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術(shù)
(四川文理學(xué)院 文化與傳媒學(xué)院 巴文化研究院, 四川 達州 635000)
?
·巴蜀文史·
張詠與宋初成都的游樂之風(fēng)*
劉 術(shù)
(四川文理學(xué)院 文化與傳媒學(xué)院 巴文化研究院, 四川 達州 635000)
成都自古游樂之風(fēng)盛行。北宋初年,蜀地戰(zhàn)亂頻繁,一代治蜀名臣張詠在蜀地凋敝之際兩次帥蜀,使蜀中大治。張詠之所以能取得治蜀的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其將蜀地“好遨樂”的民俗放到維護政治統(tǒng)治的高度來對待,在順從遨樂民風(fēng)的同時又認為原來蜀地的遨樂之風(fēng)太過“驕?zhǔn)帯倍安瘛?,需要對其進行引導(dǎo),導(dǎo)以王化。因此,張詠在蜀地期間通過充當(dāng)遨頭與民同樂來引導(dǎo)百姓的游樂,同時他也開創(chuàng)了正月十三日燈會、上元節(jié)殘燈會、在圣壽寺前創(chuàng)立蠶市,在游江之余“縱民嬉游”的同時又不忘農(nóng)事、將先前散在四郊的踏青節(jié)改為二月二日小游江、令僧司作會以聚觀者的同時“以觀民心”。張詠帥蜀期間還重修了后來成為成都士庶游樂重要場所的西園。張詠對蜀地有宋一代成都地區(qū)的遨樂之風(fēng)影響深遠。
張詠;宋初;成都;游樂
張詠(946-1015),字彳復(fù)之,自號乖崖。《宋史》卷二百九十三有傳,有《乖崖集》行于世,與趙普、寇準(zhǔn)并稱宋興三大名臣,尤以治蜀著稱。巴蜀入宋版圖的三十年后,也即淳化四年(993),四川地區(qū)發(fā)生了王小波、李順之亂,次年,成都被攻破。北宋政府派王繼恩率兵鎮(zhèn)壓,由于真宗朝北方有遼國的咄咄進逼,王、李之亂使北宋政府又有了西顧之憂。因此宋真宗急需派一名得力的地方大員來維持蜀地平穩(wěn)和長治久安,蘇易簡白上曰:“某甫可屬大事當(dāng)一面,若奉將威命,降諭劇賊,陛下高枕,永無西顧之憂矣。乃命公知益州?!盵1]145這樣,淳化五年(994)九月張詠第一次赴任帥蜀,至道三年(997),劉旰兵變,張詠平之,咸平元年(998)張詠離蜀。咸平三年(1000),王均亂蜀,占領(lǐng)成都,第二年方平之。其時巴蜀大地“百姓凋敝,盜賊滿野”“城無居民,庫無金帛,倉無見粟,而群孽在外”,[2]761“會益守馬公知節(jié)徙延安,上以公前治蜀長于安集,威惠在人,復(fù)以公為樞密直學(xué)士遷刑部侍郎知益州事?!盵3]353張詠于咸平六年(1003)再次臨危受命第二次帥蜀,“蜀民聞之,皆鼓舞相慶,如赤子久失父母,而知復(fù)來鞠我也。公知民信己,易嚴(yán)以寬,凡一令之下,人情無不慰愜,蜀郡復(fù)大治”。[4]155直至景德三年(1006)七月知益州歲滿回京。由此可知,張詠治蜀均是在蜀地戰(zhàn)亂破敗之時,張詠鎮(zhèn)蜀雖然時間不長,但很快就將巴蜀地區(qū)動蕩不寧的局勢穩(wěn)定了下來,自是之后,終北宋之世,巴蜀地域再未出現(xiàn)大的動亂。張詠治蜀采取的很多措施都被當(dāng)做不可改易的措施被后世治蜀官員所繼承。韓琦在《故樞密直學(xué)士禮部尚書贈左仆射張公神道碑銘》中對此有所評論:“蜀風(fēng)尚侈,好遨樂,公從其俗,凡一歲之內(nèi), 游觀之所與夫飲饌之品,皆著為常法,后人謹而從之則治,違之則人情不安?!盵5]545被稱為治蜀名臣,此后,“凡言蜀治者,必以詠為首。”[6]386成為后世朝廷選派入蜀官員的標(biāo)準(zhǔn)。張公去世的消息傳至蜀地,“于是蜀人慟哭罷市,置公畫像于天慶觀之仙游閣,建大齋會,事之如生,歲歲不絕”。[7]1093可見張詠治蜀得到了朝廷和百姓的一致認同。
巴蜀自古游樂之風(fēng)盛行,常璩在《華陽國志》中認為蜀地“地沃土豐,奢侈不期而至也”[8]148。在常璩的筆下,蜀民的奢侈在于車騎之華美、喪葬之豪奢,富人童仆成群,“簫鼓歌吹、擊鐘肆懸、富侔公室”。[8]148而在班固看來,蜀人“俗不愁苦,輕易淫佚?!盵9]1601到了撰述《隋書》的唐代,蜀人的奢侈不再限于物質(zhì)上的追求,整個巴蜀大地“溺于逸樂”的風(fēng)俗開始朝著人們“罕趨仕進”而“樂于宴游”方向變化,《隋書·地理志》對此有所記載:“多溺於逸樂,少從宦之士,或至耆年,白首不離鄉(xiāng)邑,人多工巧,綾錦雕鏤之妙,殆侔於上國,貧家不務(wù)儲蓄,富室專於趨利,其處家室則女勤作業(yè),而士多自閑,聚會宴飲,尤足意錢之戲。”[10]830唐代,巴蜀地區(qū)游樂之風(fēng)在主政官員的參與與推動之下,更加興盛。北宋李日方《太平廣記》卷三百三《崔圓》條引唐人薛用弱《集異錄》載唐玄宗天寶末,西川節(jié)度使崔圓與賓客將校游江的盛況:“天寶末,崔圓在益州。暮春上巳,與賓客將校數(shù)十百人具舟楫游于江,都人縱觀如堵。”[11]36
可以看出,在唐玄宗天寶年間,上巳節(jié)期間成都就有由主政官員帶頭遨游錦江的游樂活動,參與游江的政府官員較多,達“數(shù)十百人”,成都士庶則沿著江流縱觀游江船只及其上的樂舞表演。
到了五代時期,以成都為中心的巴蜀地區(qū)在前后蜀君臣的推動下,游樂之風(fēng)更甚。宋人張?zhí)朴ⅰ妒衲緣坭弧酚涊d:王衍乾德五年“四月(十九日),游浣花溪,龍舟彩舫,十里綿亙。自百花潭至萬里橋,游人士女,珠翠夾岸……是日,溺者數(shù)千人?!盵12]11《蜀木壽杌》卷下記載:后蜀孟昶“十二年八月,昶游浣花。是時蜀中百姓富庶,夾江皆創(chuàng)亭榭游賞之處。都人士女,傾城游玩,珠翠綺羅,名花異香,馥郁森列。昶御龍舟,觀水嬉,上下十里,望之如神仙之境?!盵12]21
從上述文獻記載可以看出,唐五代時期,在地方主政官員和前后蜀君臣的參與與推動下,成都的游樂之風(fēng)發(fā)生了一個很大的變化,游樂成為了蜀地民眾的風(fēng)俗,游樂參與的人群開始下移,以前可能只是達官貴人、文人雅士才參與的游樂活動開始變成了蜀地百姓普遍的集體行為。正是因為這樣的一種變化,蜀地才真正形成宋人所謂的“成都之俗,以游樂相尚”[13]881“(成都)雅俗多游賞”的風(fēng)俗。[14]40
宋初,蜀地雖然戰(zhàn)亂頻繁,入宋前三十年就先后發(fā)生了四次大的戰(zhàn)亂。北宋政府在總結(jié)蜀地之亂的原因時認為應(yīng)歸因于蜀地百姓“多事游賞”,進而形成“輕易淫佚”的民風(fēng),最終導(dǎo)致的蜀地之亂,淳化五年七月宋太宗對引起王小波、李順的蜀中之亂歸結(jié)的原因為:“太宗聞蜀賊起,顧侍臣曰:‘蜀土之民,近歲日益繁盛,但習(xí)俗囂浮,多事遨賞,物極必反,今小寇驚動,豈天意,抑其浮華耶’?!盵15]275張詠在淳化五年三月便得詔知益州,太宗留張詠半載后才遣其上任。張詠在這半年里一定知道宋太宗對蜀地之亂源于“多事游賞”風(fēng)俗的認識,當(dāng)然,他還會去了解更多的蜀地的情況,包括前幾任知益州官員的治蜀方略的得失,其中就包括在其任內(nèi)導(dǎo)致王小波、李順之亂的知成都府官員吳元載治蜀經(jīng)驗?!端问穮茄屿駛鳌犯健秴窃d傳》:“(吳元載)淳化二年,加領(lǐng)富州刺史,俄徙知成都府。蜀俗,奢侈好游蕩,民無贏余,悉市酒肉,為聲妓樂。元載禁止之,吏民細罪又不少貸,人多怨咎,及王小波亂,元載不能捕滅,受代歸闕,而成都不守。”[16]8950由于吳元載禁止蜀地百姓沿襲已久的“奢侈好游娛”的風(fēng)俗,故“人多怨咎”,可以說,王小波、李順之亂的原因之一就有主政官員不順從民俗,肆意強行禁止百姓游娛。
張詠就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之下進入了蜀地。
正是因為張詠對蜀地游樂之風(fēng)的正確認識,使之將其放到維護政治統(tǒng)治的高度來對待。政蜀期間,張詠既遵從蜀人游樂民俗,同時積極通過親自參與、開發(fā)新的游樂項目等方式來引導(dǎo)蜀人一貫的“驕?zhǔn)帯倍安瘛钡挠螛坊顒?。很快蜀地大安,乖崖公也成為治蜀名臣,為后世治蜀者的楷?!?/p>
費著《歲華紀(jì)麗譜》記載成都一年之中游樂之盛,其中有言:“成都游賞之盛,甲于西蜀。蓋地大物繁,而俗好娛樂。凡太守歲時宴集,騎從雜沓,車服鮮華,倡優(yōu)鼓吹,出入擁導(dǎo),四方奇技,幻怪百變,序進于前,以從民樂。歲率有期,謂之故事。及期,則士女櫛比,輕裘ㄚ服,扶老攜幼,闐道嬉游?;蛞宰吡杏趶V庭,以待觀者,謂之遨床,而謂太守為遨頭?!盵7]1710-1711兩次政蜀期間,乖崖公多次充當(dāng)遨頭,與民同樂。
元日與民同游安福寺。成都咸平三年(1000)王均亂蜀,占領(lǐng)成都,直到咸平四年才討平之。蜀地接連發(fā)生戰(zhàn)亂,百姓流離失所,急切盼望不要再生戰(zhàn)亂,因此,成都士庶在咸平之亂后,紛紛于元日到城郊的安福寺祈福。安福寺在縣東五里。[13]325《歲華紀(jì)麗譜》載:“正月元日,郡人曉持小彩幡,游安福寺塔,粘之盈柱若鱗次,然以為厭禳,懲咸平之亂也。塔上燃燈,梵唄交作,僧徒駢集。太守詣塔前張宴,晚登塔眺望焉?!盵7]1710-1711張詠第二次帥蜀是在咸平六年(1003)至景德三年(1006),可以肯定張詠于此日也與百姓同到安福寺禮塔、觀燈、聽經(jīng)、宴飲、登塔遠眺。自此之后,元日游安福寺塔成為了成都士庶的固定游樂項目,成為成都一年游樂之始,后來主政成都官員也遵從張詠充當(dāng)遨頭于元日與民同游安福寺祈福的傳統(tǒng)。范成大在《丙申元日安福寺禮塔》詩,自注云:“成都一歲故事始于此,士女大集拜塔下,燃香掛幡,禳兵火之災(zāi)?!盵20]232另《海錄碎事》卷十三下“倒影塔”條載“成都安福寺塔有倒影在寺之西院”。[21]446此塔之倒影也為一景。田況、陸游都有登安福寺塔的詩文行于世。成都士庶元日游安福寺的盛況,田況《元日登安福寺塔》有很精彩的描述:“遨賞空閭巷,去曷來喧往耄。人物事多閑,車馬擁行道?!盵13]177
上元日于大慈寺、五門樓觀燈宴飲。成都上元燈火頗盛,唐時已然,《歲華紀(jì)麗譜》引舊記稱:“唐明皇上元京師放燈,燈甚盛,葉法善奏曰:‘成都燈亦盛?!煲壑脸啥?,市酒于富春坊。”[7]1710-1711此雖為方外之言,但唐代成都上元有燃燈觀燈活動當(dāng)為事實。到了宋代,成都府燈山可以和京師媲美?!稓q時廣記》卷十《州郡燈》條載:“成都府燈山或過于闕前,上為飛橋山亭,太守以次,止三數(shù)人歷諸亭榭,各數(shù)杯乃下。從僚屬飲棚前,如京師棘盆處,緝木為垣,其中旋植花卉,舊日捕山禽雜獸滿其中,后止圖刻土木為之。蜀人性不兢,以次登垣,旋繞觀覽?!盵17]104燈夕期間,太守帶頭游燈山,與僚屬飲于燈山前,都人士女齊聚都來觀賞。從“宋開寶二年,命明年上元放燈三夜,自是歲以為常,十四、十五、十六三日”,成都上元放燈也是此三日,主政官員率領(lǐng)僚屬早宴大慈寺、晚宴五門樓。這種習(xí)俗在張詠政蜀以前均如此,《歲時廣記》卷十“四夜燈”條引《歲時雜記》云:“張乖崖帥蜀,增十三日一夜燈,謂之掛搭。不敢明言四夜燈?!盵17]96同時,張詠還在十七日增殘燈會,專宴上元燈會期間維持治安的監(jiān)司。由此可見,張詠在成都期間,每到上元節(jié)都會到城市各處觀燈。在觀燈期間,還游歷大慈寺和玉局觀(五門樓在玉局觀前),分別在此舉行早晚宴。[7]1710-1711
游圣壽寺、登樂俗園。圣壽寺“在縣西南,漢建,在唐為空慧寺,后改龍淵。孟蜀時,宰相王處回舍宅以廣其基,至宋大中祥符間,移圣壽寺額於此,中有秦太守所鑿石犀,今在殿前,俗呼為石牛寺,殿中有井,相傳與海通,所謂龍淵也”[20]328?!妒裰袕V記》卷一引《方輿勝覽》載:“蜀王蠶叢氏祠,今呼為青衣神,在圣壽寺?!盵19]12圣壽寺中佛教壁畫甚為有名,多名家手筆,來寺禮佛之人多在此觀看壁畫。張詠在蜀期間應(yīng)多次來此祠奠蠶神和都安王。由于張詠對待蜀中遨游風(fēng)俗的策略是“導(dǎo)致王化”,因此基于蠶叢氏祠,在此寺外創(chuàng)蠶市,使民遨游之時不忘農(nóng)事,同時新的市場也增加了圣壽寺的游樂項目。禮佛、祭奠、觀畫、游市畢,在圣壽寺舉行宴會。宴飲完畢,登樂俗園?!稓q華紀(jì)麗譜》對此記載到:“二十三日,圣壽寺前蠶市。張公詠始即寺為會,使民鬻農(nóng)器。太守先詣寺之都安王祠奠獻,然后就宴。舊出萬里橋,登樂俗園亭,今則早宴祥符寺,晚宴信相院?!盵7]1710-1711張詠時,樂俗園無亭,樂俗亭為韓絳于嘉佑八年至治平元年(1063-1064)知成都府時,創(chuàng)樂俗亭為小游江駐車登舟之所。[13]125
張詠在蜀期間除了參與上述有文獻記載的游樂活動之外,應(yīng)該還參與了當(dāng)時成都民俗中的其他游樂活動,如三月三日登學(xué)射山、逛蠶市藥市等專業(yè)市場,三月二十三日登海云山、游各大寺觀等。
張詠政蜀期間,順應(yīng)蜀地民俗,鼓勵和引導(dǎo)蜀人的游樂風(fēng)俗,除了親自參與各種游樂活動,與民同樂外,在其任上還開創(chuàng)了多項游樂活動,并使其成為后世沿襲不改的游樂項目。主要有:
新增了上元節(jié)殘燈會。據(jù)《歲華紀(jì)麗譜》記載,成都上元節(jié)從宋開寶二年始放燈三天,為十四、十五、十六三日,“又為殘燈會,會始于張公詠。蓋燈夕二都監(jiān)戎服分巡,以察奸盜。既罷,故作宴以勞焉。通判主之,就宣詔亭或汲虛亭。舊以十七日,今無定日,仍就府治,專以宴監(jiān)司也?!盵13]1710-1711
在圣壽寺前創(chuàng)立蠶市,縱民嬉游。正月二十三日圣壽寺即寺為會,寺前創(chuàng)蠶市,使民鬻農(nóng)器,“二十三日,圣壽寺前蠶市。張公詠始即寺為會,使民鬻農(nóng)器?!盵7]1710-1711乖崖公創(chuàng)立圣壽寺前蠶市后,蠶市逐漸發(fā)展成為綜合性的市場,市場非常繁榮,除了售賣蠶事之具外,還售賣“百貨”,同時成為了一個游樂之所。該蠶市自此之后相沿不改,四十多年后的田況主政成都時,該市場愈發(fā)繁榮,成為了一年之中成都遨樂的必去之處,田況在此與民共樂,寫下了《二十三日圣壽寺前蠶市》一詩,詩中描寫了這一市場盛況,“龍斷爭趨利,仁園敞邃深。經(jīng)年儲百貨,有意享千金。哭用先農(nóng)事,人聲混樂音。蠶叢故神在,致祝順民心。”[13]179
令僧司作會?!稏|齋記事》記:“張尚書再任蜀,承甲午、庚子年后,戶口凋喪。久之,乃諭僧司,令作大會,集四路僧,以觀民心,與其登耗。是時,薦更亂離,人家稍復(fù)生業(yè),公大喜。”“文潞公守成都,僧司因用張公故事,請作大會。公許之,四路州軍人眾悉來觀看,填溢坊巷,有踐踏至死者,客店求宿一夜千錢。”[22]34文彥博在慶歷四年至七年(1044-1047)知益州時按照張詠當(dāng)年的“故事”允僧司作會,觀者如云,蜀地百姓將其看作是極其隆重的盛會,才有范鎮(zhèn)所言的觀者“填溢坊巷”。張詠當(dāng)年令僧司作會定當(dāng)也是觀者甚眾。
張詠除了充當(dāng)遨頭與百姓同游和創(chuàng)建上述新的游樂活動之外,他還重修了后來成為成都游樂重要場所的西園。北宋乾德初年,呂余慶鎮(zhèn)蜀,乃取后蜀權(quán)臣故宅西園作為成都府路轉(zhuǎn)運使司的辦公場所。王小波、李順亂后,西園“危樓壞屋,比比相望。臺殿余基,屹然并峙?!盵4]79宋太宗至道三年,時任成都知府的張詠奏請皇帝重修西園作為成都官府所在地,由于管理得力,加上前兩年戰(zhàn)爭備下的竹子、木材,戰(zhàn)爭結(jié)束將死刑犯改為勞役,生產(chǎn)瓦四十萬。十個月時間,整個工程建設(shè)完畢。西園修建完畢之后,成為了有宋一代成都主政官員及其僚屬宴飲娛樂的好去處。天禧二年,趙稹開放西園供士庶游樂,自是之后,西園也成為了成都普通老百姓的游樂場所。“天禧二年,趙公稹嘗開西樓亭榭,俾士庶游觀。自是每歲寒食,辟園張樂酒壚花市。茶房食肆,過于蠶市。士女從觀,太守會賓僚凡浹旬,此最府庭游宴之盛。近歲自二月即開園,逾月而后罷,酒人利于酒息(或請于府展其日,府尹亦許之)?!盵7]1710-1711西園游樂的盛況,在莊綽的《雞肋編》中記載得更加生動,“成都自上元至四月十八日,游賞幾無虛辰。使宅后圃名西園,春時縱人行樂。初開園日,酒坊兩戶各求優(yōu)人之善者,較藝于府會。以骰子置于合子中撼之,視數(shù)多者得先,謂之‘撼雷’。自旦至暮,唯雜戲一色。坐于閱武場,環(huán)庭皆府官宅看棚。棚外始作高凳,庶民男左女右,立於其上如山。每諢一笑,須筵中哄堂,眾庶皆噱者,始以青紅小旗各插於墊上為記。至晚,較旗多者為勝。若上下不同笑者,不以為數(shù)也?!盵24]20正是由于張詠創(chuàng)建的西園為后來在此進行的游樂活動提供了場地,這也可看作張詠對成都游樂的貢獻吧。
綜上所述,張詠在蜀中危機之際兩次帥蜀,使蜀中大治。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將蜀地游樂之風(fēng)放到維護政治統(tǒng)治的高度來對待。在此期間,他既遵從蜀人游樂民俗,同時通過積極參與、開發(fā)新的游樂項目等方式來引導(dǎo)蜀人一貫的“驕?zhǔn)帯倍安瘛钡挠螛分L(fēng)。
[1]【宋】張詠.張乖崖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0.
[2]【宋】劉敞.公是集[G]//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5冊.中國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
[3]【宋】王稱.東都事略[M].中國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
[4]【宋】張詠著,張其凡整理.張乖崖集附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0.
[5]【宋】韓琦.安陽集[G]//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9冊.中國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
[6]【宋】鄭獬.鄖溪集[G]//叢書集成續(xù)編·第101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4.
[7]【明】楊慎,劉琳,王曉波點校.全蜀藝文志[M].北京:線裝書局,2003.
[8]【晉】常璩著,任乃強校注.華陽國志校補圖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9]【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10]【唐】魏征等.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11]【宋】李日方.太平廣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1.
[12]【宋】張?zhí)朴?蜀木壽杌[M].北京:中華書局,1985.
[13]【宋】袁說友等.成都文類[M].北京:中華書局,2011.
[14]【宋】柳永.柳永詞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5]【宋】李攸.宋朝事實[M].北京:中華書局,1955.
[16]【元】脫脫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5.
[17]【宋】陳元靚.歲時廣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5.
[18]陳世松.宋代成都游樂之風(fēng)的歷史考察[J].四川文物,1998(3):37-43.
[19]【明】曹學(xué)亻全.蜀中廣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0]四川通志[G]//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9冊.中國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
[21]【宋】范成大.范石湖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2]【宋】葉廷王圭.海錄碎事[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
[23]【宋】范鎮(zhèn).東齋記事[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4]【宋】莊綽.雞肋編[M].北京:中華書局,1997.
(實習(xí)編輯:徐雯婷)
2016-05-18
2015年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先唐巴文化文獻集成與研究”(項目編號:15BZW057);四川省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重點研究基地“地方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fā)”開放課題資助(課題編號:16DFWH023)。
劉 術(shù)(1981-),男,四川文理學(xué)院文化與傳媒學(xué)院巴文化研究院講師,文學(xué)碩士。
K244.05
A
1004-342(2016)05-7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