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貴濤
天地悠悠陳子昂
程貴濤
唐代詩人陳子昂,四川射洪縣人,生活在武則天時代。陳子昂官至右拾遺,年輕時曾從軍邊塞,對邊防軍事提出過具有遠(yuǎn)見的建議,后因?qū)Τ锥颂岢鰢?yán)厲批評而遭下獄。在獄中他提出請纓殺敵,得到武則天同意,隨建安郡王武攸宜東征契丹,任隨軍參謀。武攸宜出身親貴,全然不曉軍事,前鋒屢敗,陳子昂挺身而出,直言急諫,并請求率領(lǐng)萬人為前驅(qū),武攸宜不允,以為其有謀反之心。陳子昂屢獻(xiàn)奇計,遭拒并被降為軍曹。陳子昂報國無門,滿腔悲憤。三十八歲辭官還鄉(xiāng),竟被武三思指使縣令段簡加害,后冤死獄中。
《登幽州臺歌》是詩人陳子昂杰出的代表作,全詩曰:“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首詩正是他隨武攸宜出征受到排擠時所寫。陳子昂獨對幽州臺,蒼涼長嘯,一吐心郁———自己從前未曾識見圣賢之君,后世亦不能遇到賢明之主了。想起天地茫茫悠悠無限,深感人生之短暫,而今獨自憑吊,不由涕淚縱橫凄惻悲愁!
當(dāng)陳子昂登臨幽州臺那一刻,心中久久被壓抑的情感洶涌而出。俯仰今古,瞻望未來,一種生不逢時、理想無法實現(xiàn)的痛苦和悲哀,奔溢胸外,淚濕衣襟。追思千年前燕昭王曾在這里(今北京市西南)建幽州臺,置金于臺上,延請?zhí)煜缕媸?,招樂毅等賢能之士興國定邦的幕幕史實,不禁悲嘆自己無知音相遇。陳子昂面對著無邊無際的蒼天、空曠無際的四野,喊出心中抱負(fù)難施的寂寞,深深悲嘆自己被不幸埋沒的怨忿。
“獨愴然而涕下”表達(dá)了他俠氣錚錚、英雄難酬壯志的吶喊。特別是當(dāng)他面對悠悠滄桑,其對時空流轉(zhuǎn)而人生瞬息而過的悲嘆情結(jié),鑄造了一個永恒千古的愴淚絕響,可謂齊梁以來兩百多年間沒有聽到過的洪鐘巨音!
詩中,陳子昂運用長短不齊的句法,蒼勁奔放的語言,抑揚(yáng)變化的音節(jié),慷慨悲涼的調(diào)子,把寂寞苦悶的情懷晾曬給讀者,使許多懷才不遇的人士產(chǎn)生心靈上的共鳴,增添了心心相通的藝術(shù)感染力。詩中的“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一句其實并非陳子昂首創(chuàng),而是對晉宋間已有熟語的沿用。陳子昂卻能把此句寫進(jìn)詩里,與“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相聯(lián)袂,可謂言簡而意遠(yuǎn),詩歌的內(nèi)涵得到了質(zhì)的擴(kuò)展?!扒安灰姽湃?,后不見來者”這一句熟語,也因佳篇而聞名,成為千古絕唱。
另外,應(yīng)特別指出的是,陳子昂在此詩寫悲憤時藏有景物感,令人叫絕。吳喬《圍爐詩話》有言:“景物無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則景哀,情樂則景樂?!彪m題為登幽州臺,詩中卻沒有直接描寫幽州臺,只有一句“天地之悠悠”的側(cè)面虛寫,卻已然把蒼茫廣闊的北方原野和兀立在北方原野上報國無門、憂憤悲愴的詩人之形象畫面,直戳戳立在讀者面前!激憤中滲出萬端悲哀無奈,風(fēng)雅中透出一腔熱血豪情。還有,詩中的“古人”和“來者”,我以為不一定僅限于憑吊燕昭王和樂毅那樣的明君賢臣,也是更廣時空上的“前人”和“后人”,用于慨嘆英雄難覓知音的呼喊。
綜觀古往今來,放眼于歷史的長河,沒有人不切身感到天地之悠遠(yuǎn),人生之短促。陳子昂正是從悲愴的深層歌吟而來,但眉宇間依然蘊(yùn)蓄著一股積極奮發(fā)欲有所作為的豪氣,才使讀過此詩的人怦然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