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宣
?
淺析中國禮儀之爭
□李華宣
禮儀之爭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頗具影響力的事件。在閉關鎖國的時代,傳教士努力將基督宗教帶給當地的人們。然而,在這場文化交流中,雙方都把持著自己的文化,演變?yōu)橐粓隹涨暗奈幕癄幷?。結局以失敗而收場。本文將從禮儀之爭的內容來探討這次中西文化交流的沖突所在。希望借此失敗的交流案例來分析其原因,進而發(fā)現對不同文化間的交流應持有的態(tài)度和方法。
傳統(tǒng)上,中國禮儀之爭是指從17世紀中葉以來到18世紀中期的持久爭論,從耶穌會士在華傳教開始,直到雍正時期所有傳教士被驅逐。它包含三個方面:術語的爭議,孔子的尊崇和對祖先的崇拜。其爭論不僅僅限于在華的天主教傳教士之間,還有傳教士和圣座之間。狹義地講,這場爭論指的是康熙皇帝和當時的教宗在18世紀早期的沖突,而傳教士只是作為遣使的中介。本文將集中于狹義的禮儀之爭。通過分析爭議的內容來看交流失敗的原因。
當利瑪竇來到中國時,采取了適應中國文化的做法(文化適應)。他甚至改變外貌成為儒家學者,并學習他們的生活方式。因為他體會到,在上層階級與官員中,儒家思想占據著重要地位。為了與更多的人交往,利瑪竇開始研究儒家經典,并試圖將其內容翻譯成拉丁文,使西方人了解中國哲學。利瑪竇通過研究儒家經典,發(fā)現古先賢的許多想法與基督宗教一致。這為他的文化適應的戰(zhàn)略奠定了基礎。然而,這一做法引起了爭論。
在一開始,利瑪竇發(fā)現中國傳統(tǒng)的經典中有表達與神意思相近的詞語,如“天”和“上帝”。此外,他們還造了一個詞“天主”來指代西方的上帝。但利瑪竇去世后,分歧出現了。龍華民,利瑪竇的后繼者,與一些方濟會士和道明會士共同認為,中文詞匯“上帝”不能指代西方神的概念。他建議廢除像“天”或“上帝”這樣的短語,只音譯即可。
龍華民擔心的不只是宗教術語,而是天主教教義是否正統(tǒng)的問題。通過他的了解和觀察,“天”或者“上帝”并不是基督徒所相信的神。他認為天是一個客觀的神,擁有世界上最偉大的力量。所以,天下所有人都應該尊重和害怕天,并根據天(天道)的行為方式做事。然而,世界上最偉大的統(tǒng)治者是天子,中國皇帝,他替天統(tǒng)治國家,也遵守所有的天道。盡管如此,基督教的神是三位一體的上帝。他是整個宇宙的真正主人。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神的第二位,降生為人且為全人類死在十字架上。因此,他得出結論,天或者上帝無法指代基督教的上帝。這只是爭議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對逝去的死者(父母和親戚)的祭祀及對孔子的崇拜,也是傳教士們批評的對象。利瑪竇認為,儒家思想與基督宗教之間很多方面需要結合,但并非不相容。對祖先所進行的尊崇有著重要的社會和道德意義,而這一點也并沒有違反基督宗教中的一神論的性質。
而反對傳統(tǒng)禮儀的代表,道明會的黎玉范認為,人們尊崇祖先,祈求他們的祝福和保護違反天主教信仰。因為在天主教的教義中,只有天主是天地萬物的真正主宰,才能給予人們祝福。更重要的是,通過向當地的各種神氏及孔子進行所有的儀式,就否定了這些人物的非神性。這樣一來,他于1643年前往羅馬,提出了有關中國禮儀的17項重大問題,其中8項是關于崇拜的禮儀,其他9項則側重于崇拜祖先的問題。他表達了自己就這一問題的看法,而這樣的看法也得到了道明會及方濟會的認同,他委托教廷予以解決。
在這場爭論中,以龍華民為代表的傳教士視中國為不同的文化,須摒棄原有的文化。他們試圖去除一切與歐洲文化不同的文化或者宗教的行為,顯示出以歐洲文化為中心的思維模式,也讓這次交流以失敗而收場。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