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巧生 田齊武
大山深處有歌聲
吳巧生 田齊武
安徽省霍山縣地處大別山腹地,是一個農業(yè)縣、山區(qū)縣。全縣36.7萬人口,80%在農村。其中,全縣有8.6萬人常年在外務工,有留守兒童9052人,占義務教育階段人數的44%。留守兒童與父母長期分離,在親情關懷、生活照顧、家庭教育和安全保護等方面面臨著困擾。一些孩子不同程度地表現為性格孤僻、情感冷漠、不求進取。這些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長,關系到家庭幸福和社會和諧?;羯娇h關工委積極探索關心、關愛留守兒童模式,開展“四種模式”聯動,不斷豐富關愛服務的內容,培養(yǎng)了留守兒童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
陣地關愛式。縣關工委配合職能部門,先后建成16個留守流動兒童活動室、188個留守兒童之家和18個“鄉(xiāng)村學校少年宮”。留守兒童活動室(家)是關愛留守兒童的重要陣地,為留守孩子打造了一個溫馨的家園。各活動室(家)在管理方式上科學規(guī)范,做到了“三齊全”,即留守兒童檔案齊全,管理制度齊全,場地設備齊全。在活動內容上做到“三關注”,即關注心理健康,通過開通親情電話、設立“心理疏導室”,開展“悄悄話”談心活動等為留守流動兒童疏導心理問題;關注實踐鍛煉,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興趣班學習、表演活動為留守流動兒童提供自我展現、樂于交流的平臺;關注安全保護,通過舉辦法治講座、安全教育課堂等活動增強留守流動兒童的自我保護意識。為解決走讀留守孩子的中午吃飯問題,霍山縣已全面推廣留守兒童餐桌,并對貧困留守兒童給予餐費補助。
結對幫扶式。目前,霍山縣已建立了一支由“五老”人員、教師、律師、社會工作者等組成的留守流動兒童志愿者工作隊伍。全縣共有“代管家長”、“愛心爸爸媽媽”、“愛心爺爺奶奶”共計3000余人,與留守兒童結對幫扶,做留守孩子生活的知情人、學習的引路人和成長的保護人。諸佛庵、磨子潭等鄉(xiāng)鎮(zhèn)開展“留守兒童護衛(wèi)行動”,以村為單位組織“五老”愛心服務隊、黨員志愿服務隊,為留守兒童提供家庭教育、心理輔導、生活關愛。多年來,經過多方聯系協(xié)調,縣關工委、縣婦聯積極搭建關愛平臺,爭取資金近400萬元,建設留守兒童活動室、向山區(qū)學校捐贈圖書,捐贈電腦、體育器材等硬件設施,為留守兒童提供良好的學習、娛樂條件?;羯矫駹I企業(yè)家桂紹鋒先生捐出100萬元成立“馨桂基金”,為留守兒童提供經費支持。上土市中學關工委成員自籌資金,給每名特困留守兒童每月300元的生活補助;但家廟鎮(zhèn)關工委成員王玉生十年如一日,甘當留守兒童的“代管家長”,節(jié)假日堅守崗位,為留守兒童服務。衡山鎮(zhèn)開展城鄉(xiāng)兒童結對活動,通過物質、文化和精神方面的牽手結對,增進城市兒童與農村留守兒童之間的交流,促進城鄉(xiāng)兒童和諧發(fā)展。
部門聯動式?;羯娇h關工委充分調動各職能部門的作用,圍繞學業(yè)輔導、親情陪伴、自護教育等方面的內容,形成關愛合力??h關工委、縣婦聯結合實際,相繼組織開展了留守兒童“我的中國夢”主題征文演講比賽、文明禮儀教育、安全出行、“恒愛行動”等一系列活動,引導留守兒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他們在歡樂、向上的氛圍中,增強學習、生活的信心,健康快樂地成長。正如白蓮巖中心學校一位留守兒童在演講中所說,別人和我比父母,我和別人比明天??h關工委對留守兒童進行專項調查,從調查情況看,絕大多數留守孩子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康的心理,團結助人,吃苦耐勞。在六安市第九屆少兒藝術節(jié)上,該縣選送的兩個由留守兒童表演的節(jié)目分別獲一等獎和三等獎;去年遴選40余幅留守兒童的書畫作品參加全省少兒書畫大賽,也獲得了較好成績??h關工委和教育部門組織思想道德教育報告團到各學校作報告,定期組織留守兒童參加愛國主義教育、“感恩”活動和書畫比賽。2014年,全縣各中小學共舉行法治報告會20余場,開展“感恩”教育演講活動18場次,有效地促進了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h關工委還和檢察、公安、司法、婦聯等部門聯合成立“青少年維權中心”,開展法律援助活動,嚴厲打擊各類侵犯少年兒童權益的行為。宣傳部門充分發(fā)揮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平臺的作用,宣傳保護兒童權益的法律法規(guī)和有關政策,在全社會形成關愛留守兒童、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各部門齊抓共管、形成合力,使留守兒童家里家外、校內校外均有人管、有人教、有人護、有人愛。
家?;邮?。家長學校是傳授現代家教理論和科學育兒知識的簡便易行的平臺,是解決隔代教育弊端的重要手段。目前,霍山縣有家長學校145所,專兼職教師600多人,每年開展家庭教育報告700多場次,實現了村(居)全覆蓋,成為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堅強陣地。各中小學校的家長學校,還抓住節(jié)假日及農忙季節(jié)外出務工人員大量返鄉(xiāng)的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增強家長的監(jiān)護意識,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同時以學校和村委會為單位,定期向留守兒童父母寄發(fā)書信,讓在外務工的父母能隨時了解孩子的情況;規(guī)范開展家訪、座談會、家長會等活動,積極探索學校與家庭聯系的有效模式。下符橋鎮(zhèn)的留守兒童楊小龍,爸媽長期在外務工,一直和爺爺奶奶生活,由于太過嬌慣,造成他自私、嬌縱的性格,在家不尊重長輩,在學校欺負弱小同學。自從孩子的爺爺奶奶上了家長學校,掌握了科學的教育方法,楊小龍漸漸變得懂事了,不僅學習成績提高了,在家還能幫爺爺奶奶分擔家務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