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ganization Method and Thinking on College
Public Sports Aerobics Elective Course
宋 波
Song Bo
?
高校公共體育健美操選修課的組織方法與思考
Organization Method and Thinking on College
Public Sports Aerobics Elective Course
宋波
作者單位:廣州體育學院,廣東 廣州510500
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00, Guangdong, China.
健美操作為高校公共體育選修課,具有其健美和健身統(tǒng)一的魅力和價值。尤其是在當前大學生體質普遍下滑的背景下,高校從塑造大學生個人良好外在形體和提升體質的需要出發(fā),開設和組織健美操的高校公共體育選修課,對培養(yǎng)大學生的體育興趣、體育習慣與體育意識具有積極地驅動作用。
1高校公共體育選修課中健美操教學的組織形式
按照高?,F執(zhí)行的教學體制,公共體育選修課健美操教學的組織方法具有較強的教師個人自主性。
健美操選修課的雙向性決定了師生之間的自愿性,尤其是學生對課及其教師的選擇決定權。盡管在學生選定后就要接受各種制度和紀律的約束,但相對必修課及其嚴格的考核制度,無論是教師教學要求、學習考核等教師都具有較大的自主權,學生難免會為了畢業(yè)的功利性學業(yè)考核目標,在學習中不嚴格要求自己,表現為個人紀律觀念差、技術技能要求低、學生之間的協(xié)調性差與團隊意識低等。例如上課遲到、缺課現象嚴重,學生在學習中不能認真地學習和練習,以及學生學習興趣高但日常運動的耐性差等,既影響了教育教學的質量,也導致學生對選修課認可度低。另外,選秀課的學生來自不同的班級、年級、專業(yè)甚至院系,是健美操選修課臨時班級缺乏凝聚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為興趣而學習健美操,是高校公共體育選修課健美操能高效開展的積極動因。他們從個人興趣、愛好和特長出發(fā),以志趣相投的方式自覺地組織起來,他們的學習具有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與協(xié)作性。教學實踐中,他們因為興趣而主動選修健美操,沒有學業(yè)考核與應對畢業(yè)的體制性強制,也沒有因為其他同學選擇而盲從,選擇課程與教師是他們完成選修的一種程序。因此,他們一方面會以關系緊密的團隊開展高度自覺地學習甚至研習,另一方面會以某些特長者、優(yōu)秀者與活躍者為核心組建屬于自己的社團,把選修課的教育教學與個性興趣的自學結合起來。在這種組織模式下,教學組織對教師而言是簡單、輕松的事,他們只需要備好課、準備教學內容與設計好教學環(huán)節(jié)足夠。
2提升高校公共體育選修課中健美操教學組織績效的思考
高校公共體育選修課的健美操自身選修的特殊性,決定了健美操需要依托教師和健美操自身的魅力,在吸引和帶動更多學生關注的基礎上,以健美和健身的統(tǒng)一性激活與培養(yǎng)學生學習和日常運動的興趣。
學校在既有的教育教學和學科設置的框架內,推動健美操活動常規(guī)化、常態(tài)化與大眾化,建設健美操選修課高效教學的學校制度環(huán)境。具有操作性和實效性的做法有兩種:第一種,把健美操與大學生早操并列實施。按照高?,F有的作息制度,學校把健美操與早操一并施行,讓學生在做完早操后再做一定時間長度的健美操,使健美操運動最大范圍的普及化,以此來推動學生積極地學習。第二種,開設健美操活動的專門時段與專職區(qū)域。學校可以把正常工作日的下午的課外時段或周末的某個時段作為專門時段,劃出學校內的某個特定區(qū)域為專職活動區(qū)域,讓不同院系、不同班級與不同年級的學生,開展斗舞性的娛樂、編舞與訓練活動,以創(chuàng)造全校性的健美操活動氛圍。第三種,建立健美操常規(guī)活動的激勵機制、考核機制與保障機制等,對表現突出的教師、院系整體、班級、社團、學生個人,給予適當的精神、物質鼓勵或激勵,例如給予教師和學生榮譽稱號,給予優(yōu)秀團隊統(tǒng)一服裝的支持等,建立與組建健美操活動的核心輻射團隊,使其發(fā)揮強力的帶動作用。
作為選修課的健美操教學組織,評價其好壞的最重要的標準就是學生及其學習情況。學校和教師充分挖掘和學生中蘊藏的教育教學資源,使他們在發(fā)揮示范與榜樣引領作用的基礎上,去感染、帶動與教育其他同學,對健美操的教學與學生體質改善是事半功倍的有效舉措之一。對學生觸動較大的有三類資源:第一類,健美學生自身的優(yōu)美形體資源。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有意識地選擇那些體型美的學生,作為教學過程中的領舞者,把他們個人及其健美操運動的狀態(tài),作為一種具有示范和榜樣性的資源,激活與提升學生的愛美之心,引領其他學生積極地開展健美操學習和運動,以追求良好的外在形體形象助力個人的事業(yè)和生活。第二類,健美操愛好者學生的健美操技術技能資源。健美操愛好者學生他們作為健美操選修課的積極分子,他們無論是出于個人鍛煉還是學習提升自己的需要,都會在課堂內外積極地展示自己。教師據此可以把他們培養(yǎng)成自己的助教,讓他們在課堂上幫助分組教學,在課外開展訓練或復習性的教學,使健美操學習與運動滲透到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各種環(huán)節(jié)中。第三類,特長學生的健美操創(chuàng)新資源。特長學生會根究自己的需要、興趣與個人理性目標等,開展更多的健美操創(chuàng)新活動,如有舞蹈基礎的學生把舞蹈元素融入健美操,有某種武術基礎的學生把其改編為健美操,以及有音樂才華的學生他們可以為各種健美操去專門開展編曲工作等。教師要能從學校實際、學生實際與教育教學實際出發(fā),注意搜集、整理與固定,作為新的教育教學內容和資料運用。
3高校公共體育健美操選修課的教學組織注意事項
健美操選修課作為一種源發(fā)自學生內心的喜愛與學業(yè)學習兼得的課程,教師需要在繼續(xù)激活學生愛美之心的基礎上,運用制度的強制性與激勵性去加強學生的紀律教育和管理,如對不遵守課堂紀律的學生給予嚴厲的批評甚至學業(yè)處分等;運用健美操的時尚性引導學生樹立科學與切實的時尚價值觀,在科學的健美操運動中去收獲健康、健美與快樂;創(chuàng)建健美操校園文化氛圍,通過組建健美操社團、組織健美操日常鍛煉活動、作為一種文藝節(jié)目參加各類文娛活動等,使健美操融入到大學生學習、運動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結語
高校公共體育選修課的健美操教學組織,既有其他公共選修課的共性,也有健美操運動自身的特點。學校與教師既要在基本的教育教學體制內,發(fā)揮制度的剛性管控作用,更要運用健美操自身的時尚性、形體優(yōu)化健美的作用,去培養(yǎng)大學生對健美操的興趣、體育的興趣,樹立科學健身意識、終身體育意識與個性化體育意識,為他們未來的職業(yè)發(fā)展、社會交際創(chuàng)設良好的個人外在形象和健康體質。
參考文獻:
[1]張虹.關于高校健美操公共體育選修課教學組織方法的思考[J].四川體育科學,2011,(4):135-139.
[2]張俊麗.山東省普通高校公共體育健美操課程教學現狀分析及發(fā)展對策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8.
[3]白路霞.高校教學中健美操對學生身體自我概念影響探析[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5,(5):102-104.
Song Bo
摘要: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以高校公共體育選修課中健美操教學的組織形式為切入口展開分析,研究認為:由于選修課選修的制度性以及地位性決定了健美操教學組織的松散性,削弱了健美操的教育教學效果。因此,高校需要從學生的愛美之心和時尚追求出發(fā),來培養(yǎng)他們堅定的興趣以實現科學組織教學與學生體質提升的雙贏目標。
關鍵詞:高校公共體育;選修課;健美操
Abstract:With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paper conducts analysis by taking the organization of public sports aerobics elective course in colleges as its starting point.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system and status of elective course determines the loose organization of aerobics teaching and organization, weakening the teaching and education effect of aerobics. Therefore, colleges should cultivate students’ strong interest by starting from their love and need for beauty and fashion to achieve the win-win result of realizing scientific organization and teaching and improving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Key words:college public sports; elective course; aerobics
作者簡介:宋波(1980-),男,河北涿州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
doi:10.3969/ j.issn.1005-0256.2016.03.030
中圖分類號:G8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256(2016)03-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