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8-0384-01
2016年第一季度末,微信每月活躍用戶已達5.49億,支付用戶達到4億左右,消費支出中娛樂占比53.6%,為58.91億元。微信音樂傳播作為微信娛樂中的重要板塊,已成為當今社會的一大現(xiàn)象,基于微信平臺在現(xiàn)在社會中奠定下的重要交流工具地位,使得我們不得不探討下微信音樂傳播作為藝術傳播中的分支,究竟有何可借鑒之處。
一、微信音樂的傳播現(xiàn)象
眾所周知,微信已成為傳播音樂的主要渠道之一,微信音樂的傳播屬于藝術傳播的范疇。藝術傳播即創(chuàng)作者經(jīng)歷藝術體驗、藝術構思以及藝術實踐后構造出的藝術作品的傳遞、交流和傳承過程,其目的是賦予外在物質以情感,借以抒發(fā)藝術家對世界的感悟,并通過該創(chuàng)造形式感染、影響受眾,凈化受眾的內心世界。微信音樂也不例外,微信音樂更多的表現(xiàn)為受眾自發(fā)的傳播喜愛歌曲,并通過該種方式標榜自己,借以發(fā)揮自己的影響力甚至是刷新存在感。
如今,微信音樂的傳播已滲透進大眾生活的角角落落,隨處可見“朋友圈”的第三方音樂鏈接,微信公眾賬號里的音樂作品賞析以及MV傳播,微信群對于音樂作品的討論更是比比皆是,正如微信宗旨“改變人們的生活”一樣,微信音樂多種多樣的傳播模式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潛移默化中改變著人們的審美,甚至是自我認知。
二、微信音樂的傳播模式
音樂作為感染人們精神世界的一種途徑,其傳播自然離不開模式的討論,從微信音樂在日常生活中的滲透率來看,其傳播模式的研究尤其重要,對于微信音樂傳播模式的研究不僅是研究微信音樂傳播的藝術熱點現(xiàn)象,更是挖掘其對于其他平臺音樂作品傳播的意義,微信音樂的傳播模式大致?lián)碛幸韵聝煞N:
1.點對點式的傳播模式
首先,微信音樂的傳播模式之一是點對點式的傳播模式,即好友間將互相欣賞的音樂作品鏈接直接彼此發(fā)送或轉發(fā)。該模式中音樂作品的傳播主要依靠第三方平臺同微信平臺的綁定或者用戶將喜愛音樂添加到微信平臺的“收藏”功能,然后從該功能中將音樂作品直接發(fā)送至好友。
在該傳播模式中,音樂作品的傳播受眾較為定向,好友間的熟悉度較高,傳播廣度較受限制,但是能夠加強志同道合的朋友間的交流溝通,使關系鏈條更加緊密,加強互動,增強彼此間的愉悅感。
2.非點對點式的傳播模式
另外,微信音樂的傳播模式還擁有非點對點式的傳播模式,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三種:
2.1微信群音樂傳播模式
微信群的音樂傳播模式即用戶向自己所在的微信群體中發(fā)布自己青睞的音樂作品。微信群體間的音樂作品傳播類似于傳播學中的群體傳播,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認為人總是首先屬于自己的“初級群體”或稱為“首屬群體”,該群體具有親密、合作的特征,包括家庭、鄰居和朋友等。除此之外的微信群類似于組織傳播,屬于群體傳播的一種,具有較強的目的性。
2.2 “朋友圈”音樂傳播模式
“朋友圈”即用戶展示信息的渠道,用戶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隨時隨地發(fā)布信息,只有自己的好友有權訪問該類信息,陌生人至多開放十條狀態(tài),“朋友圈”音樂傳播即向自己所在的朋友圈子中發(fā)布共享音樂信息。“朋友圈”的音樂傳播較微信群的音樂傳播范圍更大,騰訊對于微信群的用戶數(shù)量限制為一個群至多500人,而微信號的好友上限則為5000人,因此“朋友圈”的音樂作品傳播直接影響人數(shù)是微信群音樂傳播的十倍,效果較微信群音樂傳播更為廣泛。
2.3“微信公眾賬號”音樂傳播模式
微信公眾賬號分為服務號、訂閱號以及企業(yè)號,相對于上述“1對n”的兩種微信音樂傳播模式,微信公眾賬號的粉絲量可高達300萬,其傳播效果更為可觀。受眾對微信公眾賬號的關注大多為用戶的主動行為,受眾感受到的個人體驗感較強,并且能引起興趣使然的相似群體間的良好互動,對音樂作品的深度傳播起到一定的積極影響,受眾的反饋機制其本質是對音樂作品的價值進行相互間的探討,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藝術家創(chuàng)作藝術作品的內心需求。
三、微信音樂的傳播特點
在藝術世界,藝術傳播模式必然擁有其自身的傳播特點,基于微信平臺上的音樂作品傳播也不例外,微信音樂的傳播特點大致概括為以下四點:
1.受眾為王的傳播特點
微信平臺更多的表現(xiàn)為自主化的傳播者隨性的傳遞信息。微信音樂的傳播,顧名思義是基于微信平臺傳播音樂作品,其更多地表現(xiàn)為受眾自身喜好的彰顯,是新媒體時期受眾中心化的表達,即“我喜歡什么,我熱愛什么,由我說了算”的一種受眾個性化體驗。
2.“強關系”的傳播特點
除了上面提到的受眾為王的傳播特點,微信音樂的傳播還包括“強關系”傳播。微信平臺中,好友大多是自己熟悉的人,基本來自手機通訊錄、QQ好友,這些受眾之間基本屬于現(xiàn)實社會中彼此熟知的人,親密度高,彼此交集更加廣泛多元,比起互相不認識的陌生人或者未曾謀面的網(wǎng)友間的“弱關系”,“強關系”顯然更具傳播力度和廣度。
3.閉合接力式的傳播特點
除了受眾為王以及“強關系”的傳播特點之外,微信平臺上的音樂作品傳播還擁有閉合接力式的特點。微信平臺上的好友數(shù)量是受到限制的,并且受眾發(fā)布的信息只有好友間可以看到,不在好友圈里的人們最多只能瀏覽十條狀態(tài)甚至是沒有訪問權限,這種傳播環(huán)境形成了一種相對封閉性的鏈條,但是多個相對的封閉性環(huán)境同時又組成了一個龐大的音樂傳播環(huán)境,這種由“個體到個體”、“個體到群體”的接力式傳播,逐漸增強了微信音樂作品的傳播力度與效果,使微信音樂成為音樂產(chǎn)業(yè)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之一。
總而言之,微信音樂在當下形成的傳播熱潮并不是憑空實現(xiàn)的,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背后一定是技術、經(jīng)濟以及人文等共同因素的支撐,對于微信音樂的傳播研究迎合了市場化的文化發(fā)展需要,對于其他途徑的藝術傳播更加具有積極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曾耀農,潘晶.《論藝術傳播的效果》,藝苑文化視野.
[2]王玥.《微信中音樂傳播模式的形態(tài)分析》,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年出版.
[3]張強.《當代“微信”的音樂傳播模式觀察》,北京:音樂文化產(chǎn)業(yè),2015年.
[4]夏寧博.《論藝術傳播的特征》,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4月.
作者簡介:李松蔓(1992-),女,漢族,山東人,廣播電視專業(yè)碩士,學校:中國傳媒大學,研究方向:傳媒音樂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