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秋生
點亮信仰之光
文/李秋生
當今時代,流行豪華住宅、進口轎車、休閑娛樂、出國旅游、子女留學、收藏古董等,如果有人在一些場合還談論信仰,或許會被笑為迂腐守舊,至少是不合時宜。實則不然。信仰永遠不會過期失效,時刻與我們?nèi)缬半S形。
在現(xiàn)實生活中,為什么有些人整日感到渾渾噩噩,無精打采?為什么有些人只能靠撲克麻將維系生命,消磨時光?又為什么有些人會觸犯國法,身陷囹圄?從根本上說,都與信仰缺失有關。當然,我們說的信仰是建立在科學認識基礎上的信仰,而不是西方哲學所鼓吹的“信仰主義”,更不是宗教的信仰。
我們知道,人與動物是有區(qū)別的,最根本的區(qū)別在于人有思想,有精神需求,而動物沒有。
有了信仰,人才會活得有方向有目標??茖W的信仰是人們心中的燈塔,它照亮了一個人的人生之路,即使是在黑暗之中,也會心明眼亮。如果沒有信仰,就是長命百歲,也只能是終生在黑暗中徘徊,草木一秋,虛度年華。
有了信仰,人才會活得開心。反映抗戰(zhàn)的故事影片《小兵張嘎》中的張嘎整天樂樂呵呵,蹦蹦跳跳,一個小妹妹問他,“嘎子哥,你怎么這么樂???”張嘎說,“咱們部隊有老鐘叔,老羅叔,他們個個都是好樣的!跟著他們打鬼子,鬧革命,能不樂嗎?”那時抗日游擊隊伍的物質(zhì)條件可想而知,天當被,地當床,吃不好,穿不好,而且時刻都有生命危險。但人有信仰,依舊活得十分開心。相反,如今不少人別墅轎車、存款娛樂,一樣不少,可就是打不起精神,整日愁眉不展,為發(fā)胖愁,為情感愁,為賺錢愁。即便是笑,也是強作笑顏,皮笑肉不笑。問題就在于沒有信仰,沒有動力,沒有精氣神。如果有了信仰,有了精神追求,有了博大情懷,心系天下,關注蒼生,不為“小我”所羈絆,自然會在心中涌動著快樂。
有了信仰,人才會活得有尊嚴。兩千四百多年前,蘇格拉底以“不信神”的罪名被處死。在被審判時,法庭承諾可以免他一死,前提是他必須放棄自己的信仰,可是被他斷然拒絕了。他說,那種人生不值得過,活著不如死去。信仰高于生命,他為自己的信仰付出了寶貴的生命。在他身后,為信仰獻出生命的大有人在,在我們中華,就有譚嗣同、秋瑾、方志敏、許云鋒、江竹筠,他們個個鐵骨錚錚,呼之欲出,他們的精神與日月同輝,他們的名字與大地長在。
有了信仰,人才會活得有創(chuàng)造。人來到世間,不僅是享受,而且要創(chuàng)造,這是人生重要使命。唯有創(chuàng)造革新,才能推動歷史前進,使人類生生不息,使人類社會不斷從低級向高級發(fā)展。
信仰從哪里來?革命導師們的引導非常重要。但同時,社會的實踐,社會的教育,也不可缺少,也是能夠起到重要作用的。一個人要真正確立起自己的人生信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經(jīng)受靈魂的洗禮,需要自己脫胎換骨。
需要閱讀,大量地閱讀,特別是要多讀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著作。不讀書不接受真理的人要有信仰,幾乎是不可能的。
需要思考。深入地思考,獨立地思考,對人生進行深切地感悟。
需要實踐。在理論上堅信一種真理,并付諸扎扎實實的行動,堅持不懈的行動,在實踐中去做,去體驗,去打磨,才能逐步錘煉成一個有信仰的人。
無論是誰,人生只有一次,這不存在“優(yōu)惠”“特批”,沒有身份貴賤之分,資產(chǎn)多少之別。所以,要活得精彩,活出自我,不能“跟著感覺走”,不能“我拿青春賭明天”。一切追求美好的人們,為打造信仰而努力吧,這是生命歷程中的無價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