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把孩子從“弱者”變成“失敗者”
許多軟暴力產生,往往是家長和老師通過“隨口亂說話”傳遞出來的。家長和老師隨口一句嘲弄、貶低孩子的語言暗示,哪怕是微小的暗示都具有相當大的殺傷力。
不少父母曾對子女說過這樣的話:“我沒有時間帶你去玩,有玩的時間多學習一下行不行?”“你怎么這么愛管閑事”“你再這樣我不要你了”;在對孩子的行為感到不可理解時,有的父母會說:“你是傻瓜嗎”“你長大不會有出息的”,甚至在發(fā)火時脫口而出:“看你這個樣子,不成器的東西!”
家教專家指出在中國家庭中,家長與孩子對話的結果往往是“噎死孩子、憋死孩子、急死孩子、嚇死孩子”。事實上,大量的兒童心理問題就源于父母不恰當的語言表達以及因此而生的誤解與矛盾。在持續(xù)的“語言軟暴力”環(huán)境中,這些心理問題有可能被延續(xù)、固化甚至激化。
一項家庭教育心理問卷調查顯示,家長從內心中把孩子看成一個比自己差的弱者,從語言和行動上都不斷挫敗孩子;當孩子更多表現(xiàn)出弱點時,家長又對這個“弱者”持續(xù)否定,更加強化了孩子的“失敗者”形象;當孩子開始自我放棄時,心急的家長就開始迫不及待地一邊埋怨一邊“代勞”……如此教育模式下,孩子就成了一個自卑、無能、無目標、無眼界的驚弓之鳥。
一個合格的教育者應該是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與行為的。這種控制應該建立在對孩子最真摯的愛心基礎上,把自己的行為思想好好反思、將心比心、換位思考、明了后果,要始終用自己的心,而不僅僅是語言和“做”出來的行動,去告訴孩子:你總體不錯、你能行、你很棒、你沒有問題、你只是小小的心理感冒等。
對孩子說話,怎么說比說什么更重要。家長要把教育孩子當成是自己第二次成長的機會,與孩子共同成長。而只有與孩子保持良好的心靈溝通,才能培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
編輯王淑娟6233584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