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向向
?
東干語親屬稱謂語的文化透視
□何向向
親屬稱謂語是語言的一種特殊形式,具有豐富的社會歷史文化意義。東干語是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上的中亞東干族所使用的方言,是我國西北陜甘等地方言的域外變體。目前,對其親屬稱謂語并未有明確的論文或著作研究,此文從伊斯蘭文化、中國古代宗法觀念和突厥化三方面對其作以探究,反映其中所蘊涵的長幼有序、內(nèi)外有別和泛突厥化的文化內(nèi)涵。
親屬稱謂語是對與自己有親屬關系的人的一種叫法,它能反映出一個人在親屬關系中所處的位置和所扮演的角色,它的形成與當?shù)氐纳鐣^念、傳統(tǒng)習俗等密切相關??疾鞏|干族親屬稱謂語能反映出中亞東干地區(qū)獨特的地域文化,深層的傳統(tǒng)文化以及多樣的移民文化。
中亞東干族被稱為穆斯林華僑移民群體,伊斯蘭文化是其核心,對婚姻家庭十分重視,認為父親和母親是家庭的主干,因此我們用四分法將其親屬稱謂分為父系、母系、夫系、妻系。如:
(二)母系:外爺、外奶、舅舅、妗子(舅母)、媽媽、姨娘、姨父等。
(三)夫系:公公、婆婆、老漢(丈夫)、先后(妯娌)、大姑子、小叔子、侄兒子、侄兒媳婦、侄女子、侄女婿、外甥、外甥媳婦、外甥女子、外甥女婿等。
(四)妻系:外父(岳父)、外母(岳母)、婆也(妻子)、大姨子、小姨子、大舅子、小舅子、巴家(連襟)等。
語言和文化之間存在著復雜的關系,兩者相互依存,密切相關。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和映像,文化由語言來表達和傳承。同時語言也是文化的內(nèi)蘊,一個民族的語言負載著本民族的社會歷史、價值取向、道德觀念和思維方式等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而親屬稱謂語充盈著豐富的民族文化意義,更能反映出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本文將從宗教信仰、封建宗法和外來文化三個方面來研究東干語親屬稱謂語所蘊含的文化內(nèi)容。
(一)宗教信仰:長幼有序
東干族是19世紀下半葉我國西北回民起義失敗后遷居到中亞境內(nèi)的回族,伊斯蘭文化是回民文化的內(nèi)核,特點是特別看重婚姻家庭的作用,《古蘭經(jīng)》中大量描述了這方面的問題,并把其當作伊斯蘭社會的基礎。在伊斯蘭文化中,父母是家庭的主體,重視家庭倫理,強調(diào)長幼有序。對于長輩,尤其是父母,晚輩要在物質(zhì)生活和內(nèi)心情感上都要加倍照顧和敬重,晚輩必須孝順長輩。東干語中每一個稱謂詞都有確定的指稱對象,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輩分。如對父母來說,祖父和曾祖父這兩代人是長輩,子之后代是晚輩。祖父稱為“爺爺”,比其年長一輩,稱為“太爺”,加“太”字來區(qū)別輩分;子之子稱為“孫子”,前加“孫”來表示低一輩,子之孫稱為“重孫子”,加“重”字來表示這一代人的輩分,因此,東干語親屬稱謂語中輩分有別,上下分明。
(二)封建宗法:內(nèi)外有別
中亞的東干人是指公元1877年—1878年間,由我國陜甘回民起義軍的幸存者遷入今中亞境內(nèi)的中國回民后裔,深深地帶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烙印。中國古代社會是一個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宗法制社會,其特點是源于原始社會后期的父系氏族家長制,是以父系血緣關系親疏為準則的“遺產(chǎn)繼承法”。宗族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在宗族中男性占據(jù)很高的地位,女性地位低下?;诖?,在親屬稱謂語中表現(xiàn)出明顯的內(nèi)外有別的分明,從東干語親屬稱謂語系統(tǒng)中可以看出,其內(nèi)外有別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存在很大的差異,父系一族組成宗親,由母系一族組成的親屬大多要在前加一個“外”字,形成外親。如對父親的父母稱作爺爺奶奶,而母親的父母則稱作外爺外奶。又如父親兄弟的子女叫侄兒子、侄女子,姐妹的孩子叫外甥、外甥女子,“侄”以“至”為意部,表示“侄”是自家的人,是內(nèi)部親屬,而“外甥”不僅前加“外”,還有本義是異性所生的“甥”,清晰可見姐妹子女被排斥在外的涵義。
2.宗親和外親稱謂數(shù)量不對等。宗親稱謂比較復雜細致,而外親稱謂則相對比較簡單。如對父親的大哥及其配偶稱為“阿伯”、“大媽”,對父親的弟弟及其配偶稱為“爸爸”“嬸嬸”(甘肅話),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阿伯”和“大媽”一定比“爸爸”和“嬸嬸”(甘肅話)年長。而對母親的兄弟及其配偶一般都稱作“舅舅”、“妗子”,從稱謂語中難以區(qū)分出長幼。
3.男性稱謂和女性稱謂親疏分明。在宗法觀念中,女子出嫁后就不再屬于宗族內(nèi)的人,地位變得跟姻親親屬一般,對其的稱呼也不再有年齡之分,如對父親的姐妹都稱作“姑姑”。
(三)外來文化:泛突厥化
中亞地區(qū)在歷史上受到了突厥民族的影響,并完成了突厥化的進程。公元6世紀,突厥民族興起并征服了中亞地區(qū),后經(jīng)薩曼、喀喇汗等王朝時期,促使突厥化在中亞得到深入發(fā)展,在蒙古西征后,成吉思汗在歐亞大陸上建立了強大的帝國,完成和鞏固了中亞的突厥化歷程。現(xiàn)在的中亞突厥語國家主要指以下這四個以突厥語民族為主體的國家:其中哈薩克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語支克普恰克語組,吉爾吉斯語屬東匈語支吉爾吉斯·克普恰克語組,烏茲別克語屬西匈語支噶邏祿語組,土庫曼語屬西匈語支烏古斯語組。1991年,蘇聯(lián)解體,這四個國家各自宣布獨立后,進行了特點突出的“去蘇聯(lián)化,泛突厥化”的語言政策調(diào)整,把主體突厥民族語言的主導地位以法律形式和政策命令確立下來,對東干語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使東干語中也借用了一些突厥語詞匯。如東干語親屬稱謂語中對哥哥的尊稱“阿勒該”和對連襟的稱呼“巴家”都借自于突厥語系中的吉爾吉斯語。
東干語親屬稱謂語揭示了東干民族的文化內(nèi)核,顯示出對家庭的重視和明顯的長幼有序,也反映了中國古代宗法制對其親屬稱謂的影響之大,同時,受到了外因的影響,東干語親屬稱謂語在以我國西北方言為主體的穩(wěn)定中表現(xiàn)出一定的開放性,在與外來文化的接觸中借用了外來詞。另一方面,由于中亞多民族語言環(huán)境的影響及各國新的語言政策的束縛等原因,使東干族在多元文化的社會中加強了對其他語言的使用,減少了對東干語言知識的使用,使其處于每況愈下的困境中,對此,我們應加大對東干語的研究和搶救力度。
(西北師范大學)
(一)父系:太爺、太奶、爺爺、奶奶、達達(父親)、媽媽、阿伯、大媽(伯母)、爸爸(叔叔)、嬸嬸(叔母)、姑姑、姑父、哥哥、阿勒該(哥哥)、嫂嫂、姐姐、姐夫、兒子、媳婦、女兒、女婿、侄兒子、侄兒媳婦、侄女子、侄女婿、外甥、外甥女子、孫子、孫子媳婦、孫女兒、孫女婿、外孫子、外孫女兒、重孫子、重孫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