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寧,黃亞玲
?
體育類民辦非企業(yè)單位的資產困境與路徑選擇——資源依賴理論的視角
許寧1,2,黃亞玲1
摘要體育類民辦非企業(yè)單位是我國體育社會組織的一種,是一種公益性非營利組織,它的發(fā)展既受到西方公民社會理論的影響,又制約于我國總體性社會轉型的時代特征與公益基因缺乏的文化土壤。確立法律身份的10多年以來,體育類民辦非企業(yè)單位的發(fā)展速度較快,但整體效益不佳,資產困境是目前影響體育類民辦非企業(yè)單位發(fā)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資產涉及組織自身及組織與外部環(huán)境的依賴與互動。探究體育類民辦非企業(yè)單位的資產困境及現實路徑,以推動其發(fā)展,提升體育公益水平。采用文獻法、訪談法,結合資源依賴理論,對體育類民辦非企業(yè)單位發(fā)展中的資產困境進行探討。認為,發(fā)起資金視作捐贈有失偏頗,國家財政支持不均衡,體育服務收費低廉化,員工待遇水平低,稅務優(yōu)惠不到位,場館房租及水電費用支出較大是主要困境。提出可供選擇的路徑為:在組織外部,發(fā)起資金可做變通處理,體彩公益金應資助民間發(fā)起的體育類民辦非企業(yè)單位,大力購買體育類民辦非企業(yè)單位的公共體育服務,稅務優(yōu)惠向小微企業(yè)看齊;在組織內部,應盡快完善會計制度,提升謀求社會贊助的能力,通過推動公益職業(yè)化,提高體育類民辦非企業(yè)單位人員待遇,釋放系統內場館資源,降低房租水電費用支出。
關鍵詞民辦非企業(yè)單位;資產困境;路徑;資源依賴理論
Dilemma and Pathways of Private Non-enterprise Units of Sports: From the View of 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XU Ning1,2,HUANG Yaling1
(1.School of Graduate,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2.School of PE,Taishan University,Taian 271000,China)
Abstract As a sport non-profit organization,Private non-enterprise units of sport(PNEUS)is a kind of public welfar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which devel?opment is not only affected by the western civil society theory,but also constrained by the overall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lack of the public welfare culture in China.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legal identity for more than a decade year,the development of the PNEUS is fast,but overall poor efficiency.Asset is cur?rently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NEUS,which involves the organization itself,and the dependence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or?ganization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This paper is about to promote its development,enhance the level of sports public service by exploring the assets dilem?ma of the PNEUS and its practical path.From the view of 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ference and interview,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assets dilemma of PNEUS and offers some pathways.These factors as following led to a dilemma.The launch of the fund as a partial donation is bi?ased.The governmental financial support is not balanced.Sport service charges are too low.Employee salaries are too low.The range of tax incentives is not wide.Venue rental,water and electricity are somewhat expensive.Finally,on the outside of the organization,government can give special treatment on launched funds.PNEUS should be funded by the sports lottery welfare.Government should positively purchase public sports service of PNEUS.PNEUS should be given tax incentives as that of small and micro businesses.On the inside of the organization,PNEUS should as soon as possible perfect the account?ing system,promote the ability to seek sponsorship from social philanthropy,improve the salary level of its employee,reduce the charge for water,electricity and house rent.
Key words Private Non-enterprise Units;dilemma of assets;pathway;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2014年10月,國務院印發(fā)了《關于加快發(fā)展體育產業(yè)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未來10年,體育產業(yè)將成為我國的重要產業(yè),為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進一步提升。群眾體育在促進體育產業(yè)方面有非常廣闊的市場,發(fā)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民眾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體育意識的增強和體育生活方式的盛行,使人們需要更加組織化的社會交往方式。體育參與從經驗型向更加科學化健身手段轉型,一大批新興的運動項目,如瑜伽、拓展、滑板、軟式排球、馬拉松等俱樂部建立起來,人們張揚個性的多元化體育需求得到滿足。這些都是體育需求背景下,社會對群眾體育的發(fā)展,對群眾體育的主要承載部門——體育類民辦非企業(yè)單位提出的要求。
體育類民辦非企業(yè)單位(簡稱體育民非)是指,企業(yè)、事業(yè)單位、社會團體、其他社會力量和公民個人利用非國有資產舉辦的,不以營利為目的的,以開展體育活動為主要內容的民辦中心、院、社、俱樂部、場、館等社會組織[1],具體的舉辦形式主要體現為非營利性體育俱樂部等。區(qū)別于體育社團服務自身會員的互益性,體育民非作為實體性、公益性社會組織,對社會提供的體育服務是連續(xù)性的、經常性的,因而,它面對的是更加廣闊的群眾體育領域?!?014年社會服務發(fā)展統計公報》[2]顯示,全國共有民辦非企業(yè)單位29.2萬個,比上年增長14.7%。其中體育類11 901個,占4.08%。在這10 000多家體育民非當中,有6 255個是政府部門資助創(chuàng)建的國家級、省級、地市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3],剩余的則為民間發(fā)起運作的體育民非。這2種類型的體育民非,從發(fā)起、資金來源、運作方式等各方面均有一定不同。民間發(fā)起的體育民非更具有民非的自治性與實體性,但發(fā)展困難也更為突出。近些年,盡管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激發(fā)社會組織活力的政策,但體育民非的發(fā)展仍然面臨很多困難,整體效益不高。制約體育民非發(fā)展的諸多因素中,資產問題是重要方面之一。資產,指任何公司、機構和個人擁有的任何具有商業(yè)或交換價值的東西。資產的分類很多,如流動資產、固定資產、有形資產、無形資產和不動產等。體育民非當前面臨的資產問題主要指,發(fā)起資金、財政支持、工資薪水、服務收費、稅務和其他支出等方面。作為社會系統的一部分,體育民非的資產不完全是組織自身的問題。JEFFREY PFEFFER等[4]的資源依賴理論(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認為,一個組織最重要的存活目標,就是要想辦法減低對外部關鍵資源供應組織的依賴程度,并且尋求一個可以影響這些供應組織之關鍵資源能夠穩(wěn)定掌握的方法。體育民非與環(huán)境(政府、企業(yè)、個人以及其他組織)的良好互動,使體育民非獲得資源、擺脫依賴,并影響環(huán)境,這是我國非營利組織發(fā)展的方向。民辦非企業(yè)單位屬于財團法人,資產是圍繞體育民非發(fā)展的核心問題。本文希望通過體育民非組織的外部與內部資產匯入與流出2個方面,結合體育領域自身特點,探討體育民非的資產問題,破解體育民非的資產困境,探尋促進其發(fā)展的路徑。
20世紀90年代,民辦非企業(yè)單位被稱作“民辦事業(yè)單位”,主要是由編制部門進行登記管理,當時我國的民辦非企業(yè)單位大約有70萬家。從2000年開始,民政部門對民辦非企業(yè)單位進行了復查登記工作[5]。2001年11月,《體育類民辦非企業(yè)單位登記審查與管理暫行辦法》頒布實施,這標志著體育民非法律身份的正式確定。截至2014年底,我國共有體育類民非11 901家。相對于巨大的社會體育需求,體育民非的發(fā)展無論是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存在巨大差距。我國體育的強政治性,賦予體育民非一定的官方色彩。由政府發(fā)起舉辦的,并受到國家體彩公益金支持的各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本不是核心意義上的體育民非。更具有非營利組織特征的由民間發(fā)起的體育民非,由于自身發(fā)展資金的匱乏和經營能力的不足,境況艱難。另外,由于登記、年檢等較高的行政成本以及相關優(yōu)惠措施的不到位,有些本質上的體育民非,卻登記成了企業(yè)(商業(yè)體育俱樂部),或者根本沒有登記。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一項調查顯示,由于資金嚴重缺乏,我國41.4%的非營利組織處在名存實亡的“休眠狀態(tài)”[6]。從登記注冊資金來看,大部分體育民非規(guī)模很小。以廣東、浙江為例,登記在冊的體育類民辦非企業(yè)單位中,注冊資金在3萬元的占40.2%,5萬元的占22.7%,10萬元的占27.8%,20萬元及以上的占7.2%,其他占4.1%。在縣一級登記的體育類民辦非企業(yè)單位注冊資金則多在1~3萬元不等[7]。發(fā)起資金少、規(guī)模小只是影響體育民非的一個方面。根據《體育類民辦非企業(yè)單位登記審查與管理暫行辦法》規(guī)定,體育民非的資金來源為:接受捐贈、資助;接受政府、企事業(yè)單位、社會團體、其他社會組織和個人的委托項目資金;為社會提供與業(yè)務相關的有償服務所獲得的報酬;其他合法收入[1]。由于我國文化中缺乏現代公益的基因,以及經濟發(fā)展水平的限制,社會公益捐贈水平非常低下。有研究表明,2002年,中國人均捐款僅為0.92元,相比之下,2003年美國人均捐款為828.7美元[8]。即便在發(fā)達國家,非營利組織的主要經費收入來源也是政府。2003年,美國所有非營利組織的經費收入中,政府資助占49%[8]。據山東省所做的一項調查表明,全省社會力量辦體育各業(yè)態(tài)均表現為盈利能力較差,多處于一般或微利狀態(tài)。較好的占8%,一般52%,微利和困難的40%(此數據包含體育產業(yè)和非營利體育組織)。由此看來,我國體育民非發(fā)展的資金掣肘是非常明顯的。體育民非在以低廉的收費,承擔著員工薪資、房租水電費、稅負等,維持著組織的運作。
2.1發(fā)起資金:投資還是捐贈?
發(fā)起資金的屬性從根本上決定了體育民非的組織性質。從“民辦非企業(yè)單位”這一名稱上來看,決定體育民非組織性質的,一是發(fā)起資金為民間(或非國有)資產,二是組織宗旨的非營利性。隨后,相關政策對資產規(guī)定有適當放寬,規(guī)定在民非發(fā)起的資金中,國有資產不超過1/3[9]。從體育行業(yè)的特點來說,成立體育民非的發(fā)起資金主要是發(fā)起人的個人財產、基本的器材設施和智力成本等。同時,所依附的體育場地、場館等,大多靠租賃體育、教育或社會系統的資源。民辦體育民非,在發(fā)起時很少獲得國家行政性經費資助的,使用的均為發(fā)起人個人財產。但是,根據《民辦非企業(yè)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的規(guī)定,民非發(fā)起成立以后,組織財產即視為公益資產,在組織面臨解體清算時,發(fā)起時的資產不能重歸發(fā)起人。調查發(fā)現,多數人認為,他們創(chuàng)辦體育民非是一種投資行為而非捐贈。因此,造成了私立而非私有的局面,這在體育民非的運作過程中會產生一些弊端,特別是當組織難以為繼時,發(fā)起人可能會通過一定形式,變相收回個人先期投入,這就加劇了體育民非的崩潰。
2.2國家財政支持的不均衡
如果說在體育民非發(fā)起時,國有資產的投入影響民非的民間性的話,那么,在組織運行過程中,大量體育民非難以獲得政府財政支持,使發(fā)展的道路更加陷入窘境。發(fā)達國家經驗表明,即便是在美國等西方一些社會慈善發(fā)達國家,財政撥款仍是非營利組織的重要資金來源,有超過一半的資金來源于政府。體育總局資助的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在成立時受體彩公益金的支持。成立的前3年,國家資金資助總額為西部地區(qū)俱樂部18萬元,東中部地區(qū)俱樂部6萬元[10]。受體彩公益金資助的各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只有6千多家,而大部分的民辦體育民非,得不到國家行政性資金的支持。同為社會公益組織的青少年體育俱樂部與民辦體育民非,在受政府資助方面,卻有很大差別?!扼w育類民辦非企業(yè)單位登記審查與管理暫行辦法》規(guī)定的體育民非獲得發(fā)展資金的幾種方式有捐贈、接受委托項目資金和有償服務報酬。在體育民非的初創(chuàng)階段,希望其動員社會資源是極其困難的。體育民非很少能夠獲得個人或企業(yè)無償資金捐助。出臺《民辦非企業(yè)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政策的背景是出于對民辦非企業(yè)單位的管理,甚至是管制,而非培育和扶持。非營利組織是政府公共服務中的伙伴關系這一理念尚未確立。
2.3體育服務收費的低廉化
當捐贈、政府資金等收入極其有限的時候,向社會提供健身指導、賽事組織等有償服務獲得的報酬,就成為體育民非最主要的資金來源。服務的定價狀況一定程度上反映著體育民非所提供服務的公益屬性。因為體育民非所提供的這種體育服務或產品,具有公共產品和準公共產品的屬性。雖然,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帶動了體育消費水平的提高,但消費結構還停留在較低水平。多以體育用品裝備等實物型消費為主,而體育服務等精神型消費較少。總體性社會背景下,民眾的觀念意識還停留在“福利=免費”這一認識中,并且,對非營利組織的看法也類似于“非營利=不收費”。因此,希望民眾更多地將資金投入到一個非物質體育消費領域,仍有很大困難。體育民非所提供的服務,如健身培訓、運動技能指導等,包含財力、物力和人力多種成本,組織不可能長期以遠低于成本的價格為社會提供服務。以T市FH足球俱樂部為例,每節(jié)(1 h)足球課的收費僅為10元左右,而該俱樂部租用的是當地條件最好的足球場,教練員也多是高校教師、曾有職業(yè)背景的足球專業(yè)人士。一入一出的對比,俱樂部資產困境可見一斑。目前,整個體育行業(yè)的盈利水平偏低,即便在營利部門,商業(yè)體育俱樂部的經營狀況亦不容樂觀,整體利潤率偏低。山東英派斯是全國規(guī)模最大的連鎖式健身俱樂部,全國簽約門店180家,健身會員20萬人,但直到2014年,在年銷售額超過6億元的情況下(數據來源于山東省政府研究室《關于推進我省社會力量辦體育的調研報告》),才實現盈利。
2.4員工薪資:留人還是存事?
體育民非在運作過程中,常陷入一個艱難的抉擇中:支出足以留住員工的薪水往往使組織的財務狀況雪上加霜。體育民非目前的資產狀況,無法給予員工良好的工資待遇。由于工資待遇、社會保障等方面的不足,專業(yè)性較強的體育教練員、體育培訓人員等人才,很少會選擇體育民非為全職工作單位。調查北京某注冊資本50萬以上的體育民非,組織正式員工只有出資人及其親屬2人,其余人員皆為兼職人員,流動性很大。目前,人們更傾向于認為體育民非是表達公益之心的一個通道,還達不到成為一個就業(yè)領域的程度。據L.M.SALAMON等[11]的研究,國外社會組織就業(yè)的平均規(guī)模占非農就業(yè)人口的5%,占所有服務業(yè)就業(yè)人口的10%,占所有公共部門就業(yè)人口的27%,相當于各國最大私營企業(yè)就業(yè)總和的6倍多??梢哉f,非營利組織是未來我國體育專業(yè)人才就業(yè)的一個重要領域,這對于解決目前我國退役運動員安置的困難,提升體育民非服務質量可以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薪資水平高低常與非營利組織盈余不得分配的規(guī)定相聯系。相關政策規(guī)定,非營利組織工作人員平均工資薪金水平不得超過上年度稅務登記所在地人均工資水平的2倍[12]。體育民非的負責人不得不在合適的薪水與組織的存續(xù)之間權衡。
2.5稅收體現不出對體育類民辦非企業(yè)單位公益屬性的維護與支持
在西方發(fā)達國家,對非營利組織的優(yōu)惠政策主要體現在稅收優(yōu)惠。對非營利組織的稅收優(yōu)惠體現在2個方面:(1)向非營利組織捐贈的優(yōu)惠;(2)非營利組織自身經營的稅務優(yōu)惠。我國向體育非營利組織捐贈享受的稅收優(yōu)惠為,向獲得公益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的社會組織捐贈財產并用于公益事業(yè)可享受企業(yè)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優(yōu)惠。具體稅收優(yōu)惠為:企業(yè)捐贈可享受年度利潤總額的12%的稅前扣除;個人捐贈可享受應稅額的30%的稅前扣除[13]。在捐贈免稅方面,能夠享受捐贈稅收優(yōu)惠的僅局限于每年國家及地方各級財政、稅務、民政部門聯合公布的名單,其中體育非營利組織只有一家,即中華體育基金會(截至2012年)[14-15]??傮w而言,體育民非經營中的稅務負擔不算沉重,但基于對非營利性組織的一種鼓勵,國家相關稅務政策尚無體現出較大優(yōu)惠。而且,許多的優(yōu)惠政策是原則性的,不具有實踐可操作性。工商、稅務、民政部門的利益之間尚存紛爭,不夠協調。民辦非企業(yè)單位及社會團體管理條例規(guī)定,非營利組織嚴禁從事營利性活動,但新企業(yè)所得稅法規(guī)定,非營利組織從事營利性活動所得不享受稅收優(yōu)惠[14]?!敦斦俊叶悇湛偩株P于非營利組織企業(yè)所得稅免稅收入問題的通知》(財稅[2009]122號)規(guī)定了5類可獲所得稅免稅優(yōu)惠的收入范圍[16]。但是,作為經營性收入,是民辦體育民非最重要的收入來源,在此方面尚無優(yōu)惠。而目前,月銷售額2~3萬的小微企業(yè)是免征營業(yè)稅的。
2.6場館房租及水電費用支出較大
提供體育服務、進行體育培訓和指導、組織各類體育比賽等為業(yè)務內容的體育民非,因為要貼近服務目標人群,往往租賃的房屋處所均為鬧市區(qū),租賃費用較高。作為其業(yè)務指導部門的體育行政部門,其閑置房屋場館等在出租時,可能首先考慮部門效益,將其租賃給資金實力更好的商業(yè)體育俱樂部,甚至是與體育無關的商業(yè)部門。水電費一般被按照商業(yè)或工業(yè)用電、用水來繳納費用,這是不合理的,增加了體育民非的負擔。工業(yè)用電的峰谷均價在0.85元/°左右,民用電價格第1階梯在0.56元/°左右;一般工業(yè)用水6.50元/t,民用水3.90元/t。諸如健身、游泳等用電用水量較大的體育俱樂部,按照工業(yè)商業(yè)用電用水標準,與民用標準繳納水電費的支出差距是很大的。而且,目前所實行的階梯電價和水價,并沒有考慮用電用水單位的商業(yè)或公益屬性差異。繳納水電費的標準參照的也不是體育民非的社會公益屬性,而是所租賃房產所有人先前的繳費標準。
3.1組織外部因素
3.1.1財產相關法律規(guī)制的變通:環(huán)境給予的制度補償從頂層設計到社會實踐,對體育民非組織性質的認識仍不夠清晰。體育民非緣何而來,為何存在,如何發(fā)展的邊界與底線非常模糊,立法的取向應由管制轉向培育與扶持。政府作為體育民非發(fā)展中影響最大的外部環(huán)境,作為制度供給者,在考慮社會公益事業(yè)的管理時,應既能夠參照非營利組織管理的國際慣例,又考慮中國公民社會發(fā)展的實際。目前,我國既沒有財團法人的法人類型,也沒有公益財產的產權類型,這不利于保障民辦體育民非發(fā)起者的基本權利。是否可以考慮在公益產權制度建立之前,對于體育民非的發(fā)起資金可做特殊處理。在組織發(fā)起成立時,對發(fā)起人的財產做清晰登記,一旦組織將來面臨解體清算,該部分財產回歸發(fā)起者個人。此外,組織經營盈余的處置是非常技術性的一個問題。民辦學校是民辦非企業(yè)單位發(fā)展的先鋒,相關政策一定程度上對體育民非有一定的借鑒作用。《民辦教育促進法》規(guī)定,允許民辦學校出資人從辦學結余中取得合理回報。而2015年正在修正的《民辦教育促進法》草案,更是表達出一種由舉辦人選擇營利或非營利登記方式進行分類管理的取向。從立法技術上看,合理回報放在“扶持與獎勵”這一章,規(guī)定為一種特殊的獎勵措施,而沒有放在“學校資產與財務管理”這一章里[17],這就將一種財產安排變成了制度安排。政府行政部門或業(yè)務指導部門,以一種資金獎勵的形式,扶持體育民非,亦可避免民非資產民間性要求的沖突,弱化非營利組織與政府的依存關系。
3.1.2體彩公益金應資助民間發(fā)起的體育類民辦非企業(yè)單位:保證組織必要資源之供給作為一個非營利組織,體育民非通常不具備生產組織所需生存資源的能力。不同于市場領域所提供的私人產品,民非所提供服務的準公共產品屬性及大量可能的搭便車行為,又非營利組織運作的復雜性,需要組織的外部因素提供必要資源。在我國個人捐贈相對匱乏的情況下,政府投入尤顯重要。受到資助的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和不受資助的民辦民非,從事的均為社會公益事業(yè),均應享有政府的財政扶持。更何況,民辦民非的發(fā)起使用的是“更純粹”的民間資本,服務的是更廣大的體育人群。因此,體彩公益金應既資助掛靠在各類學校中的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又資助那些社會力量發(fā)起的民間體育俱樂部等民非。2014年,中國體育彩票銷量達1 764億元,籌集體彩公益金454億元[18],體彩公益金反哺社會的方式與渠道有進一步優(yōu)化的空間與可能。除了財政性資金的直接支持以外,通過貸款財政貼息,支持體育民非的成立與發(fā)展,亦是很有效的措施。魯政發(fā)〔2015〕14號文件規(guī)定,對民辦體育等新上項目銀行貸款,給予財政貼息支持,按銀行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貼息期限為1~3年,貼息資金省與市縣財政按70∶30比例負擔[19]。為了促進體育產業(yè)加快發(fā)展,2013年,山東省設立體育產業(yè)引導資金,每年從省級財政預算和省級體育彩票公益金中安排4 000萬元,用于體育健身服務、體育產業(yè)領域科研試點等項目[20]。這些政策已使許多民辦體育民非從中獲益。
3.1.3大力購買體育類民辦非企業(yè)單位的公共服務:環(huán)境與組織的互動——委托代理關系體育民非是體育公共利益表達的橋梁與紐帶。一般認為,體育民非提供的產品界于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之間,是更接近公共產品的一種混合型產品,其提供的體育公共服務,通過合同承包、補助(貼)的方式,由政府來購買。通過這一方式提供體育公共服務,是政府的職能與使命[21]。政府由體育服務的直接生產轉型為提供,與體育民非建立的委托代理關系,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社會體育的效益。但目前,政府購買體育社會組織的體育公共服務在我國還處在低層次與局部合作階段,相關法規(guī)條例也不健全。在《政府采購法》中,體育公共服務未被列入采購范圍中,而社會體育組織也未被視為購買客體[22]。目前,存在這樣一種爭論: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將政府體育公共職能轉移給體育社會組織,是應該選擇發(fā)展較好的社會組織,以確保公共服務職能能夠被順利承接,還是一開始就嘗試給予各種層次體育社會組織以機會,通過鍛煉,提升體育社會組織的能力。一個提供公共體育服務凸顯低效的部門——政府,讓位于一個提供效率有可能更高的部門——社會組織,乃大勢所趨。體育民非可通過承接服務職能,提升自我運作效率。此為體育民非發(fā)展資金來源的重要部分,同時通過對承接遴選,建立起體育民非間良好的競爭秩序,促進體育民非自身實力的提升。
3.1.4稅務優(yōu)惠向小微企業(yè)看齊:組織外部環(huán)境的參照稅務優(yōu)惠是體現政府對非營利組織政策扶植的重要舉措,切實的稅務優(yōu)惠到位,需要民政、體育、財政、稅務等部門的聯動協調。對體育民非的所得稅、營業(yè)稅的起征點和稅率等問題,應進一步明確。解決民辦非企業(yè)單位財稅問題,財產性質首先要有清晰的認證,財稅政策才可能順利出臺[23]。盡管分處市場與社會組織領域,企業(yè),尤其是小微企業(yè)與民非在運作方式上有相仿之處。在企業(yè)領域,2014年10月1日起,月銷售額不超過3萬元的小微企業(yè),免于征收營業(yè)稅和增值稅。出于發(fā)起資金的公益產權屬性、盈余不得分配原則、服務領域的社會福利性質,體育民非至少應與同等規(guī)模的商業(yè)體育俱樂部享有同一水平的稅務優(yōu)惠,應避免體育民非與其外部組織產生較大的資源差異性。多數體育民非經營規(guī)模較小,營業(yè)收入較低,可免除營業(yè)稅。財稅[2009]122號規(guī)定,因政府購買服務取得的收入不作為體育民非的免稅收入,考慮到被購買公共服務是未來體育民非重要的收入來源,對所得稅的優(yōu)惠政策更應寬松。
3.2組織內部影響因素
3.2.1體育類民辦非企業(yè)單位的會計制度應盡快建立在市場領域的現代企業(yè)制度已基本建立,而現代事業(yè)制度的發(fā)展相對遲緩。在現代化的社會組織內部治理中,會計制度成為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盡管2005年1月1日起,《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已經開始實施,但仍存在很大不足。社會公益財產的運作,更需要運行的高效率。體育民非面臨的資金來源單一與社會需求廣泛之間的矛盾,往往使組織陷入“有多少錢,辦多大事”的窘境。更高效地使用所得財產,既是體育民非服務社會效益的根本,又是未來組織財務透明、面對社會監(jiān)督的內在要求。這也是組織樹立社會形象,提升社會公信力的必由之路。非營利組織運作及活動因涉及公眾的權益,建立公共責任制度(accountability)與運作透明度(transpareney)是維持非營利組織正當合法運行的前提[24]。非營利組織可以通過優(yōu)化理事會特征來改善組織財務績效[25]。在組織人力資源管理中,理事(長)、監(jiān)事(長)等職位甚至可以由擅長管理的體育專業(yè)人士擔任,但會計制度的專業(yè)性決定了必須由專門人員擔任。
3.2.2提升謀求社會公益贊助的能力作為一種民間的、擁有廣泛趣緣群體的社會組織,體育民非向社會、企業(yè)和個人“化緣”是有一定現實基礎的。理論上,非營利組織通過動員社會資源,向社會表達它們社會公益的宗旨和理念,得到社會廣泛的回應和信任。因此,得以聚集來自社會的財產資源(捐贈)和人力資源(志愿者),從而用于各種社會公益活動或共益活動中[26-29]。通過訪談了解到,體育民非負責人在這方面的公關能力相對欠缺,他們更像一個群眾體育的參與者、組織者,而不是一個非營利組織的運作者。公益從業(yè)者不應因其遵循的社會責任取向而自命清高,廣泛接觸社會上一切愿意以任何形式,投入體育公益事業(yè)的企業(yè)和個人。在我國目前公益捐贈水平較低的情況下,謀求企業(yè)贊助是可行的做法,特別是一些體育器材、體育用品與裝備等的實物捐贈型贊助,提升了體育民非的服務質量,也擴大了企業(yè)產品的影響力。當下,我國大部分市場領域距離社會企業(yè)還有相當距離。因此,在與企業(yè)的合作過程中,沒有必要糾結企業(yè)提供贊助的出發(fā)點是否出于公益。這種合作實際上是一種各取所需,客觀上達到了互利共贏,推動了體育民非服務社會。志愿者人力贊助也是體育民非動員社會力量的一個渠道,是釋放廣泛社會公益熱情的一種方式。
3.2.3推動公益職業(yè)化,提高體育類民辦非企業(yè)單位人員待遇人才是所有事業(yè)得以推進的不竭動力。如果說,企業(yè)里的員工行為更多的是“執(zhí)行”,那么社會組織中的員工更多的是“創(chuàng)造力”,這是由社會體育的多元性特征決定的。這樣的從業(yè)者的薪水收入與社會保障只有與事業(yè)單位至少同一水平,才可能吸引人才,公益從業(yè)者未來也一定要走向職業(yè)化。優(yōu)化社會福利、增強社會經濟、促進社會就業(yè)是民非發(fā)展的目標。推動公益職業(yè)化是提升體育民非員工待遇的主要舉措。職業(yè)化要求:(1)提升體育民非的業(yè)務專業(yè)化,只有高質量的服務才可以獲得較高回報;(2)促進體育公益事業(yè)成為一種職業(yè)。中國每年有1萬名退役專業(yè)運動員,近10萬的體院畢業(yè)生,體育資源待盤活[30]。就業(yè)理念的轉型及當前的就業(yè)壓力已使一部分人開始選擇非營利組織作為全職工作。待遇低是體育民非人力資源緊張的主要原因,而待遇偏低的原因主要是體育服務的收費過低,根本上是由于社會對公益的認識不足。社會公益不同于慈善式的扶危濟貧,而是對不特定多數人群的利益的一種滿足,認為公益接近于慈善、公益就等于免費的觀念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以及體育需求擴大將逐步改變。實際上,哪怕是政府提供的純公共體育服務,其成本也至少由納稅人的各項稅負構成。給予體育民非員工較好的待遇是我國就業(yè)轉變的應景之需,這將促成一種良性循環(huán),未來體育民非將成為我國大量優(yōu)秀退役運動員的主要就業(yè)領域。
3.2.4釋放系統內場館資源,降低房租水電費用支出體育活動的特點要求較大體育場館(地)設施,體育民非的選址一般都在方便群眾體育活動的繁華地段,租賃費用較高。對于租賃體育、教育部門所屬體育場館(地)的,相關部門應適當予以房租優(yōu)惠。全國第6次體育場地普查的數據表明,我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已達1.46 m2。其中,接近60%的體育場地屬于教育、體育及軍隊系統[31],應盡快釋放系統內場館資源使回歸其本位。2012年開始,山東省體育中心開始轉型,將服務全民健身放到了第一位。推動“退商還體”工作,目前省體廣場區(qū)域禁止商務經營活動,留出了大眾健身活動空間[32]。租用社會場館場地設施的,不僅要承擔較高的租賃費用,公用事業(yè)費用的水電費也是一大塊支出。應積極發(fā)揮政府協調能力,對于租用社會場館資源的體育民非,應基于其社會公益性質,在水電費用方面給予一定補貼。要鼓勵改建、修繕利用廢舊廠房、空地等,興辦社會體育。體育場館設施實際上是房地產業(yè)與社會體育發(fā)展在地皮資源問題上的博弈,是地方政府進一步拓展社會體育場館資源的巨大掣肘。
體育民非與其外部環(huán)境(制度、政府、企業(yè)以及其他組織)處在相互依存之中,其發(fā)展過程及面臨的資產困境,首先需要服從組織外部關于財團法人與公益產權制度的頂層設計,也需要組織自身增強和提升動員社會資源、承接政府轉移職能的能力,調整對環(huán)境的依賴程度。體育民非的外部環(huán)境不應被視為一成不變的客觀事實,對環(huán)境的認識是一種行為過程。一方面,需要體育民非健全財務制度,訴求合理的人員權益;另一方面,需要體育行政讓渡部門利益于社會利益,考慮長遠的利益相關。作為非營利組織,體育民非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營利沖動、目標替代風險等志愿失靈的狀況,也可能對商業(yè)體育俱樂部構成不正當競爭。整體而言,以上均是組織在進一步發(fā)展階段可能會面臨的問題,而目前的體育民非,首先要尋求的是度過苦苦掙扎的生存期的現實路徑——破解資產困境。
參考文獻:
[1]國家體育總局、民政部.體育類民辦非企業(yè)單位登記審查與管理暫行辦法[Z].2000年第5號令.
[2]民政部門戶網站.民政部發(fā)布2014年社會服務發(fā)展統計公報[EB/OL].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mzyw/201506/0150600832371.shtml.
[3]劉國永.《群眾體育藍皮書:中國群眾體育發(fā)展報告(2014)》[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4]PFEFFER J,SALANCIK G R.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M].New York:Harper&Row,1978.
[5]趙泳,劉寧寧.全國民辦非企業(yè)單位數量分析[J].中國民政,2003 (04):30.
[6]田麗.非營利組織資金運營管理研究[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12.
[7]汪流,王凱珍.我國體育類民辦非企業(yè)單位發(fā)展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8):23-26.
[8]李培林,徐崇溫,李林.當代西方社會的非營利組織:美國、加拿大非營利組織考察報告[J].河北學刊,2006(02):71-80.
[9]金國坤.論政府對社會組織管理的機制創(chuàng)新:“民辦非企業(yè)單位”引發(fā)的行政法思考[J].法學論壇,2010(06):10-17.
[10]國家體育總局網站.國家體育總局辦公廳關于資助命名2015年國家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的通知[EB/OL].http://www.sport.gov.cn/n16/n33193/n33208/n1581724/n1581754/6145104.html.
[11]SALAMON L M.Partners in public service:Government-nonprofit re?lations in the modern welfare state[M].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5.
[12]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非營利組織免稅資格認定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EB/OL].http://szs.mof.gov.cn/zhengwuxinxi/zhengcefabu/201402/t20140217_1043659.html.
[13]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yè)所得稅法實施條例[Z].2007.
[14]王曉芳,張瑞林,王先亮.中外體育非營利組織稅收優(yōu)惠比較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4(02):21-25.
[15]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民政部財稅[2013]10號[Z].2013.
[16]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非營利組織企業(yè)所得稅免稅收入問題的通知[EB/OL].http://www.mof.gov.cn/pub/shuizhengsi/zhengwuxinxi/zhengcefabu/200911/t20091119_233702.html.
[17]黃黔.《民辦教育促進法》有關問題探析[N].中國社會報,2003-05-09003.
[18]吳俊寬,王鏡宇.2014年中國體育彩票銷售額逾1746億元[N].新華每日電訊,2014-12-30002.
[19]《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運用財政政策措施進一步推動全省經濟轉方式調結構穩(wěn)增長的意見》政策解讀[EB/OL].http://www.sdcz.gov.cn/modules/sdczww/resource/article/2015/07/10/8265.html.
[20]成會君,徐陽.我國體育產業(yè)發(fā)展引導資金的管理現狀、問題及對策[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5(01):9-14.
[21]易劍東.中國體育公共服務研究[J].體育學刊,2012(02):1-10.
[22]秦小平,陳云龍,王健,等.我國社會體育組織發(fā)展路徑:基于政府購買體育公共服務的視角[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4(05):1-4.
[23]郭小剛.民辦非企業(yè)單位財產問題研討會綜述[J].社團管理研究,2010(06):34-36.
[24]蔡磊.非營利組織基本法律制度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04.
[25]顏克高.非營利組織理事會特征與組織財務績效的關聯性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2.
[26]王名.非營利組織的社會功能及其分類[J].學術月刊,2006(09):8-11.
[27]謝葉壽,阿英嘎.公共體育服務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合作供給邏輯分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5(6):675-679.
[28]劉慶山.重構與嵌入:政府職能轉變背景下我國體育非營利組織健康發(fā)展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1(3):283-287.
[29]陶運三.體育非營利組織研究的多維理論視角析評[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0(2):178-182.
[30]中國每年有1萬名專業(yè)運動員退役待體育資源盤活[EB/OL].http://mt.sohu.com/20150628/n415793725.shtml.
[31]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公報[N].中國體育報,2014-12-26003.
[32]山東省體中心管理部門稱正在“退商還體”已完成60%[EB/OL].http://news.iqilu.com/shandong/yaowen/2015/0910/2544004.shtml.
●成果報告Original Articles
作者簡介:許寧(1980-),男,山東泰安人,講師,在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體育社會組織。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2BTY02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課題(項目編號:2015BS014)
收稿日期:2015-10-23;修回日期:2016-01-02;錄用日期:2016-01-03
DOI:10.13297/j.cnki.issn1005-0000.2016.01.004
中圖分類號:G 80-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00(2016)01-018-06
作者單位:1.北京體育大學研究生院,北京100084;2.泰山學院體育學院,山東泰安2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