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4日上午11時30分,霏霏細雨之中,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安徽省金寨縣紅軍廣場,向革命烈士紀念塔敬獻了花籃。那一刻,金寨的山山水水,都受到了震動。金寨地處大別山腹地,被譽為“紅軍的搖籃,將軍的故鄉(xiāng)”,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曾有十萬兒女參加革命,誕生了59位將軍。習近平總書記的到來,再次喚起了人們對“大別山革命”的懷想,喚醒了人們心中沉睡已久的對革命的向往和崇敬。
早在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金寨之前,2015年秋冬之交,安徽省文聯(lián)就啟動了“有一種紅叫金寨紅”的大型創(chuàng)作計劃,組織十多名一線作家,深入大別山腹地考察尋訪,以期以全新的視角,全新的敘事,呈現(xiàn)“大別山革命”的犧牲與壯烈,作為對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的呼應。這群出生于和平年代,沒有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和饑餓,在中國經(jīng)濟高速增長期成長起來的作家們,第一次感受到了革命的殘酷,感受到了犧牲的壯烈,觸摸到了歷史深處,革命者那曾經(jīng)鮮活的生命。懷著肅穆的心情,作家們走進金寨縣革命博物館,戰(zhàn)爭已經(jīng)遠去,但烈士們的面容依然清晰,那些銹跡斑斑的長矛大刀,也依然激蕩著世紀初的風云。一些農舍的墻上,依稀還能看到當年紅軍寫下的標語口號,越往大山深處,越能感受到紅色土地所特有的氣息。沿著紅軍當年的足跡,作家們涉過清清南溪河,前往河對岸的大王廟,尋訪著名的立夏節(jié)起義舊址;翻山越嶺到達斑竹園,瞻仰在“鬧紅”的年月,那被山民們神話了的“紅檀樹”,耳邊再次響起了80多年前,年輕的起義軍領導人周維炯宣布成立紅32師的聲音;走進暑氣蒸騰的朱氏祠堂,領略紅32師創(chuàng)始人詹谷堂意氣揮灑,為新生紅色政權撰寫對聯(lián)時的風采;在叢林掩映的川石廟,感受武裝起義前夕,皖西黨組織召開秘密會議的氣氛;在鄂豫皖最早支部所在地筆架山農校,討論并提煉出大別山革命的獨特性……80多年前,在這片大山里,大約有十萬人加入到革命隊伍中來, 他們有的活到了革命勝利的那一天,有的成為共和國的將軍;但更多的人卻倒在了革命的路上,他們沒有留下后代,他們甚至沒有留下姓名……之所以一切革命,都是以紅色為底色,是因為那是鮮血的顏色,一切革命,都需要流血,需要犧牲,需要奉獻生命。
有一種紅叫“金寨紅”,那是十萬人的鮮血所染成。
唯有來到這里,站在這里,我們才能夠真正理解大別山革命,理解金寨對于共和國的意義。
在深入大別山采訪的日子里,年輕的作家們常常淚流滿面,常常徹夜不眠,常常熱血沸騰。革命是如此殘酷,又是如此壯闊;革命者的生命之花是如此短暫,又是如此絢麗。文學應該記住他們,記住他們的奉獻,再現(xiàn)他們年輕而鮮活的生命?!斑€原歷史細節(jié),呈現(xiàn)生命溫度”,兩個多月的考察采訪,三個多月的潛心創(chuàng)作,作家們捧出了一批沉甸甸的作品。作為主題創(chuàng)作,“金寨紅”不僅是一次文學實踐,更是一次刻骨銘心的情感體驗,一次靈魂的洗禮與升華。
讓我們永遠銘記,有一種紅叫“金寨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