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瑩瑩
教育因有效溝通而存在。遺憾的是,當教師在較重的職業(yè)壓力下遭遇“熊孩子”制造出來的讓人頭疼的實際問題時,往往會被不良情緒所控制,走上與學生對立、溝通狀況惡化的“不歸路”。
在教學環(huán)境里面,教師首先是本能地處理自身的情緒。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遇到難以應對的學生或事件,本能地選擇“爆發(fā)”、“逃避”或者“壓抑”情緒。但是,“爆發(fā)”情緒傷人傷己;“逃避”情緒只是讓自己不去想煩心的事,不好的情緒依然存在,總要面對;而“壓抑”則是強作寬容,嘴上不說,心里卻很苦。
教師作為教育者,更多的是在處理學生的情緒。教師常用的處理他人情緒的方法是“懲罰”,認為負面情緒是不好的東西,誰有負面情緒誰就應該受到懲罰,使陷入不良情緒的學生感受到隔離和孤獨;而“說教”則是大多數(shù)老師在溝通過程中無計可施時用的最多的一招,教師苦口婆心對學生講大量的道理,但對事情的解決完全沒有幫助,只會讓學生覺得教師喋喋不休。這些對于他人的情緒處理辦法也是傳統(tǒng)無效的,師生彼此耗費精力,效果卻越來越糟。
我們常說“教育是愛的教育”,但教師即使再愛學生,如果動不動就情緒爆發(fā)一下,跟學生發(fā)脾氣,學生遇到這樣的教師實際上是非常不幸的,因為他們無辜地成為了精神上的受虐者。
那么如何做到有效地管理自己或他人的情緒以促進溝通的有效性呢?
作為教師,在自身情緒處理上應該做到“消除”“化淡”“配合”“運用”情緒,在更高境界上應該修正自己的價值觀、行為準則。不忘初心,方得歡喜。想想曾經投身于教育事業(yè)時的企盼,現(xiàn)在的歇斯底里是不是違背了初衷?耐心一點,微笑面對孩子們的劣跡,事情也許更容易解決。
在處理學生的情緒時,教師應采取“接受”“分享”和“策劃”情緒的辦法。所謂“接受”,就是你注意到孩子有情緒,同時可以接受這個有情緒的孩子,而非“你又這樣做了!”一句話將他推開;“分享”的關鍵是先讓學生分享情緒感受,再讓學生分享事情本身,引導學生思考這件事是否非常惡劣,或者非常讓自己難以接受;“策劃”就是對未來行動做些計劃,引導對方看到事情解決的可能性,從而重新把事情的控制權掌握在手里,促進溝通的有效性。
消除“爆發(fā)”情緒,可以從每一個想要發(fā)火的事件中練習,哪怕覺得自己是在演戲也要演下去,情緒沒到位的情況下,努力先讓行動到位。人們常說“相逢一笑泯恩仇”,微笑確實是人際溝通的“潤滑劑”。因此,不管怎樣氣急敗壞的學生,也不管他怎樣讓你生氣,只要你給他以微笑,他就會感到你沒有惡意,就會放下戒心,聽你說話,漸漸接受你的觀點,去反思自己的行為,進而改正自己的錯誤。
情緒與情緒的對峙就像拔河,對方的屹立不倒是以你的堅持為前提的,如果想讓對方不再堅持,最好的辦法就是松開“手中的繩子”,因為雙方暴怒相對或者冷戰(zhàn)不語都會使溝通變得更糟,只有用良好的情緒寬容地對待一切,才能讓溝通更好地進行。
情緒管理需要一點點的從小事中去修行,當教師在面對擾亂心神的人和事還能從容管理自己的情緒,其實已不知不覺地對學生抱有無怨的情懷。擁有良好情緒的胸腔才能裝滿教育的正能量,讓我們學做情緒管理的主人,使其助力于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讓教學組織和管理變得更加輕松!
(作者單位:十堰市東風50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