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野草》和《十四行集》中生存體驗的互文閱讀

        2016-11-25 22:47:18
        邊疆文學(文藝評論) 2016年7期
        關鍵詞:現實主體

        《野草》和《十四行集》中生存體驗的互文閱讀

        主持人語:在《野草》和《十四行集》中,魯迅和馮至分別對生存問題做出了深刻思考?!兑安荨方沂玖唆斞概c生存環(huán)境間的裂痕,反抗絕望成為這部作品一以貫之的生存體驗。而在《十四行集》中,馮至則與生存環(huán)境詩意般地融為一處,并從苦難的擔當中去領受生存的意義。雖然這兩部作品的風格迥異,但是它們所表達的那種體驗,潛在地構成了一種微妙的互文關系。劉啟濤博士的文章對這兩部經典之作進行了較好的比較,是一篇有見地的論文。

        周作人1930年3月所寫的文章《中年》,從其同魯迅精神與文學歷程的進一步分野以及三十年代周氏自己的思想選擇上看,是具有標志性意義的?!吨心辍肪唧w包含兩層意思,其一,是周作人在文章中借攻擊魯迅的愛情問題指責其加入左翼文學而背棄了“五四”啟蒙道路;其二,周作人也通過《中年》表明了自己新的思想立場與選擇,即要在自己中年以后“應用經驗與理性去觀察人情與物理”。林樹帥博士對《中年》一文的解讀,有助于了解當時文壇的分立與周作人思想轉型等問題。(李騫)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野草》和《十四行集》是兩部奇特的作品。它們都以成熟和深刻著稱,散發(fā)出強烈的學術誘惑力,與之相關的研究成果也可謂層出不窮。只是囿于文體上的差異,這兩部作品中所存在的一些內在關聯也常為人們給無意中遺漏了。在這兩部作品中,魯迅和馮至都是從自身的生活現實出發(fā),對生存問題進行了深刻思考。在《野草》中,魯迅與外界現實間始終存在著一條難以彌合的裂痕,生存的重重危機帶給了作者對虛無和絕望的痛楚體驗,反抗成為了這部作品中生存表現的重要模式。而在《十四行集》中,現實世界則成為了作者詩意的棲居之所,在對生存危機的泰然擔當中,馮至領悟到新的啟示和希望?!兑安荨泛汀妒男屑穼ι骟w驗的這兩種獨特表現,也在某種程度上達成了一種微妙的互文關系。

        一、“隔”與“化”

        孫玉石先生早先就曾這樣說過,“《野草》和魯迅一樣,是時代和歷史的產物。[1]”如果沒有之前“五四”新文學的積淀,以及1920年代中期特殊的歷史環(huán)境,《野草》的出現則是不可想象的?!兑安荨分T篇散作于1924到1926年間,這一時期的種種社會現實帶給魯迅以極大的苦悶和困惑,對其創(chuàng)作精神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他在《<自選集>自序》一文中曾這樣說過:

        “后來《新青年》的團體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隱,有的前進,我又經驗了一回同一戰(zhàn)陣中的伙伴還是會這么變化,并且落了一個‘作家’的頭銜,依然在沙漠里走來走去,不過已經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做隨便談談。有了小感觸,就寫些短文,夸大點說,就是散文詩,以后印成一本,謂之《野草》。[2]”

        這段話時常為研究者們所引用,在其敘述中不乏自嘲和心灰意冷,這也在無意間暴露了魯迅與外界現實之間的那道難以彌合的裂痕。而《野草》也正是在這個裂痕間產生的,同時也注定了《野草》中那種不可調和的沖突。

        在對生存體驗中,《野草》集中體現了一個“隔”字。這種“隔”首先體現在人與生存環(huán)境之間,《影的告別》中的“影”表達了一連串的“我不愿意”,《死火》中的“死火”對于“冰谷”去留的抉擇,再有《淡淡的血痕》中的“叛逆猛士”對于“廢墟和荒墳”的“洞見”,以及對于“一切重疊淤積的凝血”的“正視”,都體現了這種“隔”的存在。同時,“隔”也體現在人與人之間,在《復仇》一文中,裸身男女曠野中的對峙,《復仇》(其二)中耶穌對于痛苦的玩味,還有《頹敗線的顫動》中的老婦人“石像似的”裸立于“荒野的中央”,則又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隔”。從整部《野草》可以看出,主體與生存環(huán)境間一直都存在著一種無法消除的隔膜。而造成這種“隔”的根源則是主體與外界現實之間的那種不可調和的沖突。

        如果說《野草》表現了魯迅與外界現實的隔膜,那么《十四行集》則表現了馮至與外界現實的那種詩意般的契合。《十四行集》創(chuàng)作正值抗日戰(zhàn)爭進行到最為艱苦的階段,并且馮至和家人此時也可謂是患難重重。借居昆明郊區(qū)的楊家山林場既是為養(yǎng)病,也是為躲避空襲。這段相對悠閑的日子為馮至的思想帶來了一次詩意的升華,后來他在《昆明往事》的回憶文章中說過了這樣一段話:

        “如果有人問我,‘你一生中最懷念的是什么地方?’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是昆明’。如果他繼續(xù)問下去,‘在什么地方你的生活最苦,回想起來又最甜?在什么地方你常常生病,病后反而更健康?什么地方書很缺乏,反而促使你讀書更認真?在什么地方你又教書,又寫作,又忙于油鹽柴米,而不感到矛盾?’我可以一連串地回答:‘都是在抗戰(zhàn)時期的昆明?!?]”

        從這一連串排比式的問答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馮至對現實的那種欣慰和超脫。在這里主體與外界環(huán)境間的那道裂痕彌合了,并從外界環(huán)境里獲得了一種詩意的升華,《十四行集》也正是這種詩意升華的結晶。在整部《十四行集》中,我們看到的也不再是主體與外界的隔離,相反,而是一種詩意般地融合。

        因而《十四行集》體現的則是一個“化”字。在《十四行集》中,主體與外在環(huán)境則是融洽地結合在一起的,正如詩人在第十六首中所寫,“哪條路、哪道水,沒有關聯, /哪陣風、哪片云,沒有呼應; /我們走過的城市、山川, /都化成了我們的生命?!痹娎铩奥贰迸c“水”的關聯,“風”與“云”的呼應,“城市”“山川”與生命的融合,達成了一種相互感應彼此交融的境界,主體也與外界環(huán)境詩意化地融合在一起。一個“化”字不僅點燃了全詩的詩情,也升華了整部詩集的境界。整部《十四行集》的也正如研究者所說的那樣,“無論是天和海的呼叫,是乍起的狂風與稍縱即逝的彗星,還是默默的青山,在馮至的詩中,都組成了與‘一個人’緊密連接的‘一個宇宙’。[4]”從偉岸的有加利到渺小的鼠曲草,從一群群的馱馬到原野間的小路等等,這一切都融入了詩人的生命體驗當中,進而也完成了詩意的升華。

        二、“我”與“我們”

        《野草》中使用最頻繁的人稱詞就是“我”,除去其中的《復仇》《雪》《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等七篇文章以外,其余都是以“我”作為主體的。如果說此前《吶喊》時期的創(chuàng)作屬于“遵命文學”的話,那么《野草》的確可以說得上是“隨便談談”的“小感觸”。此間啟蒙思潮沒落后的種種現實,把魯迅從一個社會化的外在環(huán)境,帶入到了一個個人化的內在世界當中?!兑安荨返闹T篇完成后不久,魯迅就在《寫在<墳>后面》一文中這樣說道,“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地解剖我自己。[5]”《野草》的許多篇章里都含帶有“解剖我自己”痕跡,這在《墓碣文》中表現得尤為慘烈,“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再是“痛定之后,徐徐食之”。按孫玉石先生的話說,“所謂的‘本味’,就是對于自我生命存在中的黑暗與虛無等思想清醒的自我確認的清晰感。[6]”整部《野草》的生存體驗正是在這樣一個“我”的世界中展開,因而《野草》的生存體驗是一種來自個人化的內省,它的抗爭也成了主體一個人的抗爭?!拔摇钡念l繁使用不僅賦予了《野草》的生存主題以強烈的主體色彩,同時也把這種體驗提升到了常人難以企及的慘烈。

        在《十四行集》中出現最多的則是“我們”一詞,二十七首詩中超過一半的篇幅都是以“我們”為主體的。這里的“我們”所指向的生存主體顯然不再是單個的人,而是以“個人”為中心相互聯系的群體。與《野草》創(chuàng)作時期的消沉的氛圍相比,《十四行集》誕生于全國上下民族戰(zhàn)爭的激昂氛圍中。戰(zhàn)爭的殘酷讓個體生命變得渺小和脆弱,而對勝利的渴望也成為了人們共同的目標,這也讓人與人之間有了更多相通的體驗。詩集的第一首《我們準備著》的開篇就是,“我們準備著深深地領受 /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跡 /在漫長的歲月里忽然有 /彗星的出現,狂風乍起?!痹娭械摹捌孥E”、“彗星”與“狂風”等語,構成了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現實生存的危機,而“我們”的“深深領受”無疑又把這種危機給淡化了。這四句詩不僅引領了全篇的方向,也奠定了整部詩集的基調。在《十四行集》中,生存主體更像是薩特所說的那樣,“人靠把自己投出并消失在自身之外而存在。[7]”馮至在第二十首中這樣寫道,“有多少面容,有多少語聲 /在我們的夢里這般真切, /不管是親密的還是陌生; /是我自己生命的分裂?!痹谠娙丝磥?,那些親密的或陌生的面容和語聲,都是與“我自己的生命”相聯系的,成為了它的一個部分。那么《十四行集》中的生存主體也就不再是孤立封閉的個體,這也使它在體驗上呈現出了與《野草》截然不同的風格。

        在兩部作品中,從“我”到“我們”并不是只是簡單的人稱和數量的變化,其中也涵蓋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生存體驗模式。《野草》中的“我”不僅是一個孤立的個體,也成了一種生存意志的象征?!拔摇笔冀K都是個孤立的存在者,承受著生存的重重危機。在“我如何如何”形式的表達背后,也說明了這一切都只能由“我”獨自去承受,而別無其他分擔者。就像《死后》中所表達的痛苦和煩惱,《希望》所流露出的猶疑和寂寞,以及“影”與“死火”在生存與毀滅之間的彷徨,這一切都只能由“我”去體驗。非但如此,“我”也代表了一種向外擴張的體驗模式,那些來自外界現實的危機也都由“我”承擔了。就像叔本華所說的那樣,“只要一個人是堅強的生命意志,也就是他如果以一切力量肯定生命,那么,世界上的一切痛苦也就是他的痛苦,甚至一切只是可能的痛苦在他卻要看作現實的痛苦。[8]”這在《復仇》和《復仇》(其二)中體現得尤為具體,生存主體“復仇”的對象已經不再是某一明確的客體,而是整個現存世界。我們在《野草》中常常會見到這兩種情況,一種是生存主體無限的向內心世界深入,體驗著生存的痛苦和虛無感,如《死后》《墓志銘》等篇;另一種就是生存主體向外部世界擴張,表現出對世界的掙扎和反抗,如《復仇》兩篇和《頹敗線的顫動》等篇。這兩種情況構成了“我”的體驗的兩個極端,它也賦予了《野草》的生存體驗以一種超人的激昂。

        而《十四行集》中的“我們”指向的顯然是一個相互聯系的群體。馮至在第六首中有這樣寫道,“和暖的陽光內/ 我們來到郊外,/ 像不同的河水/ 融成一片大海// 有同樣的警醒在我們的心頭/ 是同樣的運命/ 在我們的肩頭?!睆摹昂铀钡健按蠛!闭f明了生存主體從個體到群體的變化,從而也使“警醒”和“運命”不再是個人的體驗,而是由“我們”的“心頭”和“肩頭”共同去分擔。可能很難會讓人想到,這首詩里描寫的其實是關于一次躲避空襲的情景,以至于在它編入《馮至詩選》時,作者特意加上了題注,“敵機空襲警報時,昆明的市民都躲到郊外。[9]”這種情況不但體現了《十四行集》的風格特點,也說明了“我們”一詞在整部詩集表達生存體驗中的作用及其意義?!妒男屑分幸惨淮未螌懙缴娴闹刂匚C,但是主體在面對這種生存危機的時候,都能找到一個共同的分擔者,而不是以個人的身份去體驗的?!拔覀儭币辉~的使用讓整部詩集的生存體驗具有了一種開放性的特點,從而也讓它有了一種較為緩和的表現方式。在《十四行集》的生存體驗中,我們很難看到主體的掙扎和焦慮,更多的是那種恬靜的思考。就像馮至在這部詩集的序言中所說,“一個人走在山徑上、田埂間,總不免要看,要想,看得好像比往日看得格外多,想的也比往日想得格外豐富。[10]”《十四行集》的諸篇正是產生于這種“想”的狀態(tài)里,在它所表達的體驗世界里,主體已不再是那個超然于群體之上的“我”,而是“我們”中的一部分。因而《十四行集》中的生存體驗,也可以視為一種常人體驗的升華。

        三、“反抗”與“擔當”

        《野草》所表達的生存體驗是慘烈的,主體與生存環(huán)境的隔離,以及主體自身的孤立狀態(tài),最終形成了這部作品獨特的反抗精神,這種精神正是源自魯迅對生存現實的深刻思考。在1925年5月的《北京通信》一文中,魯迅曾這樣說過,“倘若一定要問我青年應該向怎樣的目標,那么,我只可以說出我為別人設計的話,就是: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fā)展。有敢阻礙這三事者,無論是誰,我們都反抗他,撲滅他。[11]”而此前不久,魯迅又對現實生存環(huán)境做出了這樣的譬喻,“稱為神的和稱為魔的戰(zhàn)斗了,并非爭奪天國,而在要得地獄的統(tǒng)治權。所以無論誰勝,地獄至今也還是照樣的地獄。[12]”一個月后他寫下了《失掉的好地獄》,表達了對這“好地獄”的詛咒。整部《野草》所表達的其實也是生存主體的反抗歷程,只是這種反抗的對象并不是某一具體的事物,而是對生存構成壓迫的一切。這在《野草·題辭》中說得也很明確,“為我自己,為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我希望這野草的死亡與腐朽,火速到來。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這實在比死亡與腐朽更其不幸。[13]”可以說,《野草》中的生存主體正是以反抗的方式去領受生存的虛無和絕望,反抗既是《野草》主體重要的生存狀態(tài),也構成了魯迅體驗生存的重要模式。

        雖然《十四行集》的創(chuàng)作也受到抗戰(zhàn)氛圍的影響,但是馮至在這里顯然無意去迎合時代的主潮。他后來也這樣說過,“我自信并沒有在小草小花中去尋找什么小趣味,也思索一些宇宙和人生的問題,但是我的確沒有為抗戰(zhàn)而寫作。[14]”確切地說,《十四行集》表現的也不是精英化的戰(zhàn)士,而是時代洪流中普通人的價值。除第九首到第十四首以外,整部詩集表達的大都是對小昆蟲、鼠曲草、村童、農婦等這些卑微生命的禮贊。在現實的生存困境中,他們以默默擔當的精神體現了生存的價值。這些脆弱的生命帶給了馮至許多寶貴的啟示,正如后來他的回憶文章中所說,“在抗戰(zhàn)期最苦悶的歲月里,多賴那樸質的原野供給我無限的精神食糧,當社會里一般的現象一天一天趨向腐爛時,任何一棵田埂上的小草,任何一棵山坡上的樹木,都曾給予我許多啟示,在寂寞中,在無人可告于的境況里,它們始終維系住了我向上的心情,它們在我的生命里發(fā)了比任何人類的名言懿行都重大的作用。[15]”詩人在《十四行集》中也正是沿著這樣一種體驗模式,通過那些平凡乃至卑微的生命領悟到了生存的內涵和意義。

        在生存主題的表現上,《野草》和《十四行集》所以顯示出強烈的體驗色彩,是因為它們表現的不是某種概念性的結論,而是對生存價值確認的過程?!兑安荨繁憩F出的“反抗”精神和《十四行集》蘊含的“擔當”意識,其實都源于主體對生存價值領悟的哲學升華。《野草》的反抗精神表現出了兩個特點,其一是這種反抗是永無止境的,主體只是沿著一個固定模式反抗著生存的困境,但這種反抗從來都沒有明確的終點。就像“過客”,明明知道前方是“墳”,卻仍然執(zhí)著于旅途的跋涉?!哆^客》創(chuàng)作后不久,魯迅就在與許廣平的信中說,“同我有關的活著,我倒不放心,死了,我就安心,這意思也在《過客》中說過。[16]”而事實上,“死”也并不意味著“反抗”的終止,《死后》《墓碣文》等篇所表現的正是那種死后的焦慮。其二就是這種反抗始終彌漫著一種“殉教式”的悲愴,主體在反抗的過程中拒絕一切的布施,就像《求乞者》中所說,“我不布施,我無布施心,我但居布施者之上,給與煩膩,疑心,憎惡?!辈⑶曳纯乖绞菑娏?,這種拒絕布施的行為也就越極端,直至最終演化為“復仇”,就像《復仇》中裸身男女“也不擁抱,也不殺戮”,還有《復仇》(其二)中耶穌對“沒藥調和的酒”的拒絕。日本學者竹內好曾這樣評價魯迅說,“他是作為一個文學者以殉教的方式活著的。[17]”《野草》表現方式無疑也印證了這一點??傊?,《野草》表現的哲學是一部反抗的哲學,主體是在不斷反抗的過程中完成了對生存價值的確認。

        正是在那種擔當精神的感召下,《十四行集》雖然也是書寫弱者和苦難,但卻能超越血與淚的控訴,而達到了那種形而上的深刻。詩人鄭敏曾這樣評價《十四行集》,“雖說全集只有十四行詩二十七首,但卻融會了先生全部的人文思想,這種很有特色的人文思想,在色調上是通過痛苦看到崇高和希望。[18]”一方面是生命的渺小,另一方面是生存的不可把握,《十四行集》正是通過這種藝術張力的構建表達了對于生存的獨到體驗。比如第二十一首中又這樣寫道,“我們緊緊抱住,/ 好像自身也不能自主。/ 狂風把一切都吹入高空,// 暴雨把一切又淋入泥土/ 只剩下這點微弱的燈紅/ 在證實我們生命的暫住?!薄翱耧L”、“暴雨”和“不能自主”喻示了生存的不可把握性,而“這點微弱的燈紅”卻又給這岌岌可危的生存帶來了光明和希望。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與脆弱的生存主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正是這種對比中蘊藏了生存的堅韌和希望,這也是《十四行集》“擔當”精神的真實內涵?!妒男屑繁憩F的往往是那些渺小的生活,就如第四首《鼠曲草》所寫的那樣,“你躲避著一切名稱,/ 過一個渺小的生活,/ 不辜負高貴和潔白?!敝黧w在生存中選擇的不是反抗,也無力去反抗,最終卻以擔當的方式去實現自身的生存價值,并從中獲得了藝術和思想上的升華。

        小結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野草》和《十四行集》是兩部不可多得的作品,它們都以富有深厚的哲理內涵為特色,蘊含著對生存主題的深刻思考。在對生存主題的表現上,魯迅和馮至都是從他們的親身體驗出發(fā),從而也使這兩部作品表現出了截然不同的風格?!兑安荨匪磉_的體驗帶有強烈的“超人化”色彩,生存主體以傲然的姿態(tài)反抗著生存的虛無和絕望,并以此方式去尋求生存的價值。而《十四行集》所表達的體驗往往是從平凡的日常事物出發(fā),生存主體泰然地擔當了生存的所有苦難,從而也成就了自身的生存價值。在對生存體驗的表達上,這兩部作品所體現的模式形成了一種獨特的互文關系。而從這種互文關系中,也顯示出了中國現代文學在生存體驗中的兩個向度。

        【注釋】

        [1] 孫玉石. 《野草》研究[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6第1頁

        [2] 魯迅. 魯迅全集(第四卷).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11第469頁

        [3] 馮至. 馮至全集(第四卷)·昆明往事.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12第341頁

        [4] 張輝. 馮至:未完成的自我. 北京:文津出版社,2004年第90頁

        [5] 魯迅. 魯迅全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11第300頁

        [6] 孫玉石. 現實的與哲學的——《野草》重釋(連載八). 魯迅研究月刊1996.8第27頁

        [7] 薩特. 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 周煦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4第30頁

        [8] 叔本華.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石沖白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第482頁

        [9] 參見《馮至全集·第一卷》.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12第222頁

        [10] 馮至. 馮至全集(第一卷).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12第213頁

        [11] 魯迅. 魯迅全集(第三卷)·北京通信.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11第54頁

        [12] 魯迅. 魯迅全集(第七卷)·集外集,雜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11第77頁

        [13] 魯迅. 魯迅全集(第二卷)·影的告別.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11第169頁

        [14] 馮至. 馮至全集(第四卷)·立斜陽集,昆明往事.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12第356頁

        [15] 馮至. 馮至全集(第三卷)·山水,后記.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12第73頁

        [16] 魯迅. 魯迅全集(第十一卷).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11第81頁

        [17] 竹內好. 近代的超克.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3第8-9頁

        [18] 鄭敏. 憶馮至吾師——重讀《十四行集》[J].當代作家評論2002.3第87頁

        (作者系山東大學文學院博士)

        責任編輯:程 健

        猜你喜歡
        現實主體
        關于戀愛的殘酷現實
        論自然人破產法的適用主體
        南大法學(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從“我”到“仲肯”——阿來小說中敘述主體的轉變
        阿來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9:04
        我對詩與現實的見解
        文苑(2020年11期)2021-01-04 01:53:20
        技術創(chuàng)新體系的5個主體
        中國自行車(2018年9期)2018-10-13 06:17:10
        一種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強現實交互App的開發(fā)
        懷舊風勁吹,80、90后成懷舊消費主體
        金色年華(2016年13期)2016-02-28 01:43:27
        “刷臉取錢”將成現實
        論多元主體的生成
        現實的困惑
        婷婷丁香社区| 亚洲aⅴ天堂av天堂无码麻豆|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嫩草| 玩弄少妇高潮ⅹxxxyw| 性夜夜春夜夜爽aa片a| 久久频精品99香蕉国产| 亚洲综合色成在线播放| 91久久国产自产拍夜夜嗨|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热一区| 日韩人妻美乳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精品国产av日韩专区| 天天综合天天爱天天做| 熟女少妇精品一区二区| 女厕厕露p撒尿八个少妇| 亚洲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国产chinese在线视频| 在线亚洲免费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av麻豆网站| 国产小视频在线看不卡| 中文字幕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免费 |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第一页| 无码av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国色天香 | 无码av专区丝袜专区| 爱性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va在线播放我和闺蜜|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a∨天天免费观看美女| 真人新婚之夜破苞第一次视频| 中文字幕国产91|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放荡的少妇|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网站| 日本超骚少妇熟妇视频| 国产人妻熟女呻吟在线观看| 午夜男女很黄的视频| 国产无套护士在线观看| 男女好痛好深好爽视频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