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陳紅艷
瞧,這群人
□本刊記者 陳紅艷
杭州,武林廣場的電子大屏上,每天都在倒計時,
距離G20,還有多少天。
一場舉世矚目的峰會,與一名普通公民的生活有多遠?
有一群人,可以告訴你答案。
比如這群來自浙江省最大環(huán)保公益組織“綠色浙江”的黨員志愿者,
2016年,他們的生活里習慣了一件事:奔波在之江兩岸,為河流“健康”把脈。
再比如一群來自某某餐飲美食行業(yè)協會的食品專家,
時刻不忘利用自己點滴業(yè)余時間為這個時代的食品安全擎起。
……
來自社會,服務社會。
是這群人的特征。
也許十年前,你還對他們置身其中的新社會組織、NGO等名詞感到陌生,
但如今,不得不承認,這些個社會中微小的分子,正聚合成越來越強大的能量場。我們看到,星光在閃,萌芽在動。
這個時代,他們是一股越來越引人注目的社會力量。
走下三尺講壇,變身“創(chuàng)業(yè)教頭”,
短短幾年,可以讓一個人的人生徹底蛻變。
他是盧艷峰,杭州市市長在全國兩會津津樂道的“樂創(chuàng)會”創(chuàng)始人。
還有另一種人生,更充滿傳奇。
上半場投身在創(chuàng)業(yè)的前沿,下半場親歷著上海的群團工作改革。
成為共青團上海市委副書記之后,于杰的人生又添了精彩的故事。
聚光燈很近,
故事也并不遙遠,
你知道的,有這樣一群人。
帶著與生俱來的氣場、激情、能量與責任,
但他們并非遙不可及,
可以是我,也可以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