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祥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人類學研究所 江蘇南京 210023
市場場域中的族群與族群性
——以中國少數(shù)民族的市場參與為例
陳 祥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人類學研究所 江蘇南京 210023
在現(xiàn)代化和全球化水平非常高且還在不斷發(fā)展的今天,過去囿居于山地農村等相對隔絕地帶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也不可避免地被席卷入了市場當中。不管是在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還是在經濟發(fā)達的漢族聚居區(qū),少數(shù)民族都采取了各種方式參與到了市場經濟的過程當中,這在極大程度上為他們自身的族群認同構造出了依托,當然這也加強了他們的族群認同。如果說民族識別作為一個進行族別劃分的國家手段并沒有劃分出帶有嚴格意義上“族群”屬性的群體的話,這些群體參與市場經濟的這個動態(tài)過程,卻為他們在其所冠有的少數(shù)民族名號之下發(fā)展、創(chuàng)造或復興出了“族群性”,少數(shù)民族名號之下的“族群”正在形成。
少數(shù)民族;市場參與;族群;族群性;族群認同
族群(ethnic)源于希臘文ethnos的形容詞形式ethnikos,據(jù)說ethnic是在 14世紀中期才成為英語的(潘蛟,2003:55)。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它的所指是“非基督教的”,“ 非猶太教的”,或“異教的”(heathen,paganor Gentile)。19世紀,隨著科學主義興起,宗教式微,“異教徒”一詞在西方用語中被“ 種族”(race)一詞替代,ethnic幾乎成了與“種族”同義的贅詞,被一度閑置(Connor,1984:379-388,轉引自潘蛟,2003)。當然,現(xiàn)在使用的族群概念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就已經與種族概念分離了出來,后者被用于人的體質差異對比中去,而前者則注重的是人們直接的社會文化差異(Banton,1987)。
最早的族群理論是“文化共同說”,根據(jù)巴特的概括,這一理論把一個族群看成是一種社會文化承載和區(qū)分的單位。但巴特發(fā)展出的“族界理論”卻否定了這一說法,他認為族群是一種社會組織,是一種人們自己或別人根據(jù)他們的出生和背景來推定的歸屬范疇,是人們在交往互動中生成和維系的一個排斥和包容性的社會組織。在這一理論假定之下,族群認同就生成于具有不同內在文化價值取向的人群之間的社會互動中,其作用在于組織這些互動并使它們結構化。此外,族群理論當中最有名的兩個理論范式是“原生論”與“工具論”(或稱“場景論”)。原生論的提出是旨在解釋為何族群意識難以消解,于是它傾向于認為族群認同是親屬認同的一種延伸或隱喻,它是人性中某種非理性原生情感的外化,或某種植根于自私基因中的生物學理性的表現(xiàn)。由于原生論過于強調族群的原生維度而忽略了族群認同的靈活性與工具性,于是強調族群認同的另一個特質——族群的情境性與工具性——的工具論(或稱“場景論”)應運而生。工具論有助于解釋族群意識的興衰,由于族群意識具有場景性和工具性,故其興衰是由具體的政治、經濟場景交換來決定的。
總的來說,筆者認為對族群的界定既要注意它在社會層面的工具性與場景性,也不能忽略其構建的文化原則,正如Charles Keyes所說,任何一種完整的族群理論不僅要考慮族籍在追逐社會利益方面的功能,還應考慮那些構建族群的文化原則(Keyes,1976:205)。本文便是在這種調和的理論背景之下,試圖通過中國少數(shù)民族群體在市場場域中對族籍的利用及其與其他群體的參與和互動,來探討民族識別后中國少數(shù)民族在其“名號”之下的群體是如何產生族群性并“再造”(remake)族群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本文所采納的“族群”概念所指的就是人們在交往互動和參照對比過程中自認為或被認為具有共同的起源或世
系,從而具有某些共同文化特征的人群范疇(莊孔韶,2003:79)。這種說法強調人的主觀認同與建構,而由此說來,中國由國家自上而下所劃分出來的少數(shù)民族大多最初并不具有“族群”的這一特質。一個少數(shù)民族當中可能是一個“族群”,但更多的可能是包含了好幾個互斥的“族群”,比如納西族中還包括了摩梭人等,但是它們在國家層面的語境中打著同樣的“旗號”。那么,按照這一理論,這些“旗號”下的少數(shù)民族群體何以成為一個族群呢?這就需要人們在交往互動和參照對比過程中構建出一種關系,這種關系將他們聯(lián)系起來,這就涉及到了族群性的問題。
族群性(ethnicity)這一概念與“族群”相生相依又有所不同。如果說族群是在實體層面上指向特定的一群人的話,那么族群性則指的是特定人群在與“他者”相遇之后對自己所屬人群的一種歸屬與認同意識。某個特定族群可以獨立生活而不產生族群性的問題,但一旦他們開始接觸“他者”,他們便需要表達“他我之別”,這時族群性便出現(xiàn)了。究其根本,族群性其實也就是主體間性(intersubjectivity)的問題(范可,2015:53)。中國少數(shù)民族的族群性表達與認同也基本遵循這一進路。始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期的中國市場化改革在戶籍制度松動之后發(fā)起了一場大型的移民運動,這場移民運動將1953年民族識別(ethnic identification project)后相對獨立生活的少數(shù)民族個體遷移到了漢族聚居的沿海城市和大都市中去。當然,這只是一方面,漢族群體也相應隨著政策與資源攫取的需要遷移到了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
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的充分接觸,以及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各個場合的較量,使得少數(shù)民族的族群性問題凸顯了出來。于是,接下來,筆者將對少數(shù)民族族群性問題凸顯的背景——中國的市場化改革——及其歷史進程進行簡要概述。
毫無疑問,自1978年以來,中國經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甚至在2010年首次成為了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些成就無疑都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實行及其與之相伴隨的市場化改革。在改革開放以前,中國所走的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經濟發(fā)展道路,這一時期由政府政策指導的中央分配制度決定了社會和經濟的發(fā)展。在1949年建國到1978年這段時期內,經濟活動似乎成了政治活動的附屬,公平成為計劃經濟的首要目標,地區(qū)、城鄉(xiāng)與工農之間的經濟差異并沒有過于顯著的區(qū)別,少數(shù)民族都各自在所劃定的區(qū)域范圍內從事農牧業(yè)或者過著狩獵采集的生活,并且,當時的戶籍制度把人口牢牢地栓在了特定區(qū)域生活與活動。但是到了1978年以后,中國開始嘗試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濟便逐漸地從政治中剝離了出來,效率成為經濟所關注的重要方面。于是,從那時起,中國的市場像是獲得重生一樣迅速發(fā)展起來,政府政策對經濟的推動更使得市場經濟發(fā)展得更加蓬勃。沿海地區(qū)和大城市的開放、基礎設施建設、稅收補貼以及外資和私人股份的擴大,使得工農差異、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差異、城鄉(xiāng)差異和地區(qū)差異越來越凸顯(JIAPING WU,2014:971)。最初人們還普遍相信“先富帶動后富,最終走向共同富?!钡目谔枺请S著市場的逐步開放與發(fā)展,這似乎變得難以控制了,走出謊言的貧困農民和少數(shù)民族人們開始不滿于這種貧富差距與不平衡而開始主動地參與到了市場及其競爭當中。再加上戶籍制度的松動,少數(shù)民族和漢族人們開始互相流動,并在市場當中頻繁接觸與競爭。這就是本文論述話題的制度背景。
在現(xiàn)代化和全球化水平非常高且還在不斷發(fā)展的今天,過去囿居于山地農村等相對隔絕地帶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也不可避免地被席卷入了市場。正是在這個無孔不入的市場當中,最初劃定時在嚴格意義上并不屬于“族群”的一個個少數(shù)民族群體在其“民族籍別”的稱號下開始逐漸形成了族群性和族群認同,于是他們參與市場的過程也就相應地成為了他們再造族群的過程。
埃里克森(Thomas Hylland)曾以格陵蘭的因紐特人過去四五十年里的族群形成過程為例概括出了族群形成的階段,他還認為由現(xiàn)代化過程所帶來的新興的文化自我意識刺激了強調文化特殊性的族群身份的形成。簡要來講,埃里克森的族群形成理論主要有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幾乎涉及了三代人,例如以某個因紐特人來說:他的祖父母可能對于他們所具有的文化毫無知覺,并就此活著;而他的父母則沉浸在族群同化和現(xiàn)代化對他們文化的污名和恥辱所造成的苦痛中,他們拼命想逃離這種文化;但是到了他這一代,他則奮力去做任何能夠復興他們習俗和傳統(tǒng)的事情來保住他們的文化,這種文化如前所講,在他祖父母那毫無知覺而在他父母那拼命想擺脫(Eriksen,1993:129)。
毫無疑問,埃里克森從個人心理的層面展示了族群形成的過程,他的闡述很具有啟發(fā)性,而且顯然,他也認為復興習俗和傳統(tǒng)對于族群形成來說非常關鍵。但是,在什么境況之下作為少數(shù)群體的他們會復興習俗和傳統(tǒng)呢?他們又是在什么場域中通過什么手段來復興習俗和傳統(tǒng)呢?這些問題埃里克森并沒有詳細深入地再作探索,而這些恰恰又成了本文論述的關鍵。
個體的族群認同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原生論),當這些文化基礎因素被應用到特定場景中去的時候(工具論),這些應用反過來又能夠加強群體的認同。放到中國少數(shù)民族的語境中去就是,民族識別后把一個特定的稱謂如“彝族”劃分到特定的一群人身上的時候,他們其實更多地是無意識的(第一階段);當他們初初參與市場時,市場中占控制甚至壟斷地位的漢族人對他們排斥的時候,他們想要拼命甩去這一特定名稱所帶來的“包袱”(第二階段);但當他們在市場中發(fā)現(xiàn)某些特殊的習俗、傳統(tǒng)或禮儀具有經濟價值的時候,他們便會利用這些習俗、傳統(tǒng)或禮儀作為救命稻草參與到市場當中,這種參與同時也使得那些作為民族標簽的習俗、禮儀或傳統(tǒng)在某個特定名稱的少數(shù)民族群體中推廣開來(即便以前它們可能只是一小部分人的習俗或傳統(tǒng)),這種復興與推廣不僅創(chuàng)造出了它們族群認同的依托,而且還加強了這種認同,族群性也由此產生(第三階段)。如果說民族識別只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族別劃分”的話,那么如上論述的這個過程就是“族群再造”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族群得以產生。也許第二階段與第三階段并不一定是歷時的發(fā)展狀態(tài),它們也有可能是一種共時的理想類型。在中國少數(shù)民族族群性形成的過程當中,第二階段跟第三階段更多的就是一個共時的狀態(tài)。下文將根據(jù)少數(shù)民族的市場參與狀況并舉出一些實例來主要對第二和第三個階段作出闡述。
(一)少數(shù)民族身份對于他們參與市場所造成的阻礙
首先,漢族人對于一些少數(shù)民族“好斗”的刻板印象使得用人單位對少數(shù)民族勞動者心存畏懼。譬如,發(fā)生于2009年7月5日的新疆“7·5事件”就有很多人把原因歸于同年6月25日發(fā)生在廣東韶關旭日玩具廠的事件。當時“該廠的一位實習女工誤入新疆籍男員工宿舍,遭到幾位新疆籍男員工的挑逗戲弄,至6月26日凌晨引發(fā)群體斗毆,造成兩名維吾爾族男青年死亡和一百多人受傷,其中有八十多名為新疆籍人?!雹僦劣凇?·5事件”的起因究竟是不是旭日玩具廠事件我們尚不可知,但是關于大部分漢族人對于維吾爾族人好斗的刻板印象我們卻能管窺一二。此外,對于藏族、蒙古族、彝族等這些民族的野蠻好斗和原始蠻荒的刻板形象導致很多漢族為主導的用人單位談少數(shù)民族而色變,以致很多這些少數(shù)民族的人在市場經濟的參與過程中經常會受到阻礙。
其次,很多少數(shù)民族的群體雖然參與到了一些工廠企業(yè)的市場運轉中去了,但是他們的少數(shù)民族身份致使他們只能以“臨時工”的身份參與,以致報酬和職業(yè)前景并不光明。例如,彝人在珠三角地區(qū)的勞動用工模式是“領工制”,即已經進入工廠或企業(yè)
的工頭們充當“中間人”,把他們老家的勞動力帶出來并從中賺取勞動力差價(劉東旭,2013:204)。這種參與方式使得他們大多只能以“臨時工”的身份參與到市場經濟過程中去?!芭R時工”身份無疑既不穩(wěn)定,也沒法參與到固定的工資或職業(yè)晉升系統(tǒng)中去,在社會保障和醫(yī)療保障方面自然也缺乏有效的支持。
如上講的兩種阻礙少數(shù)民族參與市場經濟的模式雖然對少數(shù)民族較有不利,但是這卻促進了在外務工少數(shù)民族的“族群認同”。共同的“民族身份”使得這些群體團結在了一起去面對外面世界的危險和不利。所以,這種消極的阻礙越多、越嚴重,族群認同與“族群再造”或“族群復興”的進程也就越快。譬如,劉東旭就研究過在珠三角地區(qū)務工的涼山彝人如何在外地利用“領工制”的模式參與市場經濟并進行“家支再造”的(劉東旭,2013:203),這種“家支再造”的模式無疑也就是“族群再造”或“族群復興”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
(二)少數(shù)民族身份作為他們參與市場的資本
少數(shù)民族身份之所以能夠成為他們參與市場的資本,是因為他們民族內某些特殊的習俗、傳統(tǒng)或禮儀具有可供大眾消費的經濟價值。這種經濟價值來自于廣大漢族人民的獵奇心理,尤其是對少數(shù)民族奇風異俗和所謂民族美食、以及他們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的浪漫追求心理。當少數(shù)民族們在市場中發(fā)現(xiàn)某些特殊的習俗、傳統(tǒng)或禮儀具有經濟價值的時候,他們便會利用這些習俗、傳統(tǒng)或禮儀作為救命稻草參與到市場當中,這種參與同時也使得那些作為民族標簽的習俗、禮儀或傳統(tǒng)在某個特定名稱的少數(shù)民族群體中推廣開來(即便以前它們可能只是一小部分人的習俗或傳統(tǒng))。當然,這種參與也主要分為兩種:民族旅游的開發(fā)和民族特色的“外送”。
首先,民族旅游的開發(fā)無疑成了少數(shù)民族參與市場經濟的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這種方式大多都會在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開發(fā)可供游人觀玩的人文和自然景觀,滿足游客對奇風異俗的獵奇心理。一個非常有名的例子就是“侗族大歌”作為少數(shù)民族的資本并成為民族旅游開發(fā)的重點的過程?!岸弊宕蟾琛痹局皇嵌弊宓貐^(qū)一個小村莊的歌唱傳統(tǒng),它只在非常有限的地域內流傳(JIAPING WU,2014:976)。但是如今它已在維也納、紐約、巴黎和上海世博會等這些國際性的都市和國際性的重要場合中表演過,并當之無愧地成為了侗族人民的“金色標簽”。在侗族當?shù)氐亩闭绑w驗經濟”(experience economy)的發(fā)展過程中,“侗族大歌”成了王牌欄目,以致于外來人都認為“侗族大歌”是所有侗族人民的歌唱傳統(tǒng)。此外,苗族的“苗銀”、蒙古族的“呼麥”、土家族的“醬香餅”等等都成為了一些類似的傳統(tǒng)文化符號。這些符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他們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與推廣,同時,這種復興與推廣不僅創(chuàng)造出了它們族群認同的依托,而且還加強了這種認同,族群性也由此得到了強調。
其次,在民族聚居區(qū)以外的其它大中城市或地區(qū),所謂的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文化、特色美食和奇風異俗等還提供了“外送”服務。來到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群體大多喜歡從事小型的“個體工商”行業(yè),他們可能會在這些地區(qū)開一些大型或中小型的民族餐館、民族服飾店等,也可能就是擺攤兜售民族特色食品或飾品等等。例如,隨處可見的“新疆羊肉串”、“土家醬香餅”、“傣妹”、“苗銀”等等招牌大多都是少數(shù)民族在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參與市場經濟的方式。這些方式不但為少數(shù)民族群體在經濟發(fā)達地區(qū)提供了生計,而且還為他們自己的傳統(tǒng)與文化“打了廣告”,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進他們民族聚居地內的旅游業(yè)的發(fā)展。
總之,不管是在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還是在經濟發(fā)達的漢族聚居區(qū),少數(shù)民族利用他們民族傳統(tǒng)文化來對市場經濟的參與,在極大程度上給他們自身的族群認同創(chuàng)造出了文化依托,當然這也加強了他們的族群認同。如果說在市場經濟發(fā)展以前的民族識別并沒有對他們自身造成什么影響的話,那么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以及他們對市場經濟的參與卻是促進了他們族群性的形成或復興。所以,如果說民族識別作為一個進行族別劃分的國家手段并沒有劃分出帶有嚴格意義上“族群”屬性的群體的話,這些群體參與市場經濟的這個動態(tài)過程卻是在他們所冠有的少數(shù)民族名號之下發(fā)展、創(chuàng)造或復興出了“族群性”,這個名號之下的“族群”正在形成。
注釋
①引自南方網新聞網頁:http://wenku.baidu.com/link?url=fO Pdlh3Q8nvX U2menlL7HatZ6ZH5WBnstSsK3Tc7r46jGOYzzWC Lr_nym27UUywLX Fxt1Lbo93L1wELuHtwhVLgu94HKI1NklQ MLtAU7lS
[1]范可.2015,《論多民族國家語境里的族別問題》,《北方民族大學學報》第4期.
[2]范可.2015,《略論族群認同與族別認同之異同》,《江蘇行政學院學報》第4期.
[3]郝瑞.2002,《再談“民族”與“族群”——回應李紹明教授》,《民族研究》第6期.
[4]劉東旭.2013,《流變的傳統(tǒng):珠江三角洲地區(qū)的彝人家支再造》,《開放時代》第2期.
[5]潘蛟.2003,《“族群”及其相關概念在西方的流變》,《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第5期.
[6]皮埃爾·布迪厄,華康德,2004,《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李猛,李康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7]張九霞,2001,《珠江三角洲外來企業(yè)中的族群與族群關系(下)——以深圳中成文具廠為例》,《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第4期.
[8]莊孔韶,2003,《人類學通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9]Banton,Michael,1987,R acial T heori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0]C onnor,Walker,1984,T he National Q uestion in Marxist- Leninist T heory andStrategy,Princeton,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1]Eriksen,Thomas H.,1993,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London:PlutoPress.
[12]JIAPING W U,2014,T he R ise of Ethnicity under China’s Market R efor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R egional R esearch, Vol. 38.3.
[13]Keyes, Charles, 1976, Toward a New Formulation of the Concept of Ethnic Group, Ethnicity, Vol.3:202-13.
[14]R avenstein, E.G., 1885, The Laws of Migration, Journal of the Statistical Society of London, Vol.48, No.2.
陳祥(1990—),男,漢族,湖南郴州人,目前在南京大學社會學院人類學研究所就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社會與文化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