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哈薩克族作家葉爾克西的漢語創(chuàng)作

        2016-11-25 19:57:02
        小說評論 2016年1期
        關鍵詞:小說生活文化

        王 玉

        論哈薩克族作家葉爾克西的漢語創(chuàng)作

        王 玉

        哈薩克族是一個古老的草原游牧民族,它的傳統(tǒng)文化、宗教信仰、價值觀念和情感表達都與古老的游牧生活方式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新中國建立以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在各級政府積極倡導,許多哈薩克牧民轉向定居或農(nóng)耕生活。受現(xiàn)代文化影響的年輕一代人,更愿意選擇定居農(nóng)耕或者城鎮(zhèn)生活。當古老的游牧生活方式逐漸成為過去,附著其上的傳統(tǒng)文化和觀念在人們的生活中也變得模糊、稀薄,漸行漸遠。哈薩克女作家葉爾克西近年來的漢語寫作,藝術地表達了哈薩克民族在融入現(xiàn)代社會過程,心理情感的變化,以及作者對這一問題獨特的觀察和思考。

        一、身份認同的多維度

        語言是一個族群身份的重要標志,在民族身份認同和主體建構中起著重要作用。同時也必須承認,身份認同是一個歷史性范疇,任何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中都留下了外來文化交流的經(jīng)驗與烙印,可以說,“他者性”正是個人或族群身份認同的前提。新疆具有悠久的多元文化交流、融匯的歷史,地域文化具有開放、包容和混血的特點,不同民族間的雙語交流與寫作由來已久。新中國建立以來,隨著民族學生的漢語教學和雙語教學的推廣,“民漢兼通”的雙語人數(shù)逐年增加,不僅促進新疆經(jīng)濟發(fā)展與各民族文化的繁榮和進步,也為少數(shù)民族的雙語創(chuàng)作奠定了堅實基礎和廣闊空間。一定意義上,新疆當代民族作家的漢語寫作是一種新的、多維度的身份認同和建構的表征。

        新疆民族作家的漢語創(chuàng)作的數(shù)量、質量近年來不斷提高,得到文學界廣泛的關注和肯定。葉爾克西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影響最大的一位。葉爾克西出生在新疆西北部的牧區(qū)小鎮(zhèn)北塔山,在那里度過童年。這個邊防小鎮(zhèn)是一個民漢混居的地方,有漢族、哈薩克牧民、蒙古族牧民,還有來自內(nèi)地的農(nóng)民和知情。她的父母是北塔山學校最早的創(chuàng)建者和老師,他們也是新中國培養(yǎng)的最早的一批大學生中的一員。在她讀中學的時候,因父母工作調(diào)動,全家遷往五家渠。五家渠是兵團農(nóng)六師的重要城市,這里的人口以漢族居多。成長于這樣的環(huán)境,受到耳濡目染的影響,葉爾克西獲得良好的漢語教育。1979年,她順利考取中央民族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yè)。那是文學的黃金時代,文學處于整個社會文化的中心,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小說家的創(chuàng)作成為時尚,受到尊敬。各種來自西方的文學觀念、文學批評方法在文化中心北京聚合、傳播。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熏陶了四年,學的又是文學專業(yè),不難想象,對葉爾克西的思想觀念以及后來的文學寫作所產(chǎn)生的影響。在她的作品中,經(jīng)??吹今R爾克西斯式的句子“后來我才知道,我出生的那個叫做北塔山的地方,是一個十分有名了不起的遷徙大通道”①“直到很多年后,我才明白……我的失落完全是因為那條頭巾”②。

        80年代初期的文學與社會思潮帶給她的不僅是文學的啟蒙,更有現(xiàn)代思想觀念的洗禮,影響到她的身份認同。身份認同是一個舊身份不斷分裂,新身份不斷形成的過程。就像斯圖亞特·霍爾(Stuart Hall)指出的:不要把身份看作己經(jīng)完成的、然后由新的文化實踐加以再現(xiàn)的事實,而應該把身份視做一種“生產(chǎn)”,它永遠不會終結,處于不斷建構過程之中,而且總是內(nèi)在而非外部構成的再現(xiàn)③。作為一個哈薩克族作家,面對現(xiàn)代文化與傳統(tǒng)的沖撞、交融,她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影響的焦慮”;另一方面,面對現(xiàn)代,從小的成長環(huán)境與教育又賦予她吐故納新、與時俱進的積極開放心態(tài)。對于“游牧文化中許多有價值的東西……定居后就慢慢消失”的現(xiàn)實,她更強調(diào)定居給哈薩克族日常生活、文化發(fā)展帶來的正面、積極的影響④。

        短篇小說《夏至》創(chuàng)作于80年代末,寫一位哈薩克少年面對心愛的姑娘,無法控制地經(jīng)歷第一次遺精。少年因此沮喪懊悔萬分,乃至自殘輕生,幸虧被人及時救起。一個十三歲的少年對于異性的渴望、壓抑,以及自己失態(tài)后的沮喪心理體驗是敘述的焦點。值得注意的是,千把字的微型小說,卻用了雙重敘事視角:第三人稱的全知敘事視角與第一人稱敘述視角,當長大成人的少年以自嘲口吻給他人講述自己成長中尷尬壓抑沮喪的一瞬間,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僅有少年的局促青澀,更有成年之后,對這一切釋懷的輕松自嘲。就好像一個成年人看自己少年時期的日記,頗有不堪回首之慨。不能否認小說還比較幼稚單薄,缺乏開闊的社會文化、心理的鋪墊。不過,小說敘事形式的刻意精心,敘事內(nèi)容的“向內(nèi)轉”,都明顯留下了那個時代文學的印記。有趣的是少年暗戀的姑娘比他大很多,且已經(jīng)名花有主。面對急切、莽撞的少年,她是溫和的、善解人意的,始終溫婉從容,落落大方。這個簡單的故事一定程度上是作者自己成長心理的投射。大學畢業(yè)后,葉爾克西從北京回到烏魯木齊,先后在《新疆民族文學》《西部》做編輯和副主編,期間曾經(jīng)短時間到北京《民族文學》做編輯,在北京文化局掛職一年。可以想象,再次到北京,首都的繁華、開放和活力讓人目不暇給,她自然也會想起多年前初到北京讀書時那個青澀局促的自己,曾因孤陋寡聞而焦慮壓抑。就像小說中懵懂少年對那位溫婉優(yōu)雅的成熟女性的一場暗戀,倉促拘謹、真摯強烈,又留下令人尷尬沮喪的缺憾。這種情緒盡管隨著主人公長大成人而釋懷,卻 終生難忘。這樣的經(jīng)歷不論是對葉爾克西還是少年主人公,都已經(jīng)變成背景墻, 影響她(他)后來的人生軌跡。正如黑格爾曾經(jīng)指出的,一個人的自我意識起源于與另一個意識的接觸,即自我意識是在“他者”的觀照下形成的。而一個民族的自我意識和身份認同也是與外來民族及其文化的頻繁接觸、交往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fā)展的。就像作者記述童年記憶中臍母的獨特人格魅力、給予自己的教育、影響,這種記憶清晰地被敘述,被建構,卻是在作者經(jīng)歷了北塔山——北京的——烏魯木齊這樣的人生軌跡,遠離陽光的五月和草場,眼光變得更加開闊、更加自信之后,才發(fā)出這樣的感慨:

        “我也有兩個臍子,但有些遺憾,我的臍子們已經(jīng)不能感受當年我的臍母身上那份油膩膩的奶香。我已經(jīng)遠離陽光五月,遠離產(chǎn)羔的季節(jié),那樣的生活已經(jīng)被時間荒蕪在我們的過去。這對我還是對我的臍子們,無疑是一種喪失?!也恢牢以撃檬裁磥碛绊懳业哪氉樱员阕屗麄兌嗌倌旰筇崞鹞业臅r候,也能像我提起我的臍母那樣,對生活抱有無限的感激。我是蒼白的?!雹?/p>

        寫于80年代中期的小說《額爾齊斯河》是她的成名作。小說以浪漫抒情筆調(diào),描寫生活在額爾齊斯河流域草原上的哈薩克老奶奶與小盲孫的故事。這個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的故事橋段,表現(xiàn)的則是哈薩克族古老的生活方式和觀念習俗正在走向瓦解的主題。老人的兒子在城市生活,有自己的事業(yè),他沒有固守傳統(tǒng)的生活,留在草原,守著母親。他把自己的兒子——一個盲童送回草原,與老人一起生活。這一細節(jié)源自哈薩克族古老的還子風俗⑥。小孫子長大了,父母要讓他上學,他不得不離開老人,這讓老人無限感傷。實際上,小說中隱含著送子——還子的情節(jié),暗示古老的還子風俗不論是形式,還是實質內(nèi)容,在現(xiàn)實生活中都難以為繼。小說抒情筆調(diào)渲染草原的美麗,雪白的牛奶,開闊的草原,干凈的空氣,和諧簡單的草原生活,老奶奶快樂地哼著小調(diào)……但是,孩子們卻選擇了離開這里,到城市生活,這田園牧歌一般的生活還能維持多久呢?田園牧歌的生活和老奶奶的情緒變化是小說正面描寫的內(nèi)容,而兒子一家人及其城市生活在小說中是隱去的背景。兩種生活方式儼然在小說中構成了對立,蘊含著淡淡的哀傷。另一方面,兒子事業(yè)的成就令老人家頗為自豪,畢竟孩子們從草原走向更加廣闊的世界。死去的老伴的話總是給她啟示:“鷹的翅膀,是靠自己飛出來的。它的翅膀屬于藍天?!雹咝≌f這樣結尾:

        奶奶又把小孫子放到那塊小草坡上擠奶去?!班坂坂邸保酋r明的節(jié)奏不住傳進小盲孫的耳朵里,它依舊是那樣地自信、堅毅、深沉……⑧

        實際上,整篇小說充溢著一種明快、向上的樂觀情調(diào),感傷、憂郁只是明快主旋律的副歌,并沒有構成難以釋懷的沉痛與悲愴。兩種生活方式的對立,在結尾得到化解。小說敘事將傳統(tǒng)生活方式唯美化,理想化,而未來(隱含著現(xiàn)代生活方式)也是樂觀美好的,充滿希望。小盲孫這個形象頗有意味,他只有聽覺,先天失去視力,這似乎暗示年輕一代人們對于美麗的草原、古老的傳統(tǒng)和生活方式的“盲視”,缺乏感受力、觀察力。他要上學了,過另一種新生活。通過讀書學習,是否能幫助他開闊視野,賦予他一雙明亮的“眼睛”?這一形象曲折反映作者對現(xiàn)代文化的認同。

        二、面向現(xiàn)代與守望傳統(tǒng)

        葉爾克西首先是一位翻譯家。80年代以來,一些優(yōu)秀的哈薩克語的文學作品經(jīng)由她,翻譯成優(yōu)雅的漢語,得以走進更多讀者的視野;同時,她還是一位個性鮮明的影視編劇。多元文化的背景賦予她開放、平等的民族意識,她的文學創(chuàng)作,選擇以優(yōu)雅的漢語建構、重述母族古老的傳統(tǒng)文化,尋求民族文化的詩意表達。不論是哪種社會文化角色,葉爾克西都是面向現(xiàn)代守望傳統(tǒng),用文字、影像讓更多的人了解哈薩克文化、歷史以及這個民族的性格、情感。

        她的小說和散文給讀者的印象,似乎沒有清晰的界限,大部分散文可以當小說來讀,小說又有散文的模樣。文集《草原火母》(2006年)是關于哈薩克傳統(tǒng)文化和古老神話傳說的重述。其中的一篇《藍光中的狼》是從浩瀚的史書、哈薩克史詩傳承以及民間習俗和心理現(xiàn)象中,梳理、勾勒出哈薩克族的先祖與狼的特殊關系和獨特情分,“狼母”的故事感人又浪漫,從人類學的角度,告訴我們“人的祖先與這只狼的祖先之間究竟有過什么樣的故事”。這個故事實際上生動詮釋了人類的先祖與自然界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女薩滿阿爾庫娜的故事讓讀者了解哈薩克民族對于世界起源的認識,以及他們?nèi)粘I钪小叭f物有靈”的觀念、原始宗教和信仰的因素(《薩滿鈴鼓》)。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創(chuàng)世神話,哈薩克族祖先的創(chuàng)世神話告訴我們,最早的人類是一男一女兩個泥巴人,而“這對泥巴人的創(chuàng)造者不是神,而是大自然”。所以,與西方的基督教相比,作者說“我們對自己的出生,從來沒有“原罪感”, “在沒有宗教,沒有神,沒有犯罪的時候……樸素的智慧肅然起敬。”⑨其實,這也是東方民族創(chuàng)世神話的相似之處,相信人類來自大自然,大自然也是人類最終的歸宿,無需“上帝”這一主宰的拯救。作者的娓娓講述,還讓我們認識了100年前哈薩克民族的情歌大王阿塞特, 理解了“唱著歌來,唱著歌去”的哈薩克人的浪漫和樂天知命的天性;了解哈薩克族偉大詩人阿拜的生命軌跡,理解那些尖銳批判的詩句背后,對于民族劣根性的憤怒、懷疑、焦慮(《一個詩人的生命軌跡》)。

        內(nèi)地著名批評家、詩人耿占春將葉爾克西的寫作稱之為“民族志書寫與個人記憶”,是對歷史著作、文獻資料所提供的“表象與敘述重新解碼與編碼”,“給予讀者的一種經(jīng)驗式理解”,呈現(xiàn)哈薩克民族“神話、歷史與她的親歷性經(jīng)驗之間隱微關系”⑩。這種“隱微關系”實際上來自于作者對于母族文化的重新打量和認識。就像她在后記中所說的,本書的寫作是“一次有意義,也很有意思的體驗、咀嚼、消化和吸收”。哈薩克文化的傳承具有口傳性的特點,神話傳說、歷史事件以及樸素的人生哲學,甚至是情感表達的方式,都是以口傳的形式在民間代代相傳。作者秉承“哈薩克人對于口傳文化具有非凡的感知力”,聲稱她所寫的這些神話故事和歷史人物,大部分來自于口傳感知力的結果。在作者看來,寫作這本書的意義“不僅讓我更進一步了解我們的母親,也明確自己的寫作責任……如何面對和教育我們的孩子?!?

        可以說,正是現(xiàn)代文化的視野,激發(fā)她以寫作的方式(文字)傳承與守望母族文化。在查閱葉爾克西的著作時注意到,她這時期還編寫、出版了《哈薩克族民俗文化》(2006年,漢語),參與拍攝了電影《永生羊》(她是編劇、副導演)?,F(xiàn)代文化給予她開闊的視野和胸懷,對于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她形成自己獨特的洞察和思考,表現(xiàn)出更多理性與冷靜。一定意義上,“民族志的書寫與個人記憶”的敘事,對于葉爾克西而言,是在探索、尋找另一個自我,是回應文化傳承的“人類共同的話題”?。

        《永生羊》是葉爾克西聲譽卓著的一本文集,收入了她的部分小說和散文。這些作品基本上是講述童年瑣碎的記憶:一雙夾腳的鞋,曾穿在自己腳上,也穿在“可憐”的牧人腳上,腿腳殘疾又善解人意的鄰居李木匠主動買下一雙不合腳的鞋(《一雙夾腳的鞋》);教小學語文課的王老師——一位來自北京知青,帶著孩子們在油菜地里的勞動課,遇到了籠罩天地的沙塵暴(《大風》);一個斷胳臂的少年夜深人靜時的呻吟、哭泣(《少年》);哈薩克草原古老的婚禮和哈薩克人的葬禮(《新娘》《帳幔兩邊》)……這些饒有趣味的童年記憶,即是新鮮的經(jīng)驗,也能勾起那個時代的集體記憶:右派,知青,反革命,特務。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作品都有兩個視角:童年的我與成年的我。成年的作者將童年記憶的碎片重新組合,從而敘事“具有當時不曾料到的后果”,一種新的意義呈現(xiàn)出來?!稁め蛇叀穼懲陼r所經(jīng)歷的一個哈薩克女人的簡單而平靜的葬禮,葬禮上的紅色帳幔讓童年的作者印象深刻,由此又想起童年時候母親對自己姐妹兩的囑咐,再到成年后第一次幫助打理一位女同事的葬禮,其間一位90歲的哈薩克老太太對在場女性的“訓導”。這些記憶的講述呈現(xiàn)出哈薩克人尤其是哈薩克女性對待死亡的淡定和從容,似乎哈薩克女性辛苦操勞的一生,都是為了從容優(yōu)雅地離開人間做準備,而她們的“這份從容絕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她要先得到一種忍耐,一種默認,一種平和,一種寧靜,一種能夠容納一切磨難的常人心態(tài),并且含笑于世。”這是成年的作者通過敘事(記憶碎片的整理)而得到的領悟,并感嘆人到中年的自己“沒有理由拒絕生命的一再啟示?!绷硪黄髌分?,父親的堂兄是一位有點古怪、有點幽默的家伙(《父親的堂兄》),他竟然知道自己離開人間的具體時辰,而且親自去告訴親朋好友,就像報告喜訊一樣。我父親以為是個玩笑。但是,當這一切一一印證,我的父親“目瞪口呆”。這篇散文是作者轉述父親的“故事”。作者寫道“隨著父親越變越老,那印象(堂兄之死)也越來越擲地有聲。”父親和成年的我都從這個故事中得到啟示:哈薩克人對生命理解、感知和表達自有其神秘之處,獨特之處?!队郎颉肥沁@部文集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篇,寫童年的作者與一只羸弱的淘汰羊之間的情份,但是,這只羊最終成為一家人的盤中餐,童年的我無比傷心,父親這樣安慰女兒:“為一只羊掉淚不吉利。……你會看到很多羊為你而死,那么你的淚該怎么流呢?羊生不為罪過,人生不為挨餓。世上的事,就是這樣簡單。”?看似簡單的道理,包含著哈薩克人對于世界的獨特理解和認識。人和動物都是自然之子,在大自然面前,一個人與一只羊的生命是平等的,他們同樣感知這個世界,同樣面臨著生與死的考驗,他們生命的軌跡都“在時空中循環(huán)往復”,人與羊之間不是居高臨下的愛、憐憫,而是相互的尊重,生死與共的兄弟情義。因此,哈薩克人宰殺羊的時候,才會祈禱默念:“你生不為罪過,我生不為挨餓”,似乎以此來表達一種懺悔,求得寬恕。當屠刀架在這只羊的脖子上,它表現(xiàn)出的平靜和安詳,不也是哈薩克人面對生命的姿態(tài)嗎?一個斷胳臂的少年夜深人靜時的呻吟、哭泣(《少年》)讓童年的作者厭煩、不解。多年以后,成年的作者看到母親在深夜忍受同樣的病痛折磨,才理解了這種隱忍的品格,讀者似乎懂得了哈薩克人的沉默、堅韌的性格。

        當代敘事學認為,敘事中“事件的意義在被回顧時可能會改變;描寫事件的自我……也可能發(fā)生改變?!睌⑹戮褪侵貥?,在回顧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情的時候,人們總是不自主地對事件的原因、發(fā)展和結果作出分析和評估。?而這種“分析和評估”,必然受到相應的語境的影響和制約。這兩部文集的寫作時間是90年代末期到新世紀初。這時正值國家西部開發(fā)戰(zhàn)略啟動不久,新疆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逐步進入快車道。與此同時,哈薩克傳統(tǒng)文化、生活方式的轉型也進入加速時期。新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雙語教育由最初的試點,開始逐步推廣?。更多的哈薩克年輕人生活、工作中,在母語之外可以比較自如地使用漢語交流、閱讀。此時,接近不惑之年的葉爾克西面對社會文化的轉型與發(fā)展,沉淀在血液中的、潛意識中的某些東西會漸漸浮出水面,重述散落于時間中的個人化童年經(jīng)驗,而這樣的敘事也開啟了塵封在歷史中的民族集體記憶,哈薩克民族的世俗生活和情感世界的一角,得到細膩、生動地表現(xiàn)。每當她的敘述觸及歷史中的“民族記憶”“民族生活方式”的時候,內(nèi)心變得異常的柔軟、細膩,文字間充滿感傷。散文《新娘》講述了哈薩克草原上一次古老的婚禮過程,新娘的母親、嫂嫂、小姑子還有一個六歲的侄子——一個帥氣勇敢乖巧的小男孩,帶著一行人和嫁妝,從幾百里之外,將新娘送到婆家,交給新郎與婆家人。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述了新娘的裝扮、婚禮過程中哈薩克人的禮性,婚宴上的飲食,兩家人的談話,新娘與家人分別時的眼淚,親人的囑咐……雖然禮俗各異,卻飽含著某些人類共同的情感體驗,令人感動。散文是用一個孩子的視角、回憶的語調(diào)娓娓道來,這些故事就像一張張老照片,在歲月中變得滄桑、灰暗,模糊不清。成年的作者無限感概:“那匹馬,新娘的瑪瑙頭飾,那條黑狗……應該是上世紀下半葉,我有幸看到的阿勒泰哈薩克克列部最后的古老的婚嫁。這種感覺,就像人類看見了星空里一顆將要消逝的行星”?。

        如果說,守望傳統(tǒng)文化是葉爾克西寫作的基本姿態(tài),那么,面對現(xiàn)代文化的沖擊,她總是愿意看到人們通過心態(tài)的調(diào)整,從容的應對。創(chuàng)作于2011年的小說《天亮又天黑》以細膩的筆觸描寫一個定居農(nóng)耕的哈薩克人家的生活??焖俚某擎?zhèn)化(城市化)是80年代以來中國發(fā)展和崛起過程中重要的面相。在新疆牧區(qū),越來愈多的哈薩克族牧民選擇定居農(nóng)耕生活,在逐漸開放的社會環(huán)境中,現(xiàn)代城鎮(zhèn)生活和文化對年輕一代人有更大的影響。小說中的老葉森與二兒子一家生活在一起,過著四季專場的傳統(tǒng)生活。而老葉森的長子則自立門戶,過著定居生活。定居后,長子一家的生活方式、觀念隨之發(fā)生變化。首先是勞動強度降低,一半的土地轉租給別人耕種,大部分牲畜交給別人放牧,身邊只留著一頭牛和小牛犢。農(nóng)田、家畜方面沒有太多事物需要打理,生活是悠閑的,也是無聊的。于是,葉森家的長子將氈房出租給獨身女人瑪爾吉婭經(jīng)營的度假村,自己也去那里打工。弟弟高中畢業(yè),雖還沒有找到穩(wěn)定的工作,卻不愿回來,寧愿在外面闖蕩。小說的敘述基本以葉森家的長子和長子媳婦為視角,細膩寫出長子第一天去打工的所見所聞所感,以及獨自留在家的長子媳婦的寂寞委屈無聊,還有匪夷所思的猜測和想法。打工,對于這對哈薩克夫妻,已經(jīng)不僅僅是為了解決生計問題,而是如何讓日子過得充實踏實,不至于像小弟弟那樣變成一個游手好閑、百無聊賴的人。

        小說反映的是當下哈薩克牧民定居以后面臨的問題。這一主題在另一位哈薩克族作家阿布德哈孜·扎漢的小說《覓》中,表現(xiàn)得比較尖銳。小弟托合道白接受學校教育,有點文化,熱衷于享受新的生活,鄙視并脫離踏實忙碌的牧人生活,最終在現(xiàn)代社會和生活方式中迷失,成為一個失去家園、無所事事的浪子。通過這一人物寫出了哈薩克社會文化轉型中價值信仰失落的沉痛。相同的主題,在葉爾克西作品往往以一種略帶感傷惆悵的牧歌調(diào)子,蘊含著對未來的希望和信心。小說《天亮又天黑》中的長子媳婦不能生育,沒有子嗣讓她與丈夫的關系蒙上一層陰影,而葉森家的長子對于單身女老板及其生活的關注,這些細節(jié)隱隱透露出他們未來生活的渺茫、暗淡。不過,小說有一個光明的結尾,長子媳婦開始在心里謀劃:或許明年自也己開一個度假村。面對生活方式的變化,這對夫妻在積極樂觀地適應、調(diào)整,他們的精神、心理世界也將發(fā)生深刻變化。

        現(xiàn)代作家的寫作都有預想的讀者。一定意義上,讀者是寫作重要的推動力。葉爾克西的漢語創(chuàng)作,預想的讀者毫無疑問是用漢語閱讀的讀者,包括正在學習或者已經(jīng)學會漢語的哈薩族讀者。當遠離逐水草而居的古老生活方式,在變化莫測的現(xiàn)代社會迷失,幾乎要忘記自己來處的時候,當惆悵感傷的情緒彌漫心頭,卻不知如何訴說的時候……葉爾克西的作品帶給他的同胞讀者既熟悉又陌生的感受,喚起心中淡淡的鄉(xiāng)愁,也喚起對未來的希望和信心。

        本文系新疆師范大學博士點支撐學科啟動基金項目的中期成果。

        王 玉 新疆師范大學

        注釋:

        ①作品《永生羊》的開頭,見葉爾克西文集:《永生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4頁。

        ②見《多年前飄過的一年云》,葉爾克西文集:《永生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2頁,。

        ③斯圖亞特·霍爾:《文化身份與族裔散居》,載于羅鋼、劉象愚主編的《文化研宄讀本》中的《文化身份與族裔散居》一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12頁。

        ④邴波、王志萍:《“我愿意從另外的角度表達對新疆的熱愛”》,《伊犁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第12期。

        ⑤《臍母》見 葉爾克西文集:《永生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3頁。

        ⑥“還子習俗”是哈薩克族古老的傳統(tǒng)習俗。每對新婚夫婦,將婚后所生的第一個孩子送給男方的生身父母,以示對老人的孝敬和感恩,也密切長輩同晚輩之間的關系。祖父母將兒子“送還”的孫兒女當作自己的親生兒女來對待,與他們保持父母與兒女的關系和稱謂。這種還子習俗沿襲至今。

        ⑦⑧??葉爾克西文集:《永生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3頁,第67頁,第153頁,第10頁。

        ⑨?葉爾克西:《草原火母》,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8頁,第263-264頁。

        ⑩耿占春:《民族志書寫與個人記憶》,《揚子江評論》2008年第5期。

        ?在一次采訪中,葉爾克西自稱自己“有多元文化背景”,電影《永生羊》唯美、浪漫的方式表現(xiàn)哈薩克文化,采用的是人類的視角,認為“傳承本身就是人類共同的話題”。見邴波、王志萍:《“我愿意從另外的角度表達對新疆的熱愛”》,《伊犁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第12期。

        ?[美]華萊士·馬?。骸懂敶鷶⑹聦W》,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年版,第67頁。

        ?建國后,新疆基礎教育重視民、漢兩種語言文字的教學,并逐步把漢語教學作為發(fā)展民族教育、提高民族素質和開發(fā)新疆的一項戰(zhàn)略措施。在新疆,真正意義上的雙語教學的開展是20世紀90年代,首先在部分地區(qū)學校開展雙語教學實驗,逐步推廣至全疆。

        猜你喜歡
        小說生活文化
        叁見影(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42
        遛彎兒(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40
        勸生接力(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3期)2022-06-28 07:03:42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那些小說教我的事
        誰遠誰近?
        漫生活?閱快樂
        生活感悟
        特別文摘(2016年19期)2016-10-24 18:38:15
        無厘頭生活
        37°女人(2016年5期)2016-05-06 19:44:06
        亚洲中文字幕高清在线视频一区| 在线观看麻豆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人成中文毛片| 噜噜综合亚洲av中文无码| 一个人看的视频www免费| 夜夜爽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亚洲另类第一页| 亚洲精品国产熟女久久| 亚洲第一女人的天堂av| 免费a级毛片无码a∨中文字幕下载| 一本色道av久久精品+网站| 欧美精品高清在线xxxx| 国产三级在线观看高清| 激情视频在线观看好大| 朝鲜女人大白屁股ass孕交| 又粗又粗又黄又硬又深色的|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97| 国产成版人性视频免费版| 成人免费播放视频影院| 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亚美研究所| jjzz日本护士| 亚洲伊人伊成久久人综合| 99久久无码一区人妻|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二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婷婷| 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入口|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中出后入| 日夜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精品区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九九有精品国产尤物| 亚洲精品国产第一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 国产亚洲一本大道中文在线| 激情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无码成人片| 丰满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视| 水蜜桃一二二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免费av日韩一区二区| 日本牲交大片免费观看| 精品福利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