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故事打動人
——遵義市“五老”宣講團教育青少年記事
《紅軍與遵義故事集》《紅軍長征遵義親歷記》《遵義史話》《遵義歷史星空》《遵義記憶中的女紅軍》……這些“紅書”記載的一個個紅色故事,是革命歷史文化名城遵義的一座“富礦”。遵義市關工委副主任、“五老”宣講團團長曾祥銑對此有著切身的體會。他說:“老同志給孩子們講紅色故事,孩子們最愛聽,也最能感動人!”
遵義市內(nèi)小龍山紅軍烈士陵園,山上那座青石圓墳前立著塊石碑,石碑上刻有“紅軍墳”三個大字。故事發(fā)生在1935年長征期間,紅軍來到遵義,有一位醫(yī)德好,醫(yī)術高的不滿20歲的紅軍衛(wèi)生員,給周圍十里八村無數(shù)鄉(xiāng)親治好了病。一天傍晚,他去給遠離駐地十多里的王大爺、王大娘治病,第二天返回駐地時部隊已經(jīng)轉(zhuǎn)移,在追趕部隊途中不幸落入敵手,被槍殺于桑木埡場口。百姓懷著無比悲痛的心情把這位年輕的紅軍衛(wèi)生員就地安葬,因為不知道他的名字便將這座墳稱為“紅軍墳”。后經(jīng)考察,得知這位年輕的紅軍衛(wèi)生員叫龍思泉……
這段“紅軍墳”的故事,市關工委“五老”宣講團的同志在對青少年進行革命教育時都會講這個故事。遵義市有所工讀學校新雨學校,在2012年9月15日落成開學儀式上,“五老”宣講團的老同志來這里上的第一課,就是給孩子們講“紅軍墳”的故事。
在黔北遵義市湄潭縣,提起紅軍長征時期在湄潭留下的紅色文物,縣關工委副主任、“五老”宣講團成員張正誼如數(shù)家珍——
中國革命博物館收藏著一根紅軍強渡烏江時用過的棕繩,長16.75米,由湄潭縣袁家渡(沿江渡)的農(nóng)民陳紹清收存,建國后捐獻給重慶市博物館,1959年5月轉(zhuǎn)入中國革命博物館。
中國軍事博物館陳列有兩件注明是紅軍長征時贈送給湄潭百姓的紀念品。一件是紅軍強渡烏江時,送給袁家渡少年石揚光家的一把刀,因刀鞘鑲嵌7顆寶石,故稱為“七星刀”。另一件是一個彩繪四方斗碗。這兩件革命文物,1956年被征集選送中國軍事博物館。
遵義會議紀念館陳列1枚印章,印面下方刻一人名“王有發(fā)”,名字下方刻有半個五角星和若干光芒線。王有發(fā)系中央紅軍第九軍團地方工作部部長,在黔北游擊戰(zhàn)爭中犧牲。1953年,湄潭縣政府在遷葬紅軍烈士遺骸時發(fā)現(xiàn)此印章。印章屬國家一級文物,是遵義會議紀念館鎮(zhèn)館之寶。
1935年1月,紅九軍團為保衛(wèi)遵義會議召開駐扎湄潭,播下了革命火種,還留下了許多彌足珍貴的紅色文物。張正誼老人不但將其不平凡的來歷及其背后的故事給孩子們講,還帶領孩子們實地參觀,在遵義會議紀念館那枚“鎮(zhèn)館之寶”的印章前,一同重溫那段難忘的歷史,緬懷革命先烈! (遵義市關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