析
自20世紀30年代起,心理學家就開始了對目標的研究,但最初的研究大多被忽視[1]。
直到1967年美國心理學教授E.A.Locke在前人的基礎上,提出目標設置理論后,目標的相關研究漸漸為人們所關注,成果亦日益豐富,并逐步發(fā)展成為一種新的激勵理論[2]。伴隨著研究領域的拓展,目標的研究也走出了工業(yè)管理心理學的范疇,進入了體育學科領域。盡管在體育訓練與教學中的研究成果遠沒有在工業(yè)管理心理學中來得顯著,甚至關于大學生的研究還存在著一些結(jié)論不一致性得現(xiàn)象,但人們對于目標的研究并沒有停滯。隨著時間的積淀,中學體育目標設置理論研究逐步開展。
目標設置理論的研究旨在通過設置不同的目標來影響個體參與整個教學階段的學習行為,結(jié)合個體的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來促進學習目標的達成,驗證和深化動機的激勵理論,為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提供借鑒[3]。已有的目標研究多聚焦于在校大學生,而關于中學生的研究則相對較少。其原因可能在于學生所處的學習環(huán)境不同及其課程設置的差異。目前,國內(nèi)中學階段的目標設置理論研究暫無發(fā)現(xiàn)具體的可供重復驗證的應用研究,僅見零星的綜述類研究,可見,中學體育目標設置理論的應用研究前景廣闊。
2.1 時間條件
目標研究,首先需要檢驗時間條件,即每周教學頻率需要達到運動技能發(fā)展和實證研究的基本需求。因此,在時間維度上,需要保證體育課堂教學的周課時數(shù)和總課時數(shù)能夠滿足實驗操作的需求。參照大學生的教學實驗設計,每周體育課堂教學課時數(shù)通常為1~4課時,實驗周期為6~16周[4-6]。目前,中學階段每學期的體育課程教學為18~20周,每周體育課3課時[7]。由此可以看出,中學體育教學的課時數(shù)滿足目標設置理論應用研究的時間要求。
2.2 課程設置要求
目標研究需要具備系統(tǒng)性教學的課程設置。中學階段的課程設置通常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循序漸進地進行不同項目的單元教學或模塊化教學,有條件的地區(qū)輔以校本特色課程。隨著課改的發(fā)展,教學內(nèi)容的涉略范圍、自主性與靈活度更加廣泛,以單元為基礎,系統(tǒng)性地發(fā)展知識與技能成為一種趨勢。基于學段特征,不同單元教學時間不同。這一特征有利于選擇合適的教學單元開展目標設置理論研究。
2.3 科研力量要求
目標研究需要具備一定的科研力量。中學一線體育教師熟悉體育教學的具體工作,具有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是參與實證研究的最佳人選。伴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與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科研能力水平逐步邁上了新臺階,有利于教科研工作的開展。
3.1 研究方向、指標的選擇
目標的研究,應在方向和范圍上得以深入和拓展,尤其應倡導持續(xù)性研究。持續(xù)性研究可以促進系列化或系統(tǒng)性研究指標的獲得,其策略重在研究方向的選擇和研究指標的取舍。研究方向的選擇需要參考目標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目標研究相關的價值和潛力,以此作為方向選擇的基準。指標的取舍則應在大量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綜合已有研究思路、設計、方法、指標,選擇具備可行性或相對空白部分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和應用研究,并以指標研究為圓點,進行影響因素的發(fā)散性探討分析,從而達到系列化、系統(tǒng)性的研究。
3.2 操作思路的設計
目標的研究應體現(xiàn)學段水平階段的特征。應用研究的周期、內(nèi)容應符合教學的實際要求。技能指標、心理指標或生理指標的選取也應根據(jù)中學生的常規(guī)參照對應或選取經(jīng)過信、效度檢驗,符合中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相關問卷。在被試分組的選擇上,可按照自然教學班級分組結(jié)合同質(zhì)性檢驗。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應以符合中學生年齡、心理、生理特征的引導語或教學方法、手段進行相關的組別教學,對于不同組別的不同目標要求應結(jié)合文字、圖表或影音資料予以直觀說明。
3.3 研究人才的培養(yǎng)
目標設置理論的研究與發(fā)展,重在一線教師的參與。為此,一線教師科研素養(yǎng)的提升至關重要。首先,需要從自身做起,自主學習,自主提高。其次,活躍科研氛圍,激發(fā)內(nèi)在的前進動力,樹立榜樣效應。再次,加強交流與合作,借鑒與學習,指導與培訓。此外,在具備一定科研條件的情況下,要能夠打破慣性思維,在實踐中鍛煉自己。如此,一線教師的科研素養(yǎng)得以提升,教科研工作也必將得到發(fā)展。
4.1 目標研究的制約因素
目標的研究涉及眾多方面,取得的成果亦較為豐富。然而涉及影響因素或制約因素的研究卻相對有限,尤其是關于中學生的相關研究。因此,在開展中學體育教學領域中目標研究的同時,相關可能的制約因素值得人們思考,尤其是具體實踐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制約因素,需要人們?nèi)ヌ接懛治?以此來促進和完善相關研究的開展。
4.2 研究模型或方法的優(yōu)化
目標研究的模型構(gòu)建,已有的研究顯示存在基本路徑[8]。隨著研究對象的拓展,已有的研究模型是否滿足需要或仍需進一步優(yōu)化完善,有待探討。研究過程中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影響可能存在或缺或難以界定。因此,優(yōu)化統(tǒng)計方法值得嘗試。
綜上所述,關于目標設置理論的研究,應考慮相關的時間條件及其課程的設置,恰當?shù)剡M行研究方向的選擇和指標的取舍,努力獲得專業(yè)科研力量的指導和一線教師的參與,在實踐中培養(yǎng)和擴大研究團隊。同時,結(jié)合研究對象的年齡特征,優(yōu)化設計及其方法,促進目標研究的開展和深化。
[1]楊秀君.目標設置理論研究綜述[J].心理科學,2004,27(1): 153-155.
[2]朱小江,顏軍.中學體育教學領域中目標設置理論應用的影響因素[J].當代體育科技,2014,4(33):118-120.
[3]朱小江,顏軍.目標設置理論在體育教學領域應用的研究綜述[J].當代體育科技,2014,4(32):77-79.
[4]許平肖,朱新民,苑勇寬.不同目標設置對體育系武術普修課程“初級長拳”套路教學影響的實驗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1):100-101.
[5]劉微娜,周成林.目標設置對乒乓球運動員接發(fā)球準確率及自我監(jiān)控能力的影響[J].體育科學,2007,27(1):57-63.
[6]孫利紅.排球墊球教學中應用目標設置理論的實驗研究[J].體育科技,2006,3(27):61-63.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Z].
[8]孫麗.目標設置理論及其教育應用[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8 (1):37-42.
G808
A
2095-2813(2016)11(c)-0099-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3.099
朱小江(1978,12—),男,漢,江蘇宿遷人,碩士,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體育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