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世琳
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戲劇影視文學系 北京 100089
全媒介語境下首師本科生法治意識構建調研報告
鄭世琳
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戲劇影視文學系 北京 100089
全媒介意指兼容并蓄、不斷開放的傳播形態(tài),深刻影響著以首都師范大學本科生為代表的高校大學生法治意識的形成。筆者通過問卷調查、深入采訪、文獻查找3種調查方式,發(fā)現(xiàn)在構建大學生法治意識的進程中,傳統(tǒng)媒介與新興媒介各有其特點,只有兩種媒介揚長避短,相輔相承,才能形成較為健全的教育影響范式。
大學生;法治意識;全媒介
此調研報告旨在理清全媒介語境下,首都師范大學本科生法治意識構建的真實情況,以此為參考,幫助相關人士形成高效實用的教育方法,以促進首師本科生形成與時俱進的法治意識,并希冀著能對構建大學生法治思維有所裨益,不僅能真正幫助大學生們盡早形成健全豐盈的人格,而且能對加快中國法治化進程有所奉獻。
本次調研報告結合了普查式的問卷調查,針對式的深入面談采訪和文獻查閱3種調查方式,包括針對首師100名本科生進行的問卷調查,與21名大學生,1名“毛中特”課老師,2名法學老師,1名專業(yè)媒體人進行了懇切長談。
(一)主體參與
首先,問卷調查統(tǒng)計顯示,89%的學生會關注法律熱點。其中,55% 的學生是在瀏覽網(wǎng)絡時順便看到了法律熱點。這表明法律熱點在首師本科生中有一定的影響力,而法律熱點傳播主要還是依托于新媒介。
而在回答開放式問題“請問,您認為怎樣可以提高大學生法治意識”時,21位同學提出了很多鮮活有效的策略。比如,譚同學就提出,可以在人們等公交、地鐵的地方,投放普法廣告,因為那是人們最百無聊賴的碎片時間段,只有這時才有可能去看普法廣告,這樣才能達到有效宣傳、潛移默化的作用。另外,鄧同學提出,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法庭、監(jiān)獄等來提升對法律的興趣。但王同學指出這樣的方式在實際操作層面相當困難。黨同學提出可以建立普法微信公眾號,但細思之,一般的同學在海量信息選擇面前都不會去關注那樣的公眾號,如果沒人看,普法宣傳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了??梢?,要想真正有效地普法,在全媒介語境下其實困難重重。
同時,45%的首師本科生表示大學里開設了法學課程。可在深度采訪時,王同學表示,她曾選修過一門法律公選課,但很水。在必修課方面,“思修”課和“毛中特”課其實是大多數(shù)非法學專業(yè)學生唯一接觸到的兩門會與法律產(chǎn)生聯(lián)系的課程,因此能在這兩門公共必修課中向學生傳授一定的法學知識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對21名首師本科生進行深入訪談時,筆者也特意詢問了他們對“思修”、“筆中特”課中法律部分的看法。18名同學都表示這兩門課涉及法律實用性的部分尤為稀少。甚至有2名學生表示因為上這兩門課沒認真學習,所以也不太清楚具體情況。
其實很多學生中小學時就沒有學到多少法律,一切都是為高考服務,即使高考結束,很多學生也并不愿意主動去接觸法學。大多數(shù)高校在面向非法學專業(yè)學生的法學教育方面也是不足。
(二)媒介多元
在全媒介語境下,首師本科生獲取法學知識的方式日漸多元化,其中,紙質媒介占38%,與占39%的新興媒介基本持平。而在面談采訪時,對于非法學專業(yè)學生而言,新媒介明顯更受青睞。畢竟傳統(tǒng)媒介市場份額逐步縮小,新興媒介逐漸占據(jù)更大市場份額,這是一個大的時代發(fā)展趨勢。
但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在問卷調查里“您認為構建大學生法治意識的最佳方法”,認可傳統(tǒng)媒介的比認可新媒介的高出了24%。在面談采訪中19名同學都表示,如果學校能夠開設相對靠譜且貼近現(xiàn)實生活的法學課程,他們還是愿意去學習的,畢竟高等教育能夠保證法律信息的質量。
身處全媒介語境的當下,傳統(tǒng)媒介與紙質媒介都面臨挑戰(zhàn)。
(一)課本脫節(jié)
首先,兩位法學老師一致認為現(xiàn)今課本編寫厚度虛高。而課本容量日漸加大還有圖書出版過分追求商業(yè)利益的心理作祟,導致了課本質量的下降。
John . H .Schlegel認為:“法學教育的最終目的不在于培養(yǎng)學生模仿他人如何工作的能力,而在于在正確、理智地認識人類的能力和局限的基礎上,開發(fā)自身的能力,培養(yǎng)自身的法律思維能力?!比欢芏喾▽W課本卻并未起到能力培養(yǎng)的作用。
(二)路徑選擇
全媒介語境下,首師本科生們主要通過網(wǎng)絡媒介接受和運用一定的法治意識,從這一方面來看,新興媒介有利于當代大學生法治意識的構建。但新興媒介也加重了信息的扭曲,對構建首師本科生法治意識造成了消極影響。
美國社會曾在20世紀70年代就發(fā)生過關于課本的爭論?!敖炭茣鴷е聦W生的平庸和漠然,教科書己經(jīng)退步為教育博物館中的遺物,應當予以拋棄”F . English如是說。另一些學者則爭鋒相對,認為取消教科書在現(xiàn)實生活中顯然是行不通的。三位老師一致認為教材是重要基礎,而且語重心長地提到,首師本科生的每一類法學課本都是專業(yè)老師千挑萬選才最終確定下來的,所以學生們應該珍惜自己手里的法學課本。
在采訪三位老師時,筆者問到在課堂教學時,是否會引入視頻等新媒介?兩位法學專業(yè)老師表示,在針對法律專業(yè)的同學時,視頻等新媒介起不到關鍵作用,甚至可能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影響學生的上課效率。陳表示偶爾她會放一些視頻,但主要是是為了給同學提神,少數(shù)情況下才是出于專業(yè)化教學需要而播放的。另一位法學教師則表示她上課一般不會放視頻,因為太過占用課堂時間。而“毛中特”課老師談及新媒介時,表示她十分樂意引入,目的還是在于引起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但原則是不能影響正常的教學進度??傮w看來,因課程安排、學習效率等種種原因,新媒介的作用并不能在課堂中起到主體作用,但在錦上添花方面還是有其獨特的作用。
以首師本科生為例,筆者在調研了全媒介語境下大學生法治意識構建現(xiàn)狀后,認為大學生法治思維培養(yǎng)需要全媒介共同努力,有效配合,才能使大學生形成健全合理的法治意識,并將法治意識充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最終使大學生秉承依法治國精神,擁有良好法學素養(yǎng)。
注釋
①John·Henry·Schlegel, "Searching for Archimede、Jegal
education, legal scholarship, and liberal ideology",Journal of Legal Education, 34, 1984, Irom Martin Lyon Levine, Legal Education, Dartmouth, 1993,p 77.
②English·F, "The textbook-procrustean bed of learning",Elementary school curriculum:An anthology of trends and challenge, 1971.
③S·Soghomonion,“T he textbook-tarnished tool for teachers?”Elementary school curriculum:Ananthology of trends and challenge,1971.參考文獻
[1]English·F, "The textbook-procrustean bed of learning",Elementary school curriculum:An anthology of trends and challenge,1971.
[2]S . Soghomonion,“T he textbook--tarnished tool for teachers?" Elementary school curriculum; An anthology of trends and challenge, 1971.
[3]劉同君,夏民.倫理文化與法治文化同構 新世紀大學素質教育的文化基礎,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