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章+馮艷
摘要:家庭捆綁繳費模式伴隨著新農保制度的推行為人所熟知,在民眾中和學界都引發(fā)了諸多討論。家庭捆綁繳費模式通過外在壓力敦促農村居民參加新農保制度,克服了自愿參保的種種弊端,幫助農村居民走出有限理性的困境,卓有成效地促進了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制度的發(fā)展。盡管家庭捆綁繳費模式存在削弱制度普惠性、激化家庭內部矛盾、增加制度執(zhí)行成本、引發(fā)基層違規(guī)操作、導致制度尷尬之嫌,但社會保險的強制屬性和農村的客觀實際決定了農村社會基本養(yǎng)老保險應遵循從自愿到強制的實施路徑。
關鍵詞:新農保制度;家庭捆綁繳費;自愿參保;有限理性;強制參保
中圖分類號:C91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751(2016)10-0072-06
一、引言
從城鎮(zhèn)職工社會養(yǎng)老保險、城鎮(zhèn)居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到新型農村居民社會養(yǎng)老保險,2009年新農保制度從試點到全面推廣被視為養(yǎng)老金全民覆蓋的重要標志,被譽為中華民族“老有所養(yǎng)”千年夢想真正實現的重大事件。在制度設置上,新農保制度采用了與城鎮(zhèn)職工基本養(yǎng)老保險相同的“統賬結合”籌資模式,即每個參保人員領取的養(yǎng)老金都由基礎養(yǎng)老金和個人賬戶養(yǎng)老金兩部分組成。在參保方式上,新農保制度選擇了自愿參與,并沒有堅持城鎮(zhèn)職工基本養(yǎng)老保險制度的強制原則。對此,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原副部長胡曉義在接受中國政府網專訪時指出,新農保制度“是農民自愿參加的,這也是根據農村現階段實際,由政府加以引導,但是不搞強迫命令”。
自愿參保模式很容易形成所謂的逆向選擇——即加入養(yǎng)老保險體系的都是一些年齡較大的人,年輕力壯的農村居民大多拒絕參?;蛘吒纱嗟取袄狭嗽僬f”。為提高新農保制度的參保率,各級政府在推行新農保制度時不約而同地采用了這樣的辦法:已年滿60周歲的農村居民不用繳費,可以直接按月領取基礎養(yǎng)老金,但條件是其符合參保條件的子女應當參保繳費。這一規(guī)定意味著新農保制度中參保人必須以直系親屬家庭為繳費單元進行參保,否則符合條件的父母不能享受應得的養(yǎng)老待遇。新農保制度家庭捆綁繳費模式由此產生。
考慮到我國長期以來二元分割的社會格局和農村居民參保的經濟承受能力,新農保制度允許參保人自愿參保,并具有一定程度的普惠性。在這樣的制度背景下,民眾和學界對家庭捆綁式繳費模式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和態(tài)度。
許多農村居民不認可家庭捆綁繳費模式,大部分學者對此也持反對意見。許多農村居民認為,家庭捆綁繳費模式不符合政策規(guī)定的自愿參保原則,侵害了其自身的合法權益,甚至存在強制參保之嫌。學者們對其態(tài)度雖然沒有出現“一邊倒”的局面,但大部分學者認為家庭捆綁繳費模式存在隱性強制問題。如李珍認為新農保制度是政府應該給農村居民提供的公共服務,家庭捆綁繳費模式在實踐中會使
還有一些學者對新農保制度家庭捆綁繳費模式持肯定態(tài)度或者主張借鑒其積極作用。其主要觀點包括:崔紅志將新農保制度看作跨期支付的特殊商品,認為農村居民繳費是享受新農保的前提條件。他通過對河南、河北、重慶、江蘇四省的調研發(fā)現,家庭捆綁繳費模式對促進農村居民參保的效果十分明顯,屬于被捆綁對象的農村居民,其參加新農保制度的可能性是不屬于被捆綁對象農村居民的6.154倍。④盛學軍通過對河北省部分新農保制度試點地區(qū)的“當事人”進行考察發(fā)現,大部分農村居民能夠接受家庭捆綁繳費,在家庭捆綁繳費實際推行過程中,政策的解釋和宣傳起到很大作用。⑤朱玲在客觀分析家庭捆綁繳費模式消極影響的基礎上,結合發(fā)達國家普惠性社會養(yǎng)老保險均包含法律強制參保模式的普遍做法,主張新農保制度參保應向法律強制過渡。⑥
新農保制度屬于社會保險的范疇,社會保險本質上是以國家為主體、按照法律規(guī)定強制實施的一種社會安全制度。任何社會勞動者,只要符合有關社會保險法律的規(guī)定,都必須參加并有權享受社會保險。⑦基本養(yǎng)老保險從參保繳費到享受待遇中間有一個漫長的過程,而群眾往往更注重眼前利益。農村居民自身的養(yǎng)老風險意識不強,加上老農保制度的失敗,使得他們對新農保制度持觀望態(tài)度。新農保家庭捆綁繳費模式的邏輯基礎與實際效果如何?家庭捆綁繳費模式可能給新農保制度和農村居民的養(yǎng)老帶來哪些負面效應?新農保家庭捆綁繳費模式的未來走向以及該如何為其松綁?這些是本研究希望探討和解答的主要問題。
二、新農保家庭捆綁繳費模式的邏輯基礎
與實施背景養(yǎng)老風險是每個人終究要面臨的客觀風險,具有較強的遠期性。⑧較之其他群體,農村居民承受養(yǎng)老風險的能力更為脆弱⑨,農村人口的老齡化程度更高,能調用的養(yǎng)老資源更少,農村居民理應具有參保的強烈內在需求動機。具有普惠性的新農保制度,既可以讓農村居民享受財政補貼,又符合農村居民的長期利益需求,從長遠來看幾乎沒有任何風險,而且絕對“劃得來”。在完全信息的情況下,即使沒有外力推動,單從內在需求動機考慮,農村居民的理性選擇應該是全部參保。但現實中,農村居民的參保行為受制于行為邏輯的理性程度。其行為邏輯是個體與社會長期互動的產物,他們的經濟行為究竟表現為理性還是非理性,與社會發(fā)展水平和制度結構有關。農村居民的經濟行為總體上是厭惡風險的,且正從生存理性向經濟理性轉變。⑩由于信息不充分、感性因素的影響,農村居民的行為只能以有限理性的方式表現出來,即西蒙的“主觀上追求完全理性,但客觀上只能有限地做到這一點”。處于“有限理性”中的農村居民,主觀參保動機不足,如果沒有外在壓力的驅動,堅持政府引導和自愿原則的新農保制度勢必在現實中遇冷。顯然,農村居民自愿參保有著諸多弊端,同時農村居民的參保意愿和現實的實施條件也決定了新農保制度不可能一開始就采取強制參保的原則。
1.新農保制度自愿參保的諸多弊端
第一,自愿參保會使農村居民的參保率下降,影響制度覆蓋面的擴大。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和生存環(huán)境的限制,農村居民更重視眼前利益,尤其是中青年農村居民對長期性養(yǎng)老保險的熱情偏低。農村居民的短視行為、老農保制度的失敗、對制度和村干部的不信任等因素均會導致農村居民對新農保制度的熱情度不高。endprint
第二,自愿參保對農村居民約束乏力,難以防范由此引發(fā)的消極影響。政策規(guī)定多繳多補、多繳多得,而農村居民還是普遍會選擇較晚時間參保和較低檔次參保,這在客觀上制約了新農保制度保障能力的提高。在政府引導和村干部的宣傳動員下,部分農村居民即使參加了新農保,中途也可能由于經濟承受能力、參保意愿減弱、政策變動、異地務工等原因發(fā)生退保或“斷保”的行為。
第三,長遠來看,自愿參保可能會留下社會安全隱患。由于種種原因,年輕時未參保的農村居民年老后一旦陷入生活困境,從人道主義和社會和諧的角度出發(fā),政府部門依然要通過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救助途徑解決其養(yǎng)老問題,未參保農村居民早期的個人行為就會在后期消耗整個社會的養(yǎng)老資源,增加整個社會的不安全因素。
2.新農保制度強制參保的現實困境
第一,農村居民收入不穩(wěn)定,強制繳費不具有可操作性。農村居民收入來源和渠道多樣化、不固定,沒有穩(wěn)定的收入保證,收入的數量和周期都有較大的不確定性。種植、養(yǎng)殖類的生產活動需要幾個月甚至一年或幾年才能帶來收益,生產過程中面臨的諸多風險使農村居民獲利的多少和時間難以把握。農村居民不可能像城鎮(zhèn)職工一樣按月領取工資,類似城鎮(zhèn)職工強制征繳的方式在農村居民養(yǎng)老保險的實踐中沒有可操作性。
第二,農村居民“養(yǎng)兒防老”觀念根植心中,他們不信任新農保制度,強制征繳違背民意?!梆B(yǎng)兒防老、積谷防饑”,幾千年來中國農村居民始終依靠家庭和兒女養(yǎng)老,沒有社會養(yǎng)老觀念,養(yǎng)老保障長期缺失也使新農保制度缺乏成熟的制度基礎。即使在現代社會傳統孝道式微、家庭養(yǎng)老功能弱化、社會養(yǎng)老勢在必行的情況下,農村居民依然篤信只有子女才會對自己的養(yǎng)老問題負責到底,對新農保的制度承諾缺乏基本的信任。在這樣的現實環(huán)境中,強制征繳無疑會違背民意,與增進民眾福祉的初衷有違,甚至可能引發(fā)社會沖突、催生群體事件。
第三,老農保制度的失敗降低了新農保制度的公信力,影響農村居民的參保熱情。新農保制度推行前,實行的是20世紀90年代末被勒令清理整頓的老農保制度。老農保制度沒有政府的財政補貼,地方政府對籌集的老農?;鸸芾硎Х?,老農?;鹋灿昧魇Аo法保值增值現象嚴重,制度承諾的養(yǎng)老金不能兌現。這很容易使農村居民對新農保制度的穩(wěn)定性存有疑慮,對制度承諾的未來養(yǎng)老待遇能否兌現充滿擔憂,強制征繳只會變福利為負擔。
鑒于上述背景,新農保制度推行過程中,具有隱性強制特征的家庭捆綁繳費模式逐步被采用。家庭捆綁繳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對應參保農村居民的外在壓力,促使其參加新農保制度,幫助其走出“有限理性”的困境。家庭捆綁繳費模式是在理論邏輯和現實困境中謀求增進群眾福祉的折中之舉:既顯著提高了新農保制度的參保率和覆蓋面,使新農保制度惠及更廣大的人群;又使父母直接領取的基礎養(yǎng)老金與子女的參保繳費掛鉤,體現了權利和義務的對應關系,有利于凸顯子女的養(yǎng)老責任。家庭捆綁繳費模式的采用還受到如下兩個因素的影響:一是全國絕大多數農村居民客觀上都具備新農保的繳費能力,經濟能力限制并不是影響農村居民參保的主要障礙,換句話說,大部分農民都有參保能力。二是新農保制度覆蓋率曾一度納入地方績效考核,各地政府在新農保制度推行過程中存在追求覆蓋率以提升政績的動機,為家庭捆綁繳費模式的大范圍推行提供了行政環(huán)境。
三、新農保家庭捆綁繳費模式的負面效應
與現實原因家庭捆綁繳費模式在擴大新農保制度的覆蓋面、體現社會保險的權利和義務對應關系、推動新農保制度的長足發(fā)展、維護農村居民的養(yǎng)老權益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負面效應并有其現實的原因。
1.家庭捆綁繳費模式的負面效應
第一,家庭捆綁繳費模式會引發(fā)農村居民誤解,弱化新農保的普惠性,降低制度吸引力?!靶罗r保制度實施時,已年滿60周歲未享受城鎮(zhèn)職工基本養(yǎng)老保險待遇的,不用繳費,可以按月領取基礎養(yǎng)老金。”基礎養(yǎng)老金部分完全由政府財政負擔,是對農村老年居民的普惠性福利,其政策初衷是為了緩解農村老年居民的養(yǎng)老困境。但家庭捆綁繳費模式要求符合領取基礎養(yǎng)老金的農村老年居民子女必須參保繳費,這種含有附加條件的普惠性福利在農村居民心目中就“變了味兒”?;鶎迂撠熜罗r保征繳的村干部對政策的理解把握不準確、對政策的宣傳引導不當,也有可能會讓農村居民誤認為享受基礎養(yǎng)老金得益于子女的繳費。由此,由國家財政負擔的基礎養(yǎng)老金變成了“養(yǎng)兒防老”的現實回報,新農保制度的普惠性和制度的吸引力顯著削弱。通過實地調查發(fā)現,新農保政策宣傳頻率較高的地區(qū),農村居民對制度更為了解和接受,更能認識到政府補貼為自身帶來了實惠。
第二,家庭捆綁繳費模式會激化農村家庭內部矛盾,增加社會不和諧因素。家庭捆綁繳費模式導致部分農村老年居民因子女不參保無法享受基礎養(yǎng)老金,這很容易讓父母覺得子女履行贍養(yǎng)義務不到位,甚至認為子女不孝順,從而導致家庭內部矛盾的出現或激化。新農保的普惠性待遇讓符合條件的農村老年居民無償享受基礎養(yǎng)老金,并不意味著子女在父母養(yǎng)老問題上可以不承擔責任?,F在子女對新農保的拒絕參加,既是對自身未來養(yǎng)老風險的漠視,更是對父母正面臨的養(yǎng)老問題思慮不周?;橐黾彝コ蓡T關系是具有特有身份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全面深入合作的生活共同體,遠比一般的財產和人身關系復雜,婚姻家庭內部必然會發(fā)生家庭糾紛,尤其是在父母的贍養(yǎng)問題上。子女對父母贍養(yǎng)的不作為或不到位會導致家庭內部矛盾出現,家庭捆綁繳費模式的推行將上述具有必然性的家庭矛盾顯性化和提前化了。
第三,家庭捆綁繳費模式會增加制度執(zhí)行成本,引發(fā)新的社會不公。具有普惠性的新農保制度會對年滿60周歲的農村老年居民無償發(fā)放基礎養(yǎng)老金,家庭捆綁繳費模式會使年滿60周歲但子女未參保繳費的老年居民領不到基礎養(yǎng)老金。原本普惠性的基礎養(yǎng)老金在實際發(fā)放的時候要進行身份鑒別,會增加制度的執(zhí)行成本。因子女不參保暫時未發(fā)放的基礎養(yǎng)老金的管理也會增加制度運行成本,甚至有違規(guī)挪用、引發(fā)貪腐行為的風險。當子女轉變觀念繳費參保,對其父母基礎養(yǎng)老金的重新計發(fā)既會增加工作負荷,也會產生新一輪核算成本。隨著城鎮(zhèn)化進程的推進,很多子女走出農村,在養(yǎng)老保險上有著其他類型的選擇,這會引發(fā)新的社會不公:那些生活困頓最需要基礎養(yǎng)老金的農村老年居民,因子女沒有能力或不愿繳費參保,不能領取政府發(fā)放的基礎養(yǎng)老金;那些子女已取得城鎮(zhèn)非農業(yè)戶口、經濟條件優(yōu)越的農村老年居民由于子女不屬于捆綁繳費范疇,卻可以直接享受基礎養(yǎng)老金。endprint
第四,家庭捆綁繳費模式會引發(fā)基層違規(guī)操作,影響制度的可持續(xù)性。新農保制度在推行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上級下達任務指標的現象,農村基層干部在硬指標的壓力下,往往會出現違規(guī)操作的行為。遇到有參保能力但參保意愿較弱的農村居民,在勸說溝通無效的情況下,部分農村基層干部為了完成任務指標,會以其他補貼和優(yōu)惠政策的享受為條件變相強制要求其繳費參保。違背意愿變相強制參保會引發(fā)農村居民對新農保制度的排斥,影響制度的長遠發(fā)展。遇到繳費能力有限或完全不愿意參保的農村居民,部分農村基層干部為了“政績”,干脆在政策允許范圍內動用其他集體資金先行墊付。這樣做雖然一時提高了參保率,卻造成了這部分農村居民享受權利和履行義務的分離,助長了這部分農村居民的依賴心理,墊付一時不能墊付一生,終究會影響新農保制度的可持續(xù)性。
第五,家庭捆綁繳費模式既模糊了社會保險的強制屬性,又違背了制度規(guī)定的自愿原則,使新農保制度陷入尷尬。《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明確規(guī)定了自愿參保原則,政府主導和自愿參保相結合,引導農村居民普遍參保。但實際操作中只有年齡大的身體條件較差的農村居民愿意參保,嚴重影響了制度覆蓋面的擴大。家庭捆綁繳費模式是為緩解制度的現實困難而采取的折中之舉,既希望通過自愿原則尊重農村居民的參保意愿,又期望借助捆綁繳費模式提高參保率,具有濃厚的隱性強制色彩。制度規(guī)定自愿參保,實際操作要求捆綁參保,讓原本有疑慮的農村居民對新農保制度更加不信任,導致制度的公信力進一步下降。
2.家庭捆綁繳費模式負面效應的現實原因
第一,新農保待遇水平影響農村居民參保意愿。現階段新農保的保障標準偏低、難以維持農村居民的基本養(yǎng)老需要,考慮到未來物價水平上漲、基金保值增值的成效以及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等因素,新農保制度的保障能力會進一步弱化,保障水平的降低會直接弱化新農保制度的吸引力。
第二,農村根深蒂固的“養(yǎng)兒防老”觀念與子女養(yǎng)老責任缺失之間的矛盾深化。實證調查發(fā)現,大多數農村居民對“養(yǎng)兒防老”有著較高的期望,認為自己的子女尤其是兒子在自己養(yǎng)老問題上應該“兜底”,這也體現出“養(yǎng)兒防老”和新農保參保之間存在著顯著的替代關系。但目前農村社會中子女對父母養(yǎng)老責任的履行卻不盡人意,父母苦于“家丑不可外揚”不會將家庭矛盾公開。家庭捆綁繳費模式將父母利益和子女參保捆綁,從某種程度上是以強制手段要求子女正視父母和自身的養(yǎng)老風險,是以強制外力干預了民眾的家事。
第三,農村居民對遠期養(yǎng)老風險認識不足導致其對新農保制度存在認知偏差?,F代社會中農村居民狹隘的利益意識顯著增強,比以往社會更加自私自利,更加注重眼前利益。新農保制度從保費繳納到待遇給付跨越時間非常長,漫長支付周期和未來的不確定性使注重眼前利益的農村居民堅信“落袋為安”,寧可把錢握在手上,也不愿意相信新農保制度承諾的未來待遇給付。
第四,農村基層干部對新農保制度宣傳引導不當,惠民政策落實不到位。農村基層干部受管理理念或專業(yè)知識的局限,忽視了對新農保政策的宣傳或存在對政策的錯誤解讀,導致農村居民對新農保制度出現認知偏差。上級政府將新農保制度的“擴面”工作納入基層干部考核,使農村基層干部急功近利,盲目追求參保率,甚至通過違規(guī)操作變相強迫農村居民參保。新農保政策的基層落實不當成為家庭捆綁繳費模式種種弊端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新農保家庭捆綁繳費模式的未來走向
與松綁條件歸根結底,新農保家庭捆綁繳費模式引發(fā)的種種爭議是農村社會基本養(yǎng)老保險到底應不應該強制參保的問題。梳理其邏輯依據可以發(fā)現,家庭捆綁繳費模式主要是為幫助農民走出有限理性的困境,通過外在壓力敦促其積極參與新農保,克服自愿參保引發(fā)的種種弊端,力爭卓有成效地促進農村社會養(yǎng)老事業(yè)的發(fā)展。國內外社會保險的實踐經驗也表明,強制參保對于維護社會保險制度的可持續(xù)性必不可少。基于此,農村社會基本養(yǎng)老保險最終應朝著強制參保的方向邁進?,F階段,新農保制度不能強制參保,只能盡快松綁。這主要基于三方面的原因:一是農村居民的參保意愿問題。只有在多數人認可制度并愿意參保的前提下才能實行強制參保,這是最基本的群眾基礎和現實基礎。二是農村居民強制參保的費用征繳問題。由于農村居民就業(yè)的特殊性、分布的零散性、收入的不穩(wěn)定性等原因,目前沒有高效率且低成本的保險費用征收渠道和管理機制。三是農村居民基本養(yǎng)老保險的屬性界定問題。該保險屬于社會保險范疇,理應具有強制屬性,現實中的折中性操作模糊了其強制屬性,亟須通過法律規(guī)定凸顯其強制屬性的合法性。隨著新農保制度的逐步推進,國家也采取了促進新農保從自愿到強制方向邁進的柔性舉措,如通過完善多繳多得、長繳多得的激勵機制來增強制度的吸引力,規(guī)定最低繳費年限和補繳規(guī)定,要求一旦參保中途不得退保等。今后,應著力營造新農保制度的松綁條件。
1.循序漸進提高新農保制度的保障水平,提高農村居民的參保意愿
制度保障水平直接決定農村居民的參保意愿,基礎養(yǎng)老金只能解決最低層次的養(yǎng)老需要,個人賬戶養(yǎng)老金才是提高制度養(yǎng)老金水平的關鍵。國家和地方要通過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適度提高新農保制度的基礎養(yǎng)老金水平,改變農村居民認為目前制度待遇水平只按最低層次繳費參保才“劃算”的認知,扭轉農村居民思想上認為養(yǎng)老保險“可有可無”、新農保制度“可參與可不參與”的尷尬。增加的財政投入在適度提高基礎養(yǎng)老金水平的同時,要嘗試建立多繳多補機制,逐步變單純提高基礎養(yǎng)老金的無償補貼為實現權利和義務掛鉤的有條件補貼,完善農村居民分檔繳費與財政繳費補貼掛鉤的激勵機制,積極推動個人賬戶養(yǎng)老金穩(wěn)步積累,從根本上提高新農保制度的保障水平。同時結合地方實際,建立通過多種補貼鼓勵農村居民參保的激勵機制,如四川成都建立“耕地保護基金”,可以讓參保農戶通過履行耕地保護責任享受該基金補貼,直接扣繳家庭的養(yǎng)老保險費。
2.關愛參保困難群體,建立參保困難群體的保險費代繳代償機制endprint
對于農村中的低保戶、特殊家庭等繳費困難群體,有條件的基層政府要通過嚴格公開的篩選審核機制精準確定幫扶對象,為其爭取財政補貼或合理利用集體經濟為其代繳養(yǎng)老保險費,同時避免引起其他農村居民的攀比和不滿。除此之外,還應建立保險費“以工代賑”代償機制,如通過地方政府推動,讓政府部門和集體企業(yè)吸納繳費困難群體,讓其通過定期定點的勞務來抵繳保險費;通過安排繳費困難群體為村里公共事務提供服務或勞務來代償保險費;搭建鄰里間幫扶照料服務平臺,讓繳費困難群體為經濟能力較強的農戶提供幫扶照料服務來換取養(yǎng)老保險費的代繳。
3.建立以自愿繳費和機構催繳相結合的第三方費用征繳機制
較之城鎮(zhèn)職工,農村居民收入的特殊性和分布的零散性決定了新農保制度只能建立繳費周期更為靈活的自主繳費機制。如建立以農村信用社或郵政儲蓄網點為第三方平臺、以一年到三年為周期的保險費征收機制。農村居民在規(guī)定期間內自主到指定金融網點辦理繳費,既能發(fā)揮金融機構的專業(yè)性提高基金征收效率、減輕農村基層干部的工作負擔、降低保險費征繳成本,也可以避免基層村干部收繳發(fā)放引起的基金挪用的風險。同時,建立超期未繳費群體的催繳和懲戒機制。催繳工作可以嘗試由代收金融網點統計未繳費對象和金額,由基層村干部利用村廣播或村務公開欄等途徑及時通知未繳費農村居民,營造輿論氛圍敦促其繳費。懲戒機制可以嘗試通過收取滯納金或累計欠繳費超過規(guī)定期限即執(zhí)行財政補貼或村集體分紅來扣繳保險費等做法。
4.從養(yǎng)老理念和制度解讀入手,加強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的社會動員工作力度
傳承千年的“養(yǎng)兒防老”觀念讓農村居民對社會養(yǎng)老心存疑慮,被勒令整頓的老農保制度也讓農村居民對新農保制度能走多遠存有擔心。在農村居民對新農保制度信心不足的情況下,社會動員和宣傳引導要發(fā)揮其推動養(yǎng)老事業(yè)發(fā)展應有的重要作用。農村基層干部貼近農村居民,能夠獲得大部分農村居民的信任,要在日常生活和村集體活動中通過案例教育、組織交流會等農村居民喜聞樂見的形式,積極扭轉其依賴子女養(yǎng)老的傳統觀念,從而使其相信政府通過新農保制度增進農村居民福利的政策初衷。農村基層干部還有責任幫助農村居民正確認知新農保制度,讓農村居民明白新農保制度的繳費依據、待遇發(fā)放、政策優(yōu)惠以及新老農保制度的優(yōu)劣對比等諸多關鍵內容,徹底打消農村居民的擔心和懷疑,實現農村居民真正自愿參保。
注釋
①《多地新農保捆綁繳費:子女不參保父母不能享受養(yǎng)老金》,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1-10/31/c_122217334_2.htm,2011年10月31日。②李冬妍:《“新農?!敝贫龋含F狀評析與政策建議》,《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③張思鋒、張文學:《我國新農保試點的經驗與問題——基于三省六縣的調查》,《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④李越、崔紅志:《“新農?!眳⒈Q策制約因素分析》,《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2014年第2期。⑤盛學軍、劉廣明:《“新農保”個人繳費“捆綁制”的實踐考察與理論研判》,《河北法學》2012年第3期。⑥朱玲:《新農?!袄墶眳⒈蚍蓮娭七^渡》,《中國鄉(xiāng)村發(fā)現》2010年第3期。⑦申曙光:《論社會保險的公共品性與政府管理》,《學術研究》2001年第6期。⑧鄧大松、王增文:《我國的養(yǎng)老風險及其規(guī)避問題探究——從風險理論的視角》,《河南社會科學》2008年第5期。⑨樂章:《依賴與獨立:新農保試行條件下的農民養(yǎng)老問題》,《中國農村經濟》2012年第11期。⑩翁貞林:《農戶理論與應用研究進展與述評》,《農業(yè)經濟問題》2008年第8期。鐘漲寶、李飛:《動員效力與經濟理性:農戶參與新農保的行為邏輯研究——基于武漢市新洲區(qū)雙柳街的調查》,《社會學研究》2012年第3期。于長永、何劍:《脆弱性概念、分析框架與農民養(yǎng)老脆弱性分析》,《農村經濟》2011年第8期。穆懷中、閆琳琳:《新型農村養(yǎng)老保險參保決策影響因素研究》,《人口研究》2012年第1期。鄧大松、劉遠風:《社會保障制度風險:以新型農村養(yǎng)老保險為例》,《當代經濟科學》2011年第4期。張川川、陳斌開:《“社會養(yǎng)老”能否替代“家庭養(yǎng)老”?——來自中國新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的證據》,《經濟研究》2014年第11期。李軒紅:《中國農村養(yǎng)老保險制度變遷的原因分析》,《山東社會科學》2011年第3期。鄧大松、薛惠元:《新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制度推行中的難點分析——兼析個人、集體和政府的籌資能力》,《經濟體制改革》2010年第1期。薛惠元:《新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農民繳費意愿的可持續(xù)性分析》,《西北人口》2014年第2期。陳飏:《家事事件:從家、婚姻家庭到家庭糾紛的本源追溯》,《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6期。于長永:《農民對“養(yǎng)兒防老”觀念的態(tài)度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全國10個省份1000余位農民的調查數據》,《中國農村觀察》2011年第3期。王志剛等:《“養(yǎng)兒防老”與“新農?!保禾娲€是互補——基于福建省廈門、漳州和龍巖三市的問卷調查》,《中國經濟問題》2013年第6期。包先康:《社會轉型期農民意識的變化》,《華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程杰:《養(yǎng)老保障的勞動供給效應》,《經濟研究》2014年第10期。賀書霞:《養(yǎng)老資源社會動員的框架分析》,《社會科學輯刊》2014年第1期;樂章:《現行制度安排下農民的社會養(yǎng)老保險參與意向》,《中國人口科學》2004年第5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