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海嘯
(重慶工商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重慶 400000)
淺談國產(chǎn)小成本電影的勝出策略
孔海嘯
(重慶工商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重慶 400000)
在大片主導市場的形式下,國產(chǎn)小成本電影作為新生的主力軍,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關注。國產(chǎn)小成本電影的發(fā)展壯大對中國電影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至關重要,本文從國產(chǎn)小成本電影的生存現(xiàn)狀出發(fā)分析其具有的特點和面臨的困境,以期找到國產(chǎn)小成本電影的突圍之路。
國產(chǎn)小成本電影;明星效應;營銷定位
歷年來,“大片”主導市場是中國電影市場、電影產(chǎn)業(yè)化的一大趨勢,但在眾多大制作、大投入的夾擊下,國產(chǎn)小成本電影異軍突起,逐漸成為打破“大片”一統(tǒng)天下局面的重要力量。但是,與大制作、大場面的電影相比,國產(chǎn)小成本電影仍處于邊緣區(qū)域,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勝出,是本文討論的主要問題。
一部影片想要取得高票房收入,明星的加盟是必不可少的。以國內影片為例,成龍、周潤發(fā)、梁朝偉、劉德華等明星已經(jīng)成了票房的保證。明星能使影片在未開拍前就能獲得極高的關注度,也使電影獲得穩(wěn)定的受眾。國產(chǎn)小成本電影因為資金的局限,雖請不起大牌明星的加入,但可以把眼光聚焦到人氣新星的身上。例如在國內外大片云集的2012年暑期檔里同樣有幾部國產(chǎn)小成本電影脫穎而出,投資僅500萬元的懸疑片《孤島驚魂》收獲了近7000萬的票房,其中楊冪的粉絲組織包場觀影,為票房貢獻了不少力量。同樣的9月14日公映的《傷心童話》未播先火,也是因為有兩位人氣王胡夏和劉詩詩,明星效應使得影片得到炒作推廣,雙方粉絲自發(fā)組織宣傳,歌迷影迷消費力不可小覷。
這是一個營銷的年代,無論成本多少,無一不是注重營銷并定位準確,許多在國際電影節(jié)上得到好口碑的國產(chǎn)小成本電影就是沒有注重營銷而折翼沉寂,以制片作為市場導向的年代已經(jīng)漸去漸遠,電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賴成功的營銷來引導市場。因此,國產(chǎn)小成本電影要充分利用現(xiàn)有媒介資源和自身的優(yōu)勢資源有針對性的進行營銷策劃,《失戀33天》就利用時下最流行的微博與觀眾進行互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國國產(chǎn)動畫片電影一直受到冷遇,但《喜羊羊與灰太狼》系列影片及近期上映的《賽爾號》的成功給我們許多啟示,它們立足電視和網(wǎng)游這一塊,找準定位人群和上映時間,進行了系列的營銷和鋪墊計劃。而近期主打情懷在電影院線遭遇排片難問題的《歲月無聲》,就打出包上海體育場萬人觀影的大旗,觀眾反響強烈,也給其他國產(chǎn)小成本片方打開思路。
小成本電影在概念和題材上并不能與藝術電影相提并論,追求高票房就要融入一定的商業(yè)元素,選好電影題材?,F(xiàn)階段許多大制作影片把眼光放到給觀眾提供一場“視聽盛宴”,力求擁有大魔幻、大戰(zhàn)爭等宏大場面,畫面逼真、特效精良,以視覺沖擊來體現(xiàn)投資的巨大。但這些電影題材大都重復、劇情漏洞百出、人物蒼白無力、臺詞空洞無味,亮點無處可尋觀眾對此有諸多質疑。我們需要的是有情懷的作品,而不是被各種特技大片洗腦。與以大場面、高科技支撐、商業(yè)元素的拼湊的影片相比小成本電影更能觸動觀眾的心靈。沒有了鴻篇巨制,只講述小人物的悲歡離合更加貼近百姓的生活,引起觀眾的共鳴。小成本電影《瘋狂的石頭》《人在囧途》等都是充滿都市風情又不失黑色幽默,描述時下人們生活的喜劇電影。老年題材的《桃姐》把目光聚焦到老年人身上,年紀比較大的老年觀眾觀影后表示自己深受啟發(fā),同時也觸動了年輕人的心扉。近年懷舊類電影逐漸成為一種潮流,《海角七號》、《七十二家租客》等都取得了不錯的票房,除此以外懸疑片、兒童題材的電影在近兩年來也相當有市場。
電影票房成功離不開準確的受眾定位,《歲月神偷》憑借本土的香港味道、六七十年代的香港往事、真實動人的故事情節(jié)把觀眾定位在30歲以上的香港觀眾,在香港取得了不錯的票房,《海角七號》結合擁有日本三十多年殖民統(tǒng)治的臺灣原住民受到日本文化的深度影響的實際情況,把目標受眾定位于臺灣本土群眾,最終取得了3億多新臺幣的票房。而《失戀33天》結合了當下年輕人對待感情、愛情的態(tài)度和方式,把觀眾定位于80、90后的年輕人,而主演文章、白百合也在80、90后中擁有超高的人氣共同推動了票房奇跡的誕生。電影只能針對一部分人,不可能是覆蓋所有人群的,找準市場定位,圍繞此定位進行調研、拍攝、營銷策劃才能取得最終的成功。
現(xiàn)階段中國電影的收入九成以上要靠電影票房,海外市場發(fā)行渠道狹窄,成本收入渠道過于單一,票房的失敗等于電影的失敗使小成本電影生存困難重重。如何拓寬電影的收入渠道,對小成本電影具有非凡的意義。植入廣告的營銷策略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可使電影收回部分成本,降低投資風險。國內外電影對廣告的植入都有成功的先例,例如《變形金剛》系列備受汽車廠家的青睞,在《變3》中伊利牛奶的廣告植入為影片也帶來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國內電影植入廣告從馮小剛的電影開始,小成本電影由于廣告費用低對此更有優(yōu)勢,投資才百萬元的《夜店》靠巧妙的廣告植入在上映前就已收回成本,而《孤島驚魂》電影內容也從頭到尾充斥著索尼品牌。除此之外,拓寬電影衍生產(chǎn)品也可作為收入來源。
[1] 李啟軍.《中國影視明星的符號學研究》2005年,四川大學出版社
[2] 李友平.《香港電影影響研究》2007年,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3] 楊璐.《試論當下電影觀眾的審美趣味》.《西部廣播電視》2014年18期
孔海嘯(1987-),女,漢族,河南焦作人,重慶工商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J943
A
1672-5832(2016)11-008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