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晶
甘肅省隴南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甘肅隴南746000
呼吸內(nèi)科患者呼吸道真菌攜帶的流行病學調(diào)查分析
劉晶
甘肅省隴南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甘肅隴南746000
目的分析呼吸內(nèi)科患者呼吸道真菌攜帶的流行病狀況。方法選取該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間醫(yī)治的350例呼吸內(nèi)科患者,主要對其進行的是痰與咽拭子的真菌培養(yǎng),對其呼吸道的真菌狀況進行系統(tǒng)的分析。結(jié)果感染了肺部真菌的患者有18例,感染率5.1%;而呼吸道疾病方面的呼吸道真菌寄生的患者有46例患者,寄生率是13.4%;發(fā)現(xiàn)92株真菌,包括:白色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假熱帶念珠菌和煙曲菌、放線菌6種,其中白色念珠菌的增長量最多;而慢性呼吸疾病方面的患者寄生率為35.1%,感染率為14%;而無慢性呼吸道疾病方面的患者寄生率和感染率分別有6.3%和5.1%。從慢性呼吸疾病方面的患者真菌感染率以及寄生率均比無慢性呼吸道疾病方面的患者真菌感染率以及寄生率高,兩者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年齡較大并且有慢性呼吸道方面疾病的患者容易出現(xiàn)呼吸道真菌寄生或者發(fā)生感染等情況,所以預防呼吸道真菌攜帶感染應加強此年齡段人群的真菌感染控制。
呼吸內(nèi)科;呼吸道;真菌感染;流行病學調(diào)查
隨著醫(y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許多的藥物用于臨床治療中,比如:廣譜抗菌藥物、免疫抑制劑等抗菌藥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同時也增加了感染率,使得真菌寄生率出現(xiàn)升高趨勢。針對呼吸道真菌感染情況的研究,主要對呼吸內(nèi)科的患者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分析其感染因素,并提出相應的預防和控制策略。選取該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間醫(yī)治的350例呼吸內(nèi)科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檢驗結(jié)果進行整理和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間醫(yī)治的350例呼吸內(nèi)科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該院醫(yī)治的350例呼吸內(nèi)科患者在入院時就安排專業(yè)人員對其病史等方面進行詳細的了解。35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86例,女性患者164例,年齡15~89歲,平均年齡(65.31±6.45)歲,其中300例內(nèi)科呼吸道疾病患者中有226例年齡超過60歲,占65%。發(fā)現(xiàn)有慢性呼吸疾病方面的患者103例,其中包括61例是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占59.2%;而發(fā)生肺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28例,占27.2%;還有支氣管哮喘病患者8例,占7.8%;有6例患者出現(xiàn)肺間質(zhì)纖維化合并感染的情況,占5.8%。
1.2方法
對350例呼吸道內(nèi)科患者進行痰與咽拭子的真菌培養(yǎng),對其呼吸道的真菌狀況進行系統(tǒng)的分析[1]。首先,使用無菌的生理鹽水面前采取患者咽喉中的粘膜進行一次擦拭,并及時放入無菌試管中;然后,利用咽拭子涂片把真菌找出來,并對咽拭子菌子進行培養(yǎng);而針對有咯痰情況的患者,要使用無菌標本瓶來保存采取的痰液,及時將痰涂片對痰真菌進行培養(yǎng)。而該院的檢驗科接到標本30 min內(nèi),對其進行培養(yǎng),主要通過把50 mg/ mL含量的氯霉素葡萄糖蛋白陳瓊脂放在培養(yǎng)基表面上進行培養(yǎng)[2]。最后,將其放入恒溫中對真菌進行培養(yǎng),并觀察2周的變化情況,沒有真菌生長則表示陰性[3]。
1.3診斷標準
分析診斷標準,當真菌培養(yǎng)結(jié)果中各項的指標表示是陰性的時候,即沒有真菌生長;而對于患者的痰結(jié)果的觀察中顯示出來陰性但咽拭子表示陽性的情況,就要與其他的檢查結(jié)合分析以便確定,比如,利用X線、血像或者是體征等結(jié)果。如果表現(xiàn)為感染患者,那么是上呼吸道受真菌感染;如果是表現(xiàn)寄植者,那么具體是發(fā)生上呼吸道的真菌寄生情況。如果患者的痰培養(yǎng)的結(jié)果在連續(xù)三次的檢驗中都表現(xiàn)出陽性,而且是屬于同一類型的菌種,則表示受到肺部真菌感染。細菌培養(yǎng)經(jīng)過2周的觀察,將其觀察結(jié)果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
1.4統(tǒng)計方法
通過SPSS16.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分析以及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菌種分布情況
此次對呼吸道真菌感染研究中發(fā)現(xiàn)有92株真菌,分別是白色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假熱帶念珠菌和煙曲菌、放線菌6種真菌。白色念珠菌發(fā)現(xiàn)例數(shù)最大,共有73例,占79.3;光滑念珠菌和假熱帶念珠菌分別有6例和5例,分別占6.5%和5.4%;而煙曲菌發(fā)現(xiàn)1例,占1.1%;放線菌發(fā)現(xiàn)7例,占7.6%。
2.2真菌感染和性別、年齡等關(guān)系的情況分析
在該次的真菌感染研究中,35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86例,女性患者164例。男性患者出現(xiàn)真菌感染情況的有15例,感染率為8.1%,而發(fā)生真菌寄生的48例,寄生率為25.8%;164例女性患者中出現(xiàn)真菌情況感染的13例,感染率為7.9%,而有真菌寄生情況的42例患者,寄生率25.6%。將不同性別的感染率以及寄生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而在年齡方面的感染率以及真菌寄生率情況,年齡在50~59歲之間的患者真菌感染率和寄生率分別是2.9%和4.6%,而年齡超過60歲的患者真菌感染率和寄生率分別是5.1%和8.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2。
表1 350例呼吸道帶真菌患者性別分布情況[n(%)]
表2 350例呼吸道帶真菌患者年齡分布情況[n(%)]
2.3呼吸道攜帶真菌與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關(guān)系
在該研究中,慢性呼吸疾病方面的患者真菌寄生率為35.1%,感染率為14%,而無慢性呼吸道疾病方面的患者寄生率和感染率分別有6.3%和5.1%。從慢性呼吸疾病方面的患者真菌感染率以及寄生率均比無慢性呼吸道疾病方面的患者真菌感染率以及寄生率高,兩者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較性質(zhì)。見表3。
表3 呼吸道攜帶真菌與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關(guān)系[n(%)]
2.4真菌感染和寄生情況
在真菌檢驗中發(fā)現(xiàn)感染了肺部真菌的患者有18例,感染率占5.1%;而呼吸道疾病方面的呼吸道真菌寄生的患者46例,寄生率13.4%。肺部真菌感染和呼吸道真菌感染情況占有較大的比例,要預防真菌感染,就要加強對肺部和呼吸道的護理,分析其感染因素,降低感染率。
針對呼吸系統(tǒng)疾病患者中的呼吸道攜帶真菌患者的治療,真菌感染情況出現(xiàn)增多趨勢,在該研究中,對350例內(nèi)科呼吸道患者真菌感染進行研究,急性細菌培養(yǎng),通過分析菌種分布情況以及真菌感染與性別、年齡以及慢性呼吸道疾病方面的關(guān)聯(lián)進行分析。在該研究中,細菌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有92株真菌,包括有白色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假熱帶念珠菌和煙曲菌、放線菌6種真菌,其中,念珠菌是使得呼吸道受到感染的最大的菌種,特別是白色念珠菌,主要與白色念珠菌帶有粘附的特點有關(guān)。所以,真菌極容易附上表面皮細胞中,使得白色念珠菌品同系列的細菌滋長速度增快并且量大,使得患者的免疫系統(tǒng)以及生化狀態(tài)受到負面影響,降低患者免疫力,導致發(fā)生細菌感染。加上呼吸道粘膜的條件很適合細菌的生長環(huán)境,為了提高患者的免疫力,要叮囑患者進行口腔護理,比如,晚上睡前使用碳酸氫鈉溶液漱口,以減少口腔中的酸堿度,防止生長在呼吸道的真菌往下滋長,不利于患者恢復健康。
結(jié)果表明呼吸道真菌感染和寄生與患者性別沒有太大的關(guān)系,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年齡方面,年齡超過60歲的患者真菌感染率和寄生率分別是5.1%和8.9%。經(jīng)過化療等,老年患者的機體受到較大的破壞,具有較高的真菌感染率和寄生率;慢性呼吸疾病方面的患者真菌寄生率和感染率高于無慢性呼吸疾病的患者,長期使用抗生素使得體內(nèi)的菌群失去平衡而引起感染。從結(jié)果中分析,對患有慢性疾病和老年患者的預防呼吸道真菌感染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時要科學合理地使用抗生素,對細菌的培養(yǎng)過程中對菌譜進行監(jiān)測,是目前預防呼吸道真菌感染的主要手段。
綜上所述,年齡越大和有慢性呼吸道方面疾病的患者容易出現(xiàn)呼吸道真菌寄生或者發(fā)生感染等情況,所以預防呼吸道真菌攜帶感染時要加強此年齡段人群的真菌感染控制。
[1]宋昱晨,趙美芳,王月花.呼吸內(nèi)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常見病原菌分布與相關(guān)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 2015,25(9):1965-1967.
[2]劉華,付素容.呼吸內(nèi)科患者下呼吸道真菌感染類型及感染/定植狀況調(diào)查分析[J].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2015,12(6): 90-92.
[3]徐旭燕,張藝,施亞萍.呼吸內(nèi)科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譜監(jiān)測及耐藥情況分析[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4,41(3):569-571,575.
[4]邢艷利,譚智,李鳴,等.呼吸內(nèi)科住院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情況分析[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6,43(5): 951-953.
[5]何凱.呼吸內(nèi)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藥敏試驗分析[J].內(nèi)科,2016,11(2):295-296,194.
Investigation of Epidemiological Situation Carried by Respiratory Tract Fungus of Patients in the 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Medicine
LIU Jing
Longnan People’s Hospital,Longnan,Gansu Province,746000 China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investigate the epidemiological situation carried by respiratory tract fungus of patients in the 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medicine.Methods 350 cases of patients in the 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medicine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4 to May 2016 were selected and given the fungus culture of sputum and throat swab,and the fungal condition of the respiratory tract was analyzed.Results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18 cases with lung fungal infection,and the infection rate was 5.1%,and there were 4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respiratory tract fungal parasitism and the parasitism rate was 13.4%,in this test,92 strains of funguses were found,including albicans saccharomyces,monilia krusei,candida glabrata,candida pseudotropicalis,aspergillus fumigatus and actinomyces,and the growth of albicans saccharomyces was the most,but the parasitism rate and infection rate of the patients with chronic respiration disease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patients without chronic respiration disease(35.1%,14%vs 6.3%,5.1%),and there were differences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Conclus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senile patients with chronic respiration tract disease tend to suffer from the respiratory tract fungal parasitism and infection,therefore,we should enhance the fungal infection control of the population in this age group when preventing the infection carried by respiratory tract fungus.
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medicine;Respiratory tract;Fungal infection;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R181.3
A
1672-5654(2016)11(a)-0165-03
10.16659/j.cnki.1672-5654.2016.31.165
劉晶(1980.8-),女,甘肅舟曲人,本科,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呼吸內(nèi)科。
(2016-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