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玉
?
于孤獨中如癡如醉
——讀中篇小說《魔障》
季玉
認識競舟十多年了,典型東方美女形象,給人第一感覺永遠那么不溫不火。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冷艷或矜持吧。然而,她又絕不是這樣的。外表文弱的她,又是韌性的、傲氣的,某種程度上,還算是挑剔的。吃飯、做事,與人相處,她都是有所保留的。尤其她的語言風(fēng)格,猶如三月春風(fēng),令人感覺無限美好溫潤的同時,卻又不得不提防著會成為被她調(diào)侃、嘲諷的對象。在當(dāng)今聒噪的群居中,她也應(yīng)該是孤獨的。這點,從她眾多散文作品中可見一斑。那她的小說作品又會是怎樣的一番景致?這樣氣質(zhì)的人,會寫出怎樣滋味的小說來呢?
當(dāng)我一口氣讀完《魔障》(《大家》2015年第5期),整個人有些發(fā)蒙,有那么一刻,竟然自己不知身在何處。是小說中所表達的直抵人性深處的疼痛,還是作者本人所帶給我的全新認識?都有,又不盡然。在她通篇清新、犀利、幽默且隨性而為的語境中,我分明更多地聆聽到自己頻臨絕境的心跳,不喜,不悲,不怒、不笑,而周遭卻是霧蒙蒙白茫茫一片。
《魔障》所講述的故事很平常,就是我們父輩們的生活,平常人家的平常事。父親原本是一個內(nèi)斂文弱的宣傳小干事,母親則是單位里的文藝骨干。兩個人結(jié)合并有了幾個孩子,從此過上“女人是水,男人是魚”的生活。這是母親對于自己婚姻的邏輯。因此,在和父親幾十年的婚姻中,她始終是水,而父親就是一條離不開她的魚。本以為他們就這樣相安無事直至終老,然而,生活的激流卻毫無征兆地沖破了一潭死水,打破了這種平衡。盡管母親窮盡方法想要這條魚回頭,而對這條魚來說,新天地的發(fā)現(xiàn),無疑是他生命的全新開始,怎么能心甘情愿地回頭?于是,矛盾,吵鬧,乃至你死我活地折磨。母親頑固地堅守著她的另一條婚姻邏輯:“男人女人一旦分手,男人就成了水,女人就成了魚?!?/p>
作者說她不懂母親的邏輯,但我相信她是懂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懂的。在小說呈現(xiàn)的這段婚姻中,我無法認定是父親愛母親多,還是母親愛父親多;父親犧牲多,還是母親犧牲多。也許作為生命個體,他們都是孤獨的,都是付出者、犧牲者。父親犧牲的是他作為一個雄性的大活人的存在,母親犧牲的恰恰就是拼盡一生看護這個存在。這注定是悲劇的,一個無解的結(jié)局。
這場家庭戰(zhàn)爭最后以母親的離世而告終。父親似乎得到了解脫,他找到了他的知音李阿姨。他們在一起生活了十年,期間也有矛盾和吵鬧,但這些已經(jīng)不重要,重要的是,父親臨終時竟沒有留下遺囑,告訴后人,他更愿意和誰長眠一處。我們的父親,這個畢生愛著女人的男人,到臨了,卻沒有女人因他而得安息。
至此,這部近三萬字的中篇小說已接近尾聲。然而,故事又遠遠不止這些?!拔摇笔歉赣H和母親婚姻生活的見證者,又是無可替代的延續(xù)者?!拔摇钡恼煞蚴且幻碚撗芯空?,他對于如何維系一個家庭的穩(wěn)定,有自認為很正確的觀點,那就是守住責(zé)任和親情,而愛情則是易碎品,是耗材,不必太過認真。當(dāng)“我”把一桌子書推到地上,抗議這些“謬論”時,丈夫的眼睛里寒光閃閃。作為讀者,我能體會這“寒光閃閃”背后是什么,那是站在雄性立場上的憤怒,也是作為雌性的我們所不能參透和掙脫的“魔障”。
小說的結(jié)尾很平靜,似乎“魔障”已經(jīng)解除。但就在我們的情緒隨作者筆觸逐漸歸入平靜時,女兒妞妞一句“我也是女人嘛”,徹底摧毀了這一平靜,并讓我們跟隨作者一起,再次陷入致命的輪回中,不能自拔。
一遍,兩遍,整個下午我一直在反復(fù)品讀這篇《魔障》。這是每每讀到好小說時所養(yǎng)成的習(xí)慣,也是一種魔咒。我想作者之所以為這篇小說取名《魔障》,其主旨不僅指向作品本身,同時也寓意著生活本身就是一個魔障,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活在這樣一種無法掙脫的生活困境中,猶如徒有渾身本領(lǐng)的孫大圣,最終逃不脫一個小小的緊箍咒。生活于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就是一個緊箍咒:欲得自在,須得放棄。
博爾赫斯說,沒有人知道他是誰,沒有人本質(zhì)上是某個人。我于《魔障》的字里行間,讀到了我所認識的、于孤獨中如癡如醉的競舟老師。
作者簡介:
季玉江蘇省作協(xié)會員。出版過長篇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