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勤
酸奶是我們經常食用的健康奶制品,對人體有諸多的益處:酸奶中含有大量的“活性乳酸菌”、鈣質和豐富的維生素B族,在針對腸道調節(jié)、調節(jié)免疫、緩解過敏、抑制癌癥以及女性健康等方面,都有許多積極的實驗結果。鑒于酸奶對人體健康的諸多好處,很多人也喜歡自制酸奶。但是,對于酸奶的一些基本知識,很多人并不十分清楚。筆者整理了最需了解的幾個問題,希望能對大家自制酸奶有所幫助。
乳酸菌與益生菌
不管是何種酸奶,其共同的特點都是含有乳酸菌。乳酸菌是指發(fā)酵糖類其主要產物為乳酸的一類無芽孢、革蘭氏染色陽性細菌的總稱。也就是說,凡是能從葡萄糖或乳糖的發(fā)酵過程中產生乳酸的細菌統(tǒng)稱為乳酸菌。乳酸菌是一群相當龐雜的細菌,目前至少可分為18個屬,共有200多種。除極少數(shù)外,其中絕大部分都是人體內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菌群,其廣泛存在于人體的腸道中。
2001年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F A O)和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對益生菌做了如下定義:通過攝取適當?shù)牧?,對食用者的身體健康能發(fā)揮有效作用的活菌,英文叫做“Probiotics”。因此,作為益生菌必須要滿足3個條件:(1)活的微生物;(2)攝入足夠的量;(3)對人健康有益。認定為益生菌,標準是相當嚴格的。在美國,益生菌由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FDA)管理,在進入市場前必須通過“公認安全使用物質”(GRAS)的認可。在加拿大、歐盟等地區(qū),益生菌也須通過相關部門安全驗證后才能進入市場。
普通酸奶與益生菌酸奶
按照國際標準,普通酸奶即所謂的傳統(tǒng)酸奶,指的就是由鮮牛奶添加兩種菌類:保加利亞乳桿菌(英文代號為L)和嗜熱鏈球菌(英文代號為S),以1:1的比例培養(yǎng)發(fā)酵出的乳制品。我國港臺地區(qū)則多以“優(yōu)酪乳”或者“優(yōu)格”作為酸奶的商品名稱。嗜熱鏈球菌和保加利亞乳桿菌存在“共生作用”,它們相互幫忙,能夠促進產酸速度,讓酸奶能正常凝固,而且能產生比較好的風味。用這兩種菌混合培養(yǎng)制成發(fā)酵劑,然后加到牛奶當中,在40~42℃的溫度下培養(yǎng)幾個小時,所產生的乳酸就可以把液態(tài)的牛奶做成凝固的酸奶了。
幾乎所有的市售酸奶里面都有這兩種益生菌,但這兩種乳酸菌耐酸性比較弱,喝下去后在胃酸膽汁的作用下,能存活到達腸道的不多。也就是說,這些菌只在通過胃腸道當時能發(fā)揮一點作用,卻不能很好起到“調整腸道菌群”的效應。
如果在傳統(tǒng)酸奶發(fā)酵的基礎上,再添加另外兩種益生乳酸菌就稱為益生菌酸奶,其在標識上通常有“益生菌”字樣。添加的益生菌通常是乳桿菌屬與雙歧桿菌屬中的一些菌種,如嗜酸乳桿菌(代號為A)和雙歧桿菌(代號為B)。這些菌種的保健作用比較強(如改善消化吸收、調節(jié)腸道菌群等),且有可能在腸道內定植。
那么,為什么所有酸奶中都要加S和L這兩個菌種,而不是用A和B這些益生菌來發(fā)酵做酸奶呢?這是因為,單獨用A和B菌發(fā)酵的乳制品口感不理想;而且它們的生存條件苛刻,很難保證發(fā)酵成功。比如說,雙歧桿菌(B)是厭氧菌,它們非常嬌氣,只要一見氧氣就會死亡,而一般的發(fā)酵方法很難完全避免氧氣。因此,為了保證酸奶的味道和口感令人滿意,通常是在S和L之外再添加A菌和B菌中的某些菌株。
近年來,益生菌類酸奶或飲料在國際上很流行,為迎合消費者的需求,各種品牌的酸奶包裝越來越花哨,如太子奶冠益乳酸牛奶BB-12雙歧桿菌、蒙牛LABS菌、伊利LGG菌、光明活力e 菌等。這到底是些什么菌?原來,很多令消費者眼花繚亂的菌類,其實只是產商用以宣傳產品的幌子,將酸奶的必需成分作為概念進行炒作。
自制酸奶的3大關鍵因素
自制酸奶的基本原理就是在牛奶中接種乳酸菌,讓它在合適的溫度下(40~42℃)下大量繁殖,把牛奶中的乳糖成分分解成乳酸。因為乳酸,牛奶發(fā)酵液的酸度逐漸下降,到pH值大致達到4.6左右的時候,牛奶中的酪蛋白就會緩慢地沉降下來,形成細膩的凝凍。其他雜菌雖然也存在于牛奶當中,但它們的數(shù)量和乳酸菌相比實在太少,成不了氣候。而乳酸菌產生的乳酸和其他抗菌物質,也讓雜菌無法繁殖,加之多數(shù)致病菌的適宜繁殖溫度是20℃~37℃,它們不喜歡40℃以上的高溫。這樣就保證了酸奶的安全性。
自制酸奶成敗最關鍵有3個因素:一是溫度,二是菌種,三是蛋白質含量。市場上已有酸奶機出售,它能提供穩(wěn)定的溫度。因此,家庭自制酸奶關鍵之一就是菌種。沒有保加利亞乳桿菌和嗜熱鏈球菌這兩種菌,酸奶就很難做成,或者風味很難令人接受。有這兩種菌就足以做成酸奶。如果想增加其他益生菌,也一定要按照說明上建議的比例,和這兩種菌混合使用才可以,但不必太過執(zhí)著于益生菌的種類多少。
如果不買菌種也沒關系,只要找到市場上自己比較喜歡的益生菌酸奶,舀1勺混在牛奶里,就可以做菌種了。為保證制作成功,用成品酸奶做菌種的合理比例是10%,即1份酸奶加入10份的牛奶當中。做成的酸奶,最多只能再做一次菌種。傳代的次數(shù)多了,酸奶凝固會越來越慢,風味也會變差,還可能因為污染雜菌而影響安全性。
如果用奶粉自制酸奶,除溫度與菌種外,另一關鍵因素是蛋白質含量。奶粉加上水就是復原乳,做酸奶的復原乳,其蛋白質含量要控制在2.3%~2.8%。例如雀巢罐裝中老年健心奶粉,蛋白質含量19.5%,即取1份奶粉加7倍水(25克奶粉加180毫升水),其復原乳蛋白質含量大約在2.71%(19.5%×25÷180×100),正好與普通牛奶一樣。有些奶粉蛋白質含量低,如果按普通奶粉那樣加水,通過計量其復原乳蛋白質濃度低于2.3%,做出的酸奶不成凝凍,而仍呈復原乳狀態(tài)。
有的人發(fā)現(xiàn),自己做的酸奶放兩天就出水,這是怎么回事?原來酸奶發(fā)酵過度的時候,凝凍會發(fā)生收縮,容易出現(xiàn)黃色的水。在儲藏過程中,也會出現(xiàn)凝凍不斷收縮變形,黃色的水不斷滲出的情況。這種黃色的水就是所謂的“乳清”。它無毒無害,除了含有容易吸收的蛋白質,還富含鈣和維生素B2。所以,一定不能把這些黃色的水扔掉。但隨著保存時間延長,析出的水會越來越多,酸味也會越來越濃,口感也會慢慢變差,活菌總數(shù)也會逐漸下降。因此,建議冰箱保存酸奶時間越短越好,以不超過1星期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