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洪
小說與小說批評
《紅樓夢》“木石”考論
陳洪
內(nèi)容提要:“木石”一詞在《紅樓夢》中有點題的功能,意蘊深厚。其詞源意義則含有士大夫相對于統(tǒng)治者的疏離姿態(tài)。而雍正皇帝在一部頒行天下的《世宗憲皇帝朱批諭旨》之中,大量使用“非木石”一語,形成十分鮮明的文本特征??紤]到曹家與雍正皇帝的刻骨怨懟,小說中這一詞語以及相關意象,不無“違礙”之嫌。
木石紅樓夢雍正諭旨違礙
主持人語:《紅樓夢》研究是一個特殊的領域。不知從何時開始,這個領域就似乎有了不同于一般學術研究的規(guī)矩,也有了所謂“紅內(nèi)線”“紅外線”之說。本期所收四篇論文在某些“紅學家”眼里,大約都有“紅外線”嫌疑。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幾篇文章都合乎普適的學術規(guī)范,也都有明顯的創(chuàng)新之處,而非陳陳相因的“套”中之言?!澳臼币黄l(fā)現(xiàn)了新的材料,對《紅樓夢》“木石因緣”的政治、文化意蘊有深度解析?!罢锤取币黄懻摗都t樓夢》對三四十年代中國文學的影響,很多材料與論述角度都是發(fā)前人所未發(fā)?!癳考據(jù)”一篇,針對的是學界炙手可熱的前沿問題,辯證分說,頗能豁人耳目?!盎浇獭币黄?,看似立論大膽,作者還是秉持了“小心求證”的態(tài)度,亦有相當?shù)恼f服力。
《紅樓夢》中,有一個詞出現(xiàn)頻度并不算高,但其意蘊之豐厚,堪稱整部作品的“”之一。那就是“木石”,小說中出現(xiàn)過兩次,一次是作為全書綱領的第五回,“曲演《紅樓夢》”的十二支曲子中第一曲《終身誤》: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諏χ?,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嘆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v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①本文的作品引文據(jù)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三版《紅樓夢》。
以“木石前盟”與“金玉良姻”相對,既凸顯了全書情感沖突的焦點,又表達了這一沖突在價值取向方面的意蘊,實在堪稱全書一大“關目”。
另一處則是第三十六回“識分定情悟梨香院”:
這里寶釵只剛做了兩三個花瓣,忽見寶玉在夢中喊罵說:“和尚道士的話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緣,我偏說是木石姻緣!”薛寶釵聽了這話,不覺怔了。
這一筆在寶黛釵的情感糾葛中也是相當重要的,特別是對于寶釵的性格、形象刻畫,含而不露又深有意味。
甲戌本第一回,脂批中也以“木石”指代寶黛情緣:
以頑石草木為偶,實歷盡風月波瀾,嘗遍情緣滋味,至無可如何,始結此木石因果,以泄胸中悒郁。古人之“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語不笑能留人”,此之謂也。①甲戌本《石頭記》第一回:“那僧笑道:‘此事說來好笑,竟是千古未聞的罕事。只因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絳珠草一株,時有赤瑕宮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這絳珠草始得久延歲月。后來既受天地精華,復得雨露滋養(yǎng),遂得脫卻草胎木質(zhì),得換人形,僅修成個女體,終日游于離恨天外,饑則食蜜青果為膳,渴則飲灌愁海水為湯。只因尚未酬報灌溉之德,故其五內(nèi)便郁結著一段纏綿不盡之意’”的眉批。
這段批語總體而言并不高明,但“結此木石因果,以泄胸中悒郁”一語,把“木石”與“胸中悒郁”關聯(lián),卻有點題之功。
唯其如此,《紅樓夢》中的這個“木石前盟”才歷來備受讀者及研究者重視,把它當作賈寶玉與林黛玉愛情的代名詞,并對其中的思想文化意味多有闡發(fā)。但是,作品中出現(xiàn)這個詞,既有歷史文化的血脈可尋,又與當時政治文化背景關聯(lián),卻還沒有被充分揭示、闡發(fā)。
本文立足于一些新發(fā)現(xiàn)的文獻材料,運用“互文”的思路,從兩個方面作一番發(fā)掘工作,以期在理解作品,討論小說成書背景等方面有所創(chuàng)獲。
對于“木石”以及“木石前盟”,學界早已給予了很多關注。有些學者的思路可謂愈出愈奇,茲舉幾例:
湘云姓史,原型姓李。姓李的原姓“理”,后逃生藏于一顆李樹下,得以存活,遂改姓李。李是木,不是草……總之,石頭沒有過第二個“前盟”,這是“鐵字眼”,動是動不成的。②周汝昌:《紅樓奪目紅》,作家出版社,2003年,第213頁。
由一個繞了幾道彎的所謂“原型”,推導出史湘云原姓“李”,而“李”指李子樹,所以是“木”。于是乎,“木石前盟”就成了這樣“射覆”式的笨謎(胡適譏諷蔡元培“索隱紅學”用語),謎底指向了誰也不曾想到的史湘云。
再如一些所謂“人類學”“文化學”的解讀:
滿族甚至其他一些古老的北方的民族都來自于木(柳樹)和石頭,都是“木”和“石”的后代傳人。榮格認為,原始意象可以設想為一種記憶的埋藏?!?jīng)過時間的洗禮,“木”與“石”的原型沒有消亡,來自祖先的成雙成對的最為深刻的記憶在《紅樓夢》這部偉大作品中顯現(xiàn)了,成了寶黛“木石前緣”的文化原型。③李燁:《紅樓夢“木石前盟”原型的文化考察》,《聊城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
這就更加玄奧了。把榮格的“設想”同民間的口頭傳說結合起來,來分析《紅樓夢》作者的潛意識。這種方法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死無對證”。這種思路看似無稽,卻頗有成為“顯學”的苗頭,如把“木石前盟”同遼東半島的所謂“巨石崇拜”聯(lián)系起來,如提出“木石崇拜是萌生于近古的遍及全球的文化現(xiàn)象……可以做出論斷,‘木石前盟’有著豐厚的民間文化信息?!雹汆嵆恳骸稄哪臼绨菘醇t樓夢之“木石奇緣”》,《紅樓夢學刊》2000年第3期。
其實,“木石”在中華文學、文化傳統(tǒng)中,是一個使用相當頻繁,內(nèi)涵基本明確的用語——特別是在修養(yǎng)較高的文人之中。若從最簡單的地方入手,不妨看看《漢語大詞典》中“木石”一詞的義項:
【木石】1.樹木和山石。2.指木頭與石頭。3.比喻無知覺、無感情之物。4.指刑具。5.指山水畫。6.指宮室等建筑工程。7.枳椇子的別名。②辭書中的文例從略。
七項中六項為“指實”,唯第三項為比喻。但這一項恰為文學作品所常見。不過,這七項看似完備,其實還缺少了一個重要義項:即“與‘金玉’對舉,指低劣無價值之物”,例文可列《顏氏家訓》:“主人對曰:‘夫命之窮達,猶金玉木石也。修以學藝,猶磨瑩雕刻也。金玉之磨瑩,自美其礦璞;木石之段塊,自丑其雕刻。安可言木石之雕刻,乃勝金玉之礦璞哉?’”這一義項與第三項關聯(lián),但側重點明顯不同。
對于《紅樓夢》而言,“木石”亦可視為此義項的典型文例。而和“木石”密切相關的文學意象則為“石頭記”的石頭。一定程度上,“木石”的意蘊是建立在石頭意象基礎之上的。
石頭作為物理存在,既有堅硬不易變化的性質(zhì),又是冥頑不靈、俯拾即是的普通物體。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建構、傳承過程中,這兩面分別被賦予了比喻的意義,并積淀、凝固到漢語中,于是便有了“堅如磐石”、“??菔癄€”與“玉石俱焚”、“玉石雜糅”不同文化意蘊的的詞語。
當“石”與“玉”對稱之時,其著眼點便是落在它的普通與無價值的意蘊上。這方面最早的經(jīng)典性表述當屬《老子》與《懷沙》: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鳳皇在笯兮,雞鶩翔舞;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
前一句的闡釋見仁見智,但玉、石對舉,玉“貴”石“賤”的格局卻是無異議的。后一句則為文人的牢騷語,可以說開了以玉石意象發(fā)泄不平的先河。這樣的文例,可以說不勝枚舉,如:
飛霜匝地,蘭蕭銜共盡之悲;烈火埋岡,玉石抱俱焚之慘。(王勃《上皇甫常伯啟》)
圭璧無卞和,甘與頑石列。(元稹《諭寶二首》)
我有昆吾劍,不將持試石。白璧隠荊山,剖出長虹色。(元稹《試劍石》)
深慮玉石難分,善惡同斃。今再為條例,各使得宜。(李德?!顿n黨項敕書》)
我無燕霜感,玉石俱燒焚。但灑一行淚,臨岐竟何云。(李白《送張秀才謁髙中丞》)
南風吹野火,焰焰燒楚澤。豈復辨蕭蘭,焉能分玉石。(呂溫《道州觀野火》)
嗚呼!麟非騰噬之儔,詎豺狼之共穴;鳳實仁靈之類,豈鷹鹯之同列。惟玉石之不分,亦熏蕕之自別。(歐陽行周《懷忠賦》)
覺百鳥聲喈喈,獨能辨鸑鷟;玉石方混淆,獨能識真璞。(范仲淹《安道登茂材異等科》)
封建社會進入后期,失意知識分子出于疏離社會與懷疑人生的心理,常常在文學藝術中用象征手法表現(xiàn)出對社會通行價值標準的否定。從蘇東坡的“市人行盡野人行”到張岱的《西湖七月半》,意義皆在于此。而石頭由于其雙重物理屬性,更適于自嘲與嘲世,便成為一種意味獨特的文化語碼。如米芾“性不能與世俯仰”,而愛石成癖,呼石為兄,論石則以“瘦、縐、漏、透”為尚。蘇東坡有《雙石》詩象征理想境界,有《怪石傳》發(fā)泄牢騷:“凡物之丑好生于相形,吾未知其果安在也。使世間石皆若此,則今之凡石復為怪矣!”他主張畫石應“文而丑”,集中凡“怪石”一詞便出現(xiàn)了十八次。鄭板橋是畫石專家,則認為畫石須“陋劣之中有至好”?!俺蟆薄ⅰ奥?,象征不合于社會通行價值標準;“文”、“至好”,象征對自我人格的信心。鄭板橋有一首題畫詩,集中表現(xiàn)出“石頭”在這一類文藝作品中的象征意味:
頑然一塊石,臥此苔階碧。雨露亦不知,霜雪亦不識。園林幾盛衰?花樹幾更易?但問石先生,先生俱記得。①鄭燮:《石》,《鄭板橋全集·板橋題畫》,中國書店影掃葉山房本,1985年,第18頁。
曹雪芹生活的時代稍后于鄭板橋,有趣的是,他也是畫石好手。敦敏《題芹圃畫石》詩云:“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見此支離。醉余奮掃如椽筆,寫出胸中塊壘時?!睖蚀_地揭示了雪芹畫石自嘲嘲世的象征意味。很顯然,《紅樓夢》中以石頭作為賈寶玉的靈魂象征,是與雪芹畫石象征自己的人格一脈相通的。而《紅樓夢》的主要評點者之一,作者的長輩(此說權從眾)——畸笏叟,以愛石成癖的米芾自居,更說明了這一象征手法的淵源。
在《紅樓夢》中,賈寶玉有雙重身份。作為“寶二爺”,他的身世、地位、相貌等都是世人欣羨的;作為“似傻如狂”、“不通世務”的“蠢物”,則被世人詬病、鄙夷。為了突出這雙重身份的矛盾,作者以本體象征的方式來分別加以渲染。于是,寫通靈寶玉象征前者,被世人珍視寶藏,其實已迷失了本性;而寫頑石則象征后者,而這才是其本來面目。頑石為女媧所棄,自在臥于青梗峰下,正象征了不合于世俗的價值觀念,象征追求天真自然的人生理想——一句話,象征了“異端”賈寶玉的靈魂。
當然,這種象征是若即若離的。這就使它不同于一個簡單的比喻,而具有了廣泛的聯(lián)想余地。另外,作者寫到石頭時,借助于古老的補天神話,又寫了行蹤恍惚的僧道;寫到石頭幻化成的通靈玉時,時而有靈時而不靈;有了石頭幻化的情節(jié),又寫一個神瑛侍者,看似疊床架屋,實則都是一派水月鏡花之筆,從而產(chǎn)生出濃厚的神秘氛圍(試想若以通俗小說的慣常手法來寫,使通靈玉成為一種真正的護身法寶,其意味竟何如)。
而當“石”與“木”連用時,它的雙重文化意蘊同樣傾向了無價值、無情感一面。早期的經(jīng)典表述當首推《孟子》。其《盡心上》曰:
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游,其所以異于深山之野人者,幾希。
這里的“木石”與“鹿豕”并舉,兼有寫實與寫意的修辭意味。但其指向是很明確的,就是禮法社會之外的“草野”。類似這樣的用法——半寫實半寫意,后世亦不罕見,如:
巖棲木石已皤然,交舊何人慰眼前?(蘇軾《次韻參寥寄少游》)
郁離子冥跡山林,友木石而侶猿猱,茅徑不開,草屋蕭然。(劉基《九難第十八》)
故有是君則有是臣……方其未用,處木石友猿鶴,猶擁腫一夫耳。既用之,而功烈巍然,為后世師法。(劉基《送儒學副提舉劉公序》)
不過更多的是只取“寫意”一端,以“木石”比喻無價值、無情感的事物。但是,在很多才智之士的筆下,這種看似貶義的用法,其實是一種自嘲。而自嘲的背后,則是對朝廷以及社會不辨賢愚的牢騷。如:
朝廷多賢才,何用蒯與菅。白發(fā)垂兩鬢,黃金腰九環(huán)。奈何章綬榮,飾此木石頑。于國略無補,有慚常在顏。(歐陽修《與子華原父小飲坐中寄同州江十學士休復》)
既不能自辨,若又不識亷恥,頑如木石,遂安其位——陛下謂有臣如此,其可當國家之大任乎?(歐陽修《第三札子》)
“示諭處患難不戚戚,只是愚人無心肝耳。與鹿豕木石何異?所謂道者,何曽夢見!”(蘇軾《答趙昶晦之四首》)
有趣的是,對于“石”、“木石”的使用,一定程度地顯示出語詞偏嗜。如上述文例的作者歐陽修、蘇軾、劉基便都曾使用多次,明顯地成為話語習慣而有別于他人。
這種用法有時還會用于君臣之間,成為臣下表達感激“天恩”的一種特殊的角度。有時還帶有夸張地自謙、自責的意味。如王陽明給嘉靖帝的《乞恩暫容回籍就醫(yī)養(yǎng)病疏》:
君臣大義,天高地厚之恩。上之所以施于其下者,如雨露之沾濡,無時或息;而下之所以承乎其上者,乃如頑石朽株,略無生動——此雖禽獸異類、稍有知覺者,亦不能忍于其心!是以每一念及,則哽咽涕下,徒日夜痛心惕骨,行吁坐嘆而已。①王守仁:《乞恩暫容回籍就醫(yī)養(yǎng)病疏》,《王陽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522頁。
這里的“頑石朽株”,顯然是“木石”的“強化版”,指斥不能感激皇帝恩德的無良負心的臣下。而君主也使用“木石”來指斥臣下,除貶斥其低能、麻木外,同樣帶有責備其忘恩負義——“辜負圣恩”的意思。如《明實錄》所載萬歷帝斥劉光復:
劉光復高聲狂吠,震驚圣母靈位。爾等皆木石所生!使朕心身至今未寧。卻又恣肆狂悖,欺上越踰,甚無人臣禮。不惟朕怒此畜,神人亦皆怒此畜矣。①《明實錄》,《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之五百三十三。
這已近于破口大罵了。
這種用于君臣之間的情況,到清代一度“蔚成大觀”。
《四庫全書》收有《世宗憲皇帝朱批諭旨》。這是雍正帝晚年親手編訂的一部十分特殊的書籍。其自序云:
今檢內(nèi)外諸臣繳回朱批之折不下萬余件,因思自古帝王治天下之道以勵精為先,以怠荒為戒。朕非敢以功德企及古先哲王,而惟此勤勉之心自信可無忝于古訓,實未負我皇考付托之深恩也。又念此等批示之語,實出于朕之苦心,或可為人心風俗之一助。但本人承旨之時,不敢宣露于外,他人無由知之。今將外任之大臣官員奏折經(jīng)朕手批酌量可以頒發(fā)者,檢出付之剞劂。計算實不過十分之二三。俾天下臣民展讀,咸知朕圖治之念,誨人之誠,庶幾將此不敢暇逸之心,仰報我皇考于萬一耳。或人人觀此而感動奮發(fā),各自砥礪,共為忠良,上下蒙福,朕心愉快更當何如!特諭。雍正十年三月初一日,御筆。②《四庫全書》史部六,卷首。
雍正皇帝很自信,感覺自己對政事之勤勉圖治,對臣下的誠摯關愛,都是可以側身于古來賢君哲王之列的——序中謙遜之詞正表露出自負之意。而這些批語對于天下臣民極具教育意義,“可為人心風俗之一助”,一旦編輯成書作為普天下臣民的必讀書,將會出現(xiàn)“人人觀此而感動奮發(fā),各自砥礪,共為忠良,上下蒙?!钡拇蠛镁置妗?磥磉@位皇帝的自我感覺是相當?shù)煤?,所以當他想象天下因此書而“蒙福”的時候,竟然寫下了如此動情的句子:“朕心愉快更當何如!”
這部書的刊行天下是在乾隆三年。當時,弘歷為父親的大作寫了后序,同樣高調(diào)地張揚其對于世道人心所將產(chǎn)生的正能量:“正人心,厚風俗,兢兢業(yè)業(yè),儆戒無虞——即萬世而下,尚如日月之臨照,光景常新;春風之煦然,被物不自知其感動,奮發(fā)而興起也?!雹邸痘食墨I通考》卷二百二十。與此同時,弘歷在朝堂上“面諭九卿”,反復強調(diào)自己的施政方針是:“無日不以皇考之心為心?;士贾檎?,“朕凡用人行政。皆以皇考為法?!雹堋肚鍖嶄洝?,《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之六十二。在這樣的背景下,這部書受到朝野的重視是可以想象的。不僅如此,雍正、乾隆兩朝還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推動“諭旨”類書籍在全國民間的傳播,以期對人心、風俗產(chǎn)生最大的影響。
如果細讀雍正這部書,會發(fā)現(xiàn)一個相當突出的特征,就是對“木石”這個詞的高度偏嗜。檢索全書,共計出現(xiàn)55處。而通檢《四庫全書》,“木石”使用之繁,無出其右者。絕大多數(shù)書籍,使用此詞一二次而已。前述有所“偏好”如蘇東坡等數(shù)人,亦不過五六次。只有卷帙浩繁近四百卷的《弇州四部稿》,超過了二十次。所以,《世宗憲皇帝朱批諭旨》中“木石”一詞的高度頻繁出現(xiàn),是很容易引人關注的特點。
這55次中,取“無情無義”“不知感恩”之義者計47處。大體分類,首先是雍正皇帝的批語,其次是臣下的表態(tài),還有是君臣就此的互動。
雍正的批語如:
(就高某彈劾牛某批示)牛鈕所修工程,朕謂斷不至如高礦所報之甚。伊受恩深重,諒非木石,何忍如此負朕?、僖韵伦嗾录芭Z,凡未另注出處者,均見于《四庫全書》史部六之《世宗憲皇帝朱批諭旨》。
(就李元英謝恩折批示)朕如此加恩,心非木石,寧不知感!何待奏陳!但恐思路一邪,而感激之忱隨化為烏有耳。每觀福量淺薄,不能承受之徒,往往如此。自御極以來,蒙朕特恩擢用者,頗不乏人。朕原期其感恩圖報,庶幾利濟于社稷蒼生。設或徇欲昧理,因私害公,而冀朕袒護姑息,不可得也。爾等漢軍及滿洲大小臣工,于利之一字,勘破者少。殊不悟因些微小利,致斷送身家,喪失名節(jié),為失計之大也。
爾乃朕十分賞鑒之人……今即爾身而言,若竟將年羮堯知己之情、薦舉之德,一旦盡付之流水,人非木石,必無此理;感激思報,分所當然。但宜思所以報之之道耳。
朕實含淚觀之。卿實可謂朕之知已……不但朱綱,聞此而不感發(fā)者,除非木石也。
郝玉麟不但受朕深恩當知奮勉,即卿此一番諄諄勸勉之友誼,聞之而不動心自勵者,除非木石也。不但郝玉麟斂神聽受,朕觀覽之下亦不覺踴躍生歡喜心矣。
朱藻若猶不知感激,除非木石耳。但能遂其圖報之心與否,又看伊福量何如,難可預定。讀這些批示,雍正當時的形象似乎躍然紙上。他很自信,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評騭著臣屬們的品行善惡;他又很動情,覺得正在“推赤心置人腹中”(《后漢書》形容光武帝語)?!昂瑴I觀之”、“不覺踴躍生歡喜心”,都是歷代“御批”中十分罕見的表白。
君主如此,臣下自然更甚。所以在各督撫大員等奏章中,“木石”更是成為熱門詞匯。茲略舉數(shù)則,以見仿佛。如雍正四年十二月初六日署理江南江西總督印務的都統(tǒng)范時繹奏章:
幸得仰奉恩綸,過防勉勵,鑒知于此任臣實有張皇莫措光景,俯加體恤,教導周詳。似此圣恩,實有加厚于寵恤榮褒之外者。臣非木石,不禁稽首涕零,五中激切。
雍正口口聲聲要求臣子“非木石”,臣下的表白也就相應地“非木石”了。又如雍正六年五月初三日廣東巡撫楊文乾的奏章:
乃防天恩垂鑒,不即擯棄,將奏折發(fā)臣閱看,又俯賜臣朱筆諭旨,訓勉開導,愛護保全之恩至矣!極矣!臣非木石,有不感悟動心,痛自刻責?
也是“非木石”的表白。顯然,這在當時最高層次的“情感”互動中,已經(jīng)近乎成為套語了。再如雍正七年七月二十九日云南巡撫沈廷正的奏章:
臣賦質(zhì)庸愚,才識淺薄,屢蒙皇上諄切教誨,勉其不及,策其將來。臣心非木石,寧不自知?是以抵滇以來,早夜黽勉時深恐懼。今復防皇上朱批垂誡,言言金石,切中臣弊。臣敬遵寶訓,刻骨銘心,惟有矢竭愚誠,效法臣督鄂爾泰之十一,以仰酬我圣主敎誨之洪恩耳。
這種“心非木石”、“刻骨銘心”之類的套話,看似推心置腹,而下文“敬遵寶訓”、“矢竭愚誠”、“圣主敎誨”云云,便露出了地道的奴才諂媚/敷衍主子的真實面目。其余數(shù)十條,基本全屬這一套路,茲不臚列。只是有幾條互動的別有趣味,如雍正八年四月初八日江西南昌總兵官陳王章所上檢討錯誤、自我批評的奏章:
奉有朱批訓旨,臣跪讀綸音,感悚無地。伏念臣一介庸愚,荷蒙皇上天恩,簡畀疆圉重寄,感戴鴻仁,勉圖報稱。自恨識短才疏,凡所陳奉辦理之事,俱不能切合機宜。虛糜廩祿,捫心滋懼。且秉性暗劣,即一切用度,亦多糜費,不知惜福撙節(jié)。臣實有之。我皇上明同日月,無微不照。臣亦何敢稍有諱飾。今蒙圣主憫念臣愚魯,不即嚴加處分,諄諄訓責,勉臣改過。微臣跪讀之下,感激涕零。臣非木石,敢不仰遵圣訓,悔過自新,痛加改勉,益勵操守?斷不敢自暴自棄,仍蹈故轍,上負我皇上生成化誨之徳意也。
這位總兵循“天子圣明,臣罪當誅”的邏輯自我痛罵一番之后,也是以“臣非木石”來表態(tài)表忠心。有趣的是,雍正這次拿“套話”當了真,針對性地加上一段批語:
汝心如木石與否,朕亦不得而知。但如此訓誨,尚不能勉一是字,則木石之不若也。
皇帝拿“木石”當了真,臣子便越發(fā)惶懼,于是再奏:
仰蒙圣主批飭訓誨,伏讀前奉硃批“未知汝之心思更專注於何處”之訓旨,臣實有愧懼交深、無以自容者;復奉嚴綸飭責,臣更切慚悚,刻不能安。惟有痛自刻責,益矢兢惕,以仰報我皇上優(yōu)容之徳意于萬一耳。
雍正又回應道:
“仰報”與否,“保全始終”與否,總在汝自為也。
君主恩威并施,利劍高懸,臣下戰(zhàn)戰(zhàn)兢兢,奴顏婢膝,圍繞著“木石”與否呈現(xiàn)出一幅生動的專制政體下的君臣關系圖。
這一段章奏中的君臣互動,使我們聯(lián)想到《紅樓夢》研究中時常被引述的一段類似的互動,即雍正二年初曹頫感恩“保全”的上折:
江寧織造奴才曹頫跪奏:為恭謝天恩事。竊奴才前以織造補庫一事,具文咨部,求分三年帶完。今接部文,知已題請,伏蒙萬歲浩蕩洪恩,準允依議,欽遵到案。竊念奴才自負重罪,碎首無辭,今蒙天恩如此保全,實出望外。奴才實系再生之人,惟有感泣待罪,只知清補錢糧為重,其余家口妻孥,雖至饑寒迫切,奴才一切置之度外,在所不顧。凡有可以省得一分,即補一分虧欠,務期于三年之內(nèi),清補全完,以無負萬歲開恩矜全之至意。謹具折九叩,恭謝天恩。奴才曷勝感激頂戴之至。
雍正的硃批道:
只要心口相應。若果能如此,大造化人了!①《關于江寧織造曹家檔案史料》一百四十四《江寧織造曹頫奏謝準允將織造補庫分三年帶完折》。
這次互動關系曹家盛衰甚大,也可以說直接關系到《紅樓夢》的寫作、問世。
雍正這部《硃批諭旨》的編輯刊行,在當時是一件大事。
首先,無論雍正本人,還是繼任的乾隆,都把此事的意義提到駭人的高度。正如前文所引述,雍正自己是要求“天下臣民展讀”的。他一方面要借此樹立自己的光輝形象——“咸知朕圖治之念,誨人之誠”,另一方面寄希望于自己為天下道德導師暨楷模的感召力量——“人人觀此而感動奮發(fā),各自砥礪,共為忠良”,以致“上下蒙福”,天下太平。這里可注意的是“天下臣民展讀”、“人人觀此”,也就是說要用這部書來教化全國的官吏、民眾。對此,乾隆皇帝的調(diào)門更高一些:這部書既是治國的利器——可以“正人心,厚風俗”,能夠使官吏民眾“不自知其感動,奮發(fā)而興起”,于是“兢兢業(yè)業(yè),儆戒無虞”;又是永垂不朽的——“萬世而下,尚如日月之臨照,光景常新;春風之煦然”。
現(xiàn)代人往往輕視了封建王朝掌控輿論的興趣與能力。其實,細檢二十五史,這方面時常會發(fā)現(xiàn)帝王們一些驚人之舉,尤其是清代的康、雍、乾三朝。而雍正皇帝又是其中花樣多多的一位。他處理呂留良案、僧諍案的手法都很奇特,突出的特點就是“發(fā)動群眾”,最大范圍地影響輿論。據(jù)《清實錄》:
乙丑。諭內(nèi)閣?!匏继煜伦x書之人甚多,或者千萬人中尚有其人,謂呂留良之罪不至于極典者。又降上諭,令各省學臣遍行詢問各學生監(jiān)等,將應否照大逆治罪之處取具。該生結狀具奏,其有獨抒己見者,令自行具呈,學臣為之轉奏,不得阻撓隱匿。今據(jù)各省學臣奏稱,所屬讀書生監(jiān),各具結狀,咸謂呂留良父子之罪罄竹難書,律以大逆不道實為至當。并無一人有異詞者。普天率土之公論如此,則國法豈容寬貸。②《清實錄》,《世宗憲皇帝實錄》卷之一百二十六。
這種“民意調(diào)查”,結果如何,自然毫無懸念。但有趣的是,如此操作一番,讓所有讀書人遵旨表態(tài)之后,雍正便得意洋洋地宣稱“普天率土之公論如此”,“并無一人有異詞”了。
茲事雖可笑,但其對天下讀書人“洗腦”之渴望,以及實際操作能力,都確實不容低估。
雍正之后,乾隆即位,不僅繼承了乃父的思想文化政策,還特別強調(diào)對于雍正的崇仰,以及“學習”的虔誠。同樣見于《清實錄》:
乾隆三年:壬辰。上御勤政殿聽政。面諭九卿等、朕自臨御以來。無日不以皇考之心為心。皇考之政為政。皇考至圣至神。聰明天縱。朕何能仰幾萬一。但親見我皇考朝乾夕惕。敬天勤民。惟有夙夜勵精。不敢稍自懈弛。以期無愧皇考付托之重?!w時時追慕皇考。宵旰不遑?!匝鰣蠡士拣B(yǎng)育教誨之深恩也。可將此旨通行內(nèi)外大小臣工知之。①《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之六十二。
他便在此年刊刻發(fā)行了《世宗憲皇帝朱批諭旨》,當時宣傳、推行的力度不難想見。為此,他專門頒發(fā)了諭旨,首先強調(diào)把御刊、御纂的書籍推向民間,是“先皇”一貫的做法,雍正朝便將“御刊經(jīng)史諸書頒發(fā)各省布政司,敬謹刊刻,準人刷印,并聽坊間刷賣。原欲士子人人誦習,以廣教澤”。然后出臺有關政策,從地方到中央,一體動員起來,“御纂諸書內(nèi),有為士人所宜誦習,而未經(jīng)頒發(fā)者,著該督撫奏請頒發(fā),刊板流布。至于武英殿、翰林院、國子監(jiān),皆有存貯書板,亦應聽人刷印。并從前內(nèi)府所有各書,如滿漢官員有愿購覓誦覽者,概準刷印。其如何辦理之處,著禮部會同各該處,定議請旨,曉諭遵行”。
刊刻發(fā)行《世宗憲皇帝朱批諭旨》,是當時的一件大事,《國朝宮史》《清實錄》《皇朝文獻通考》等都有記載。而據(jù)《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記,當時的“盛況”達到“天下臣民循環(huán)跪誦,蓋皆得而仰喻”,是“書契以來,所未嘗聞見者”②《關于江寧織造曹家檔案史料》一百四十五《江寧織造曹頫賀折》。。也就是說,普天同“學”,古今僅見。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一個生活在都城中的讀書人,曹雪芹讀到過這部書的幾率是很高的。更何況,他還有一些特殊的原因。
織造兼有朝廷耳目的功能,故曹頫上奏雍正的折子當不在少數(shù),而雍正的硃批也頗有特色鮮明的。前引的“但愿心口相應”是一例,不妨再看一例:
江寧織造奴才曹頫跪奏:為邊疆凱旋,普天同慶,恭賀圣功事。
竊奴才接閣邸報,伏知大將軍年羹堯欽遵萬歲圣訓指授方略,乘機進剿,半月之間,遂將羅卜藏丹金逆眾羽黨,殲滅殆盡,生擒其母女子弟及從逆之貝勒、臺吉人等,招降男婦人口,收獲牛馬輜重,不可勝計。凱奏膚功,獻俘闕下,從古武功無有如此之神速丕盛者也。欽為萬歲仁孝性成,智勇兼?zhèn)?,自御極以來,布德施恩,上合天心,知人任使,下符輿論,所以制勝萬全,即時底定,善繼圣祖未竟之志,廣播荒服來王之威。圣烈鴻庥,普天胥慶。江南紳衿士民聞知,無不歡欣鼓舞。奴才奉職在外,未獲隨在廷諸臣舞蹈丹陛,謹率領物林達、筆貼式等,望北叩頭,恭賀奏聞。奴才曷勝欣忭踴躍之至。
朱批:此篇奏表,文擬甚有趣,簡而備,誠而切,是個大通家作的。
曹頫極盡恭維之能事,雍正欣然笑納之余,再說上幾句風涼話,既顯示自己的高明,又透著和近臣關系的親昵。類似的奏章及御批,曹家應是珍藏、傳習的。
更直接的原因,是這部《硃批諭旨》中有與曹家相關聯(lián)的。統(tǒng)計一下,全書提到“織造”共99次,其中“江寧織造”17次。提到曹頫名字也有5次。如:
雍正元年十二月初一日,廵視兩淮鹽課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臣謝賜履謹奏,為奏明解過織造銀兩事?!颊垖⒔膺^蘇州織造銀兩,在于審理李煦虧空案內(nèi),并追將解過江寧織造銀兩,行令曹頫解還戶部。伏乞圣恩俞允。
雍正五年三月初十日,廵視兩淮鹽課臣噶爾泰謹奏,為恭謝天恩事。雍正五年二月二十七日,江寧織造曹頫,自京回南,至儀征鹽所臣衙門,臣跪請圣安,曹頫口傳圣諭,以臣等呈進龍袍及豐燈香袋等物皆用繡地,靡費無益,且恐引誘小民不務生產(chǎn),有關風俗,特命傳諭……
(硃批)向來奢侈風俗,皆從織造衙門及鹽商富戶興起。天津此等陋習,今被莽鵠立整
飭,四年以來較前已改革八九。兩淮地方,爾其竭力勸導之可也。
而和曹家興衰直接相關的一份奏章、硃批也收在這部《硃批諭旨》中——而且是當時唯一的公開刊行的檔案文獻。那是雍正五年正月十八日廵鹽御史噶爾泰的一份密奏,其中,他對兩淮官員如揚州知府呂大云、江寧織造曹頫等都有一些“告黑狀”的言辭。如謂曹頫:
訪得曹頫年少無才,遇事畏縮,織造事務交與管家于漢臣料理。臣在京見過數(shù)次,人亦平常。
對于這個折子,雍正在常規(guī)的末尾硃批之外,又作多處夾批。前面有:
漢軍紈绔子弟常態(tài)大率如此?!拜p浮”二字更切。伊之行動、操守究竟何如,再加細訪,據(jù)實奏聞。
后面直接針對曹頫又有兩條:
原不成器。
豈止“平?!倍选?/p>
可以說,在曹家失去寵信,由盛轉衰的的過程中,這份奏折的“告密”,特別是雍正帝就告密內(nèi)容的批示起到了相當關鍵的作用。那么,收有這些內(nèi)容的《硃批諭旨》公開刊布,而且朝廷大力推廣,以至于達到“天下臣民循環(huán)跪誦”“皆得而仰喻”的地步之時,如果曹雪芹——自己家族與之密切相關,有著切膚之痛者,反而一無所知,不曾寓目,倒是很難理解的事情了。
一方面,雍正、乾隆皇帝強力刊行《世宗憲皇帝朱批諭旨》,作為天下臣民“洗腦”的必讀書;而其中,高頻度使用的“非木石”一語成為該文本的突出特色,成為雍正皇帝頤指氣使訓誡臣下的“套子話”;
另一方面,與雍正皇帝有著切骨怨懟,家族命運與這部書的內(nèi)容有著密切關聯(lián)的曹雪芹,在他的《紅樓夢》中,設置了以“木石”為主線的故事,并讓主人公先是夢中聽到(實際是唱出)“俺只念木石前盟”,后面更是在夢中“罵喊道”——情緒何等憤激——“我偏說是木石姻緣!”
這樣,這兩部書之間就構成了一種相當特殊的互文關系。
兩部著作,都使用了某一詞語,這兩部書就構成了最一般意義上的互文關系;
兩部著作,同一時代而前后接踵,都使用了某一詞語,這兩部書就構成了較為緊密的互文關系;
兩部著作,同一時代而前后接踵,都不同尋常地使用了某一詞語,各自成為文本的鮮明標識,這兩部書就構成了緊密的互文關系;
兩部著作,同一時代而前后接踵,都不同尋常地使用了某一詞語,且各自成為文本的鮮明標識;而兩部書的作者之間有某種重要的關聯(lián),后者很有可能讀到前面一部書,那么,這兩部書就構成了特殊緊密的互文關系;而這一詞語的解讀,應該甚至必須考慮到互文關系這一層面。
有鑒于此,我們再來體味“只念木石前盟”、“偏說是木石姻緣”,其意蘊就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愛情的選擇,進而上升到了人生價值的層面;特別是考慮到“天下臣民循環(huán)跪誦”著“非木石”的社會現(xiàn)實,小說中“罵喊出”“偏說木石”來,這種“唱反調(diào)”的感覺還是隱約存在的。
可以說,《紅樓夢》中的“只念木石”、“偏說木石”,是和歷代文士歌詠的“木石”有著文化血脈的聯(lián)系,顯示出作者在價值取向上的自我放逐;同時又是和當時統(tǒng)治者標榜的主流話語“非木石”構成特殊的互文關系,曲折地流露出作者倔強地“唱反調(diào)”情緒。
無怪乎脂硯齋有“結此木石因果,以泄胸中悒郁”的批語。
無怪乎這樣一部表面似談風月的小說,永忠會有“都來眼底復心頭,辛苦才人用意搜;混沌一時七竅鑿,爭教天不賦窮愁”的閃爍隱晦的讀后感,而瑤華更就此批道:“此三章詩極妙。第《紅樓夢》非傳世小說,余聞之久矣!而終不欲一見,恐其中有礙語也?!雹儆乐以娕c瑤華評,均見一粟編:《紅樓夢卷》,中華書局,1963年,第10頁。
“礙語”者何?“木石”其首選也。
(陳洪,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
A Survey on the Term of W ood-Stone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
Chen Hong
The term wood-stone indicates the theme in the novel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with profound implication.It contains etymologically the alienation trend of literati and officialdom toward the emperor,while the term non-wood-stone is frequently used in Emperor Yongzheng’s Imperial Edict Commented by Shizongxian Emperor.It is a sharp contrast.Considering the resentment between Cao family and Emperor Yongzheng,the term and its related imagesmight be prohibited.
Wood and Stone;A Dream of Red Mansion;Emperor Yongzheng;Imperial Edict;Prohib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