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云 吳亞磊
(1.溫州信達交通工程試驗檢測有限公司,浙江 溫州 325000; 2.長安大學公路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4)
?
高地應力軟巖隧道大變形的控制技術探討
陳德云1吳亞磊2
(1.溫州信達交通工程試驗檢測有限公司,浙江 溫州 325000; 2.長安大學公路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4)
為解決高地應力條件下軟弱圍巖大變形造成的斷面縮小、基角下沉等破壞問題,分析了隧道內軟弱圍巖的受力情況,并建立了數值分析模型,對兩種不同的開挖方法進行了模擬分析,以探索出更好的控制高地應力軟巖隧道變形的措施。
高地應力,軟弱圍巖,變形,數值模擬
根據國內外隧道施工的實踐總結[1-4],在一定高地應力條件下的軟弱圍巖,在施工過程中發(fā)生大變形現象,是必然的。目前對于圍巖大變形的控制研究主要集中于地質情況較差地段的施工工藝和支護方法上[5-9]。對于圍巖大變形比較輕微的情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大支護體的剛度或者強度,增大隧道預留的變形位移,同時及時地施工二襯以承擔荷載,這樣可以達到預防和控制圍巖大變形的發(fā)生與發(fā)展[10-13]。然而,現行的隧道設計和施工規(guī)范對大變形問題基本還沒有行之有效的處理方法,因此在此方面有待研究的問題很多。本文通過相應的數值模擬對高地應力條件下的軟弱圍巖大變形進行了研究,通過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減少大變形的發(fā)生,避免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木寨嶺鐵路隧道地處青藏高原東邊緣,全長1 710 m,行車道9 m,屬高寒陰濕地帶,地處震區(qū)中心,碳質板巖隨時導致瓦斯外泄,大斷面破碎帶交叉分布,地質條件不好的地段較多,其對工程產生的影響較大,該地段還屬于高地應力區(qū),圍巖的變形發(fā)生較大的變化,因此該地質條件使得工程施工難度加大。隧道經過地層Ⅴ級圍巖占60%以上,極高地應力達27.16 kPa,造成圍巖變形達到1 780 mm,自穩(wěn)能力極差。因為該地區(qū)的地質條件非常復雜,而且使得施工難度加大,因此決定建立相應對的方案,并建立動態(tài)設計小組,根據該地段圍巖所處的級別、地質條件和施工后發(fā)生的相應變形情況對前期的支護措施及時的進行相應調整,從而避免施工中特大災害的發(fā)生,避免不必要的經濟損失,使施工過程更加安全高效。木寨嶺隧道所處的高地應力主要是以構造應力為主的高地應力,隧道圍巖變形量最大處的埋深大約為120 m,因此隧道內所受的應力主要以水平應力為主,并且以水平收斂為主要收斂。根據相應的監(jiān)控量測的數據表明,隧道斷面上各方向的凈空位移均十分顯著,且主要變形為水平收斂,變形速率快且持續(xù)時間長,變形分布不均勻、不對稱。初期支護采用的Ⅰ12型鋼拱架,且為直墻結構,支護剛度較低不利于水平大變形控制,隧道拱部下沉量為500 mm~1 100 mm,變形速率30 mm/d~35 mm/d,軌道標高以上1.5 m處邊墻水平變形量達600 mm~1 000 mm。二次襯砌施工后,發(fā)生混凝土襯砌開裂、大變形破壞現象,大約35 m長 的范圍內的初期支護所用的工字型鋼拱架幾乎全部發(fā)生扭曲變形,并且在拱頂兩側容易產生剪力處的鋼支撐在剪力大的部分處發(fā)生斷裂現象,因此拱部相應的產生下沉,下沉量大約在170 mm,邊墻處水平的收斂量大約在210 mm~710 mm內。
通對該隧道的圍巖級別、地形地貌特征及影響情況、圍巖相應組成等的考慮,以及對隧道初期支護情況的了解和相應變形而產生的破壞特征的分析,確定該隧道圍巖所具有特征為高地應力軟弱巖層型和節(jié)理特征軟弱巖層型相結合的復合型圍巖,簡稱具有高地應力節(jié)理化軟巖復合型特征。把隧道圍巖的力學變形類型表示為Ⅰ,Ⅱ,Ⅲ,Ⅳ,Ⅴ五個類型。其中Ⅰ表示重力變形,Ⅱ表示偏應力變形,Ⅲ表示軟弱圍巖斜交變形,Ⅳ表示圍巖軟弱層斜交變形,Ⅴ表示圍巖節(jié)理斜交變形。
根據該隧道高地應力和軟弱巖層相結合的力學變形的探討,可得出該隧道難支護主要原因是其力學機理復雜多樣,從而得出該地區(qū)的圍巖的力學變形并不是單一的力學變形情況,而是多種力學變形相結合起來的復雜型力學變形情況。因此,該高地應力軟弱圍巖隧道的支護必須考慮復雜的地質情況和相對應的各種力學變形的特性,把該地區(qū)不良地質情況綜合的考慮起來,并對所得出的結果進行分析,然后再對隧道采取相對應的支護。
3.1 先小徑距導坑后向四周擴挖法與三臺階開挖法的數值模擬分析
3.1.1 計算模型與參數
該模型選用FLAC3D作為數值模擬工具。根據相對應的圣維南原理,所選取的單洞跨度為10 m,其埋深約350 m,考慮該方法相應計算的可靠性,模型所選取的范圍為120 m×120 m×50 m(X×Y×Z),其中X(-60,60)方向為與隧道軸線垂直的水平方向,Y(-60,60)方向為與隧道軸線垂直方向的豎直方向,Z(0,-50)方向為隧道軸向相對應的開挖方向。隧道模型的仰拱及拱腳采用固定式約束,隧道模型頂部對其圍巖施加等效的荷載。根據現場的實際測量的地應力,其地應力在水平方向取σ1=16 MPa,σ3=9 MPa,豎直方向(按350 m埋深)σ2=9 MPa,初始地應力按最大主應力方向與隧道軸線夾角α=15°,隧道模型拱頂模擬上覆巖體的重力荷載,限制其兩側面的位移量,隧道模型底面固定。采用Mohr-Coulomb破壞準則,計算模型力學參數(見表1),圍巖支護參數采取等量化計算后選取。
表1 計算模型力學參數
3.1.2 數值模擬結果與分析
由隧道拱頂和邊墻監(jiān)測點位移變化曲線可知(見圖1):采用先小導坑后向四周分別擴挖斷面的方法,拱頂和邊墻相應的監(jiān)測點產生的最大位移值分別為276 mm和266 mm;而采用三臺階式全斷面開挖的方法,拱頂和邊墻相對應的監(jiān)測點產生的最大位移量分別為495 mm和479 mm。所以可得出相應的結果,采用三臺階式開挖方法時產生的位移量明顯大于先導坑后向四周分別擴挖斷面的方法,說明導坑式向四周擴挖法能更好的控制隧道圍巖的變形情況。
3.2 導坑式向外擴挖法與三臺階式開挖法的現場試驗對比
現場監(jiān)測數據表明,在沒有進行二次襯砌支護情形下,采用先導坑后向四周擴挖的方法進行施工,隧道初期支護后,該隧道的圍巖的收斂速率在前5天內為8 mm/d~22 mm/d,但是在今后的時間內隧道的圍巖收斂速率就降低至8 mm/d以下,在初期支護的條件下,隧道圍巖的最終相應的累計收斂值在240 mm~360 mm內。采用三臺階式開挖方法時,該隧道的位移速率大,而且其最終累計相應的收斂值高達750 mm~850 mm。并且根據上面得到的相應數據可得出其位移速率大大的高于前者所使用的新型施工方法,可見,采用前者的新型開挖方法進行施工,其釋放出的圍巖變形壓力非常顯著,因此該新型開挖方法可提高隧道的二次襯砌的安全系數,并且能夠產生非常樂觀的技術經濟效益。圖2為現場某一斷面初期支護的邊墻實測位移變化曲線,由圖2可見,采用新型的開挖方法施工所引起的圍巖變形量明顯小于三臺階式開挖方法,因此此實驗可驗證數值模擬分析所得出的結果。
該論文把復雜地質情況與現代力學相結合起來解決相對應的復雜圍巖的力學變形情況,把該復雜的力學情況應用到高地應力條件下軟弱圍巖的隧道中,從而提出相應方法并解決其變形較
大的情況。
通過對木寨嶺隧道圍巖所采用的初期支護的形式和隧道大變形所產生的破壞情形的相應調研與分析,利用軟巖工程力學原理中的相應理論,可以將木寨嶺隧道圍巖的力學變形確定為Ⅰ,Ⅱ,Ⅲ,Ⅳ,Ⅴ五個類型。并且把其組合成復雜的力學變形機理。使其復雜情形向單一化轉化,從而能更好的對復雜的地質情形進行數值模擬。采用FLAC3D對高地應力軟弱圍巖隧道進行數值模擬分析,并把兩種不同的開挖模擬方法所得到的變形結果進行相對應的對比分析,然后根據得出的結果對所采用的新的開挖方法進行相應的優(yōu)化,最后并通過現場試驗驗證了其數值模擬所得出的相應結果。通過采用先柔性后剛性的支護措施和先釋放相應的應力再對其進行阻止的支護技術,成功解決了該類隧道(高地應力下軟弱圍巖變形較大的隧道)難以支護的問題,對相應類似工程的施工有借鑒和指導作用。
[1] 陶 波,伍法權,郭啟良,等.高地應力環(huán)境下烏鞘嶺深埋長隧道軟弱圍巖流變規(guī)律實測與數值分析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6,25(9):1828-1834.
[2] 陳建勛,李建安.公路隧道二次襯砌厚度的優(yōu)化[J].交通運輸工程學報,2006,6(3):68-72.
[3] 陳建勛,羅彥斌.寒冷地區(qū)隧道溫度場的變化規(guī)律[J].交通運輸工程學報,2008,8(2):44-48.
[4] 劉 高,張帆宇,李新召,等.木寨嶺隧道大變形特征及機理分析[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5,24(2):5521-5526.
[5] 符華興.應用和改造卡斯特納公式求取家竹箐隧道塑性半徑[J].鐵道工程學報,2003(1):94-95.
[6] 徐林生.二郎山公路隧道巖爆特征與防治措施的研究[J].土木工程學報,2004,37(1):61-64.
[7] 胡慶安,夏永旭,王文正.雙連拱隧道施工過程的三維數值模擬[J].長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5(1):48-50.
[8] 劉志春,朱永全,李文江,等.擠壓性圍巖隧道大變形機理及分級標準研究[J].巖土工程學報,2008,30(5):690-697.
[9] 陳建勛,羅彥斌.寒冷地區(qū)隧道防凍隔溫層厚度計算方法[J].交通運輸工程學報,2007,7(2):76-79.
[10] 李福勇.新奧法在軟巖大跨隧道施工中應用技術探討[J].山西建筑,2009,35(7):343-344.
[11] 于學馥.軸變論與圍巖變形破壞的基本規(guī)律[J].鈾礦冶,1982,1(1):3-7.
[12] 周乾剛,方俊波.烏鞘嶺隧道嶺脊段控制千枚巖大變形快速施工[J].隧道建設,2007,27(4):43-47.
[13] 胡文清,鄭穎人,鐘昌云.木寨嶺隧道軟弱圍巖段施工方法及數值分析[J].地下空間,2004,24(2):194-197.
Research on the control technology of large deformation of soft rock tunnel with high ground stress
Chen Deyun1Wu Yalei2
(1.WenzhouXindaTrafficEngineeringTestDetectionLimitedCompany,Wenzhou325000,China;2.HighwayCollege,Chang’anUniversity,Xi’an710064,China)
In order to solve the shrinking section, angle base subsidence and other damage problems caused by weak surrounding rock mass deformation under high ground stress condition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force conditions of soft and weak surrounding rock in tunnel, and established the numerical analysis model, to simulate and analyze two different excavation methods, to explore measures to better control the high ground stress weak surrounding rock tunnel deformation.
high ground stress, soft surrounding rock, deforma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1009-6825(2016)22-0167-02
2016-05-23
陳德云(1974- ),男,碩士,工程師; 吳亞磊(1990- ),男,在讀碩士
U456.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