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 遠(資深評論人)
放大“救命藥”談判的正面效應
文 李 遠(資深評論人)
專利藥、進口藥價格昂貴一直是導致百姓看不起大病的重要原因之一?,F在,這種狀況迎來轉機。近日,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國家發(fā)展改革委等七部門聯合發(fā)布了首批國家藥品談判結果,替諾福韋酯、??颂婺?、吉非替尼3種談判藥品降價幅度分別高達67%、54%和55%。這一消息,對慢性乙肝、肺癌等疾病患者是一大利好。
新醫(yī)改以來,在構建公立醫(yī)療機構藥品集中采購新機制過程中,各地普遍反映專利藥品和獨家生產藥品缺乏市場競爭,價格偏高。在推進公立醫(yī)院藥品集中采購過程中,采取統(tǒng)一談判的方式,把價格降至合理區(qū)間,成為普遍的呼聲。從國際經驗看,這也是國際通行的做法。首批國家藥品談判,讓一些“救命藥”降價一半以上,看似做的是“減法”,實際上是各方共贏的“加法”和“乘法”,其正面效應值得期待。
對患者來說,藥價下調,提高了乙肝、肺癌患者用藥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將使更多人能夠買得起、吃得上,為百姓健康提供了更多助力,同時也節(jié)約了醫(yī)保費用。對政府而言,這不僅是惠及病患的民生善政,也能為創(chuàng)新藥進入市場鋪平道路。對藥企而言,藥品價格降下來后,就會有很多患者有能力去購買這種藥物、接受這種治療,再加上醫(yī)保政策的銜接,能夠擴大市場份額、獲得合理利潤,從而調動其研發(fā)和生產的積極性。
改革進入深水區(qū),之所以難度大、阻力不小,關鍵就在涉及各方利益的深度調整,形成共識難,找到利益的最大公約數更難。這次藥價談判,之所以能實現公眾利益和企業(yè)利益的平衡,達成共享多贏的結果,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相關部門采用了“以量換價”、“以醫(yī)保換藥價”等新辦法。通過政府集體采購,以“量”的集聚效應來彌補降低藥價后出現的差額。以醫(yī)保換藥價,將藥品納入醫(yī)保目錄,同醫(yī)保用藥渠道聯系起來,利于企業(yè)及時培養(yǎng)用戶群、增強用戶黏性,無疑是長期利好。這樣一來,既拉低了藥價,又不損害藥企利益,最終受益的還是廣大患者。這次“皆大歡喜”的藥品談判也告訴我們,深入推進醫(yī)改,面對一些硬骨頭問題,政府部門需要轉變思想、創(chuàng)新思路和方法,在各方利益的博弈中努力尋找匯合點,不斷擴大互利共贏的交集,才能使看似“無解”的問題找到突破口和破解方案。
當然,談判結果從利好到百姓真正享受到實惠,還有一個執(zhí)行和落實的過程。從做好國家談判藥品集中采購工作,到做好與醫(yī)保支付政策的銜接,從確保藥企保障藥品的質量安全和供應,到強化藥品不良反應監(jiān)測,完善藥品安全預警和應急處置機制,都有不少工作要做好做實,才能讓談判結果切實增強患者的獲得感,使這一善政的正面效應真正落地。
從長遠來看,一次藥品談判不可能解決所有醫(yī)改難點問題,但這種探索很有價值。從談判結果看,政府部門對談判藥物的選擇有一定傾向性,即價格高、疾病負擔重、患者受益明顯的藥??梢灶A見,此次談判結果將產生聯動效應,帶動其他同類藥品的降價,為人們帶來更多實惠。更為重要的是,及時總結談判經驗,逐漸使藥價談判常態(tài)化、制度化,同時加強藥品審批、醫(yī)保等各方面政策的銜接,將為患者獲得更多價格實惠、安全有效的優(yōu)質藥物提供新的制度性渠道,從而為從根本上解決用藥難、用藥貴的問題摸索治本之道、提供科學之策。
責任編輯 劉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