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哲
關于原始瓷器的猜想
□張哲
引言:原始瓷的出現(xiàn)是人類陶瓷制造技術的一大飛躍,是中國人對人類物質文明的一項重大貢獻,原始瓷器對于東漢時期成熟瓷器的燒制奠定了成功的基礎。研究原始瓷器的產生能夠為學習中國陶瓷歷史和陶瓷美術史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China”是個偉大的富有吸引力的名字,固然因為它是中國的英文名詞,但對于我們搞陶瓷的人來說,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它是瓷器的專指。這是值得驕傲的一件事情,由此中國也被稱之為“瓷之國”、“瓷器的故鄉(xiāng)”。關于“China”這個名詞的由來,有很多說法,至今尚未明確,有“茶葉說”,還有“絲綢說”等等,當然我們更樂于認同的是“瓷器說”,即“China”是“昌南”的諧音,景德鎮(zhèn)古稱昌南,陶瓷外銷最盛行的明末至清,昌南一直都是瓷器的代稱。瓷器是我國古代的一項偉大的發(fā)明,就其對古時人類生活的來說,其影響力不亞于指南針、火藥、造紙和印刷術的發(fā)明,因此有人主張以上四項再加上瓷器,為我國古代的五大發(fā)明。瓷器的出現(xiàn),為人類文化和物質文明樹立了一座不朽的里程碑,它引起了人類物質生活的革命性變化,本文,就是關于瓷器起源與產生的一些猜想。
這是一件商代中晚期的原始青瓷尊,“原始青瓷”的概念最早是由考古學家安金槐先生發(fā)現(xiàn)并提出的。20世紀50年代,在河南鄭州商代遺址中,出土了一批商代瓷器,由此引發(fā)了中國瓷器究竟是從什么時代產生的學術討論。1960年8、9月間,考古學家安金槐先生在《文物》雜志上發(fā)表《談談鄭州商代瓷器的幾個問題》一文,認為“鄭州商代遺址中出土的瓷器,已完全具備了早期瓷器的特征”。那么這些特征是什么呢?安金槐先生文中指出:“瓷器應具備胎骨是用高嶺土作成(有的胎骨羼石英或長石等粉末);有光亮的釉;質堅硬、火候高、叩之作金石聲;胎骨不吸水等四個特征?!币簿褪谴善鞯乃拇蠡咎攸c:
1、瓷器的胎料必須是瓷土的。瓷土的成份主要是高嶺土,并含有長石、石英石和莫來石成份;含鐵量低。經過高溫燒成之后,胎色白,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胎體吸水率不足1%,或不吸水。
2、瓷器的胎體必須經過1200——1300度的高溫燒,才具備瓷器的物理性能。各地瓷土不同,燒成溫度也有差異,要以燒結為準。
3、瓷器表面所施的釉,必須是在1200度以上高溫下和瓷器一道燒成的玻璃質釉。
4、瓷器燒成之后,胎體必須堅硬結實,組織致密,叩之能發(fā)出清脆悅耳的金屬聲。
再回過頭來看這件瓷器,首先我們可以看到它是有釉的,但這個釉與陶器的釉是不同的,不需要任何助熔劑,是與坯體一次燒成的,已經初步具備了青釉的特征,色澤青灰,略發(fā)白發(fā)黃,有瓷器的光澤感。其次是它的胎,能夠非常明顯的感受出來它與陶器的區(qū)別,更加薄,更加均勻,已經跟后來的瓷器非常接近,無論是與彩陶、黑陶、灰白陶的區(qū)別都很大,致密,細膩,正是泥料的不同所致。說它是瓷器,它確實具備了瓷器的特點,但這種瓷器“原料的處理和坯泥的燒制方面還不是那樣精細,胎骨也不那樣致密,燒結程度也不那樣高”(安金槐語),因此才叫它“原始瓷器”,也可以稱之為“早期瓷器”。
這些“原始瓷器”又有怎樣的特點呢,我們通過觀察就可以推斷出來,主要是造型和紋飾,基本可以分成兩大類:
第一類是在原始陶器的造型和紋飾的基礎上延續(xù)并加以改進,這是生產力的正常發(fā)展所致,比如說對仰韶、馬家窯等文化造型的延續(xù),這個非常好理解,我們在這里不加贅述;彩陶紋飾中富有變化的幾何圖案和紋飾,都具有較高的藝術性,而且不同的文化類型有著各種鮮明的風格特色。彩陶展現(xiàn)了原始時代繁榮的歷史文化特點與社會面貌。彩陶紋飾豐富而飽滿,在不斷的生產勞動實踐中,把客觀現(xiàn)實的五項物象提煉為富有規(guī)律的和裝飾感強烈的紋樣。原始人類充滿創(chuàng)造性的表現(xiàn)在陶器上的裝飾,有很強的規(guī)律性,但又不為規(guī)律所局限,巧妙的表達了當時人們對構成中對稱、均衡、對比等美的感受。
第二類是從青銅器造型中進行吸收和變化,從商代早期開始,金屬冶鑄技術有了明顯進步,大量的青銅器具在造型和工藝技術上都十分精湛,青銅器造型和裝飾影響著當時陶器和原始瓷制作標準。原始瓷形式美感講求青銅器的藝術效果,出現(xiàn)過青銅器樣式、印紋的器皿。青銅器的大發(fā)展,同時帶來陶瓷器的發(fā)展,這也可以說是歷史的必然。
那問題就出現(xiàn)了,原始瓷器究竟是怎么產生的呢?促使它的產生是什么樣的原因?
我的猜想和推測,大致有兩個方面:
第一,生產力與制陶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制陶技術的成熟,原始青瓷的原料基本上是就地取材,只有在選擇和加工上比較講究。中國南方的許多地方因為具有豐富的瓷石礦,所以原始青瓷首先在長江下游得到了較大發(fā)展。在影響原始青瓷產品質量的諸多工藝因素中,最為重要的有兩個:一是原料的采集和加工工藝的進步;二是燒制工藝的發(fā)展。原始瓷的創(chuàng)作和發(fā)展,說明當時在陶瓷原料采集和加工工藝的進步,在燒成技術上,都達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
第二,青銅器的出現(xiàn),催生了陶器向瓷器的轉變。青銅是奴隸階級社會的根基,青銅原料的獲得,標志著整個國家的國力與國運。美藉華人學者張光直先生提出了一種觀點。他認為,尋找青銅礦能是殷都屢遷的主要原因,因為青銅器在夏商周三代的政治斗爭中有著重要的地位。青銅器的鑄造主要原料是銅、錫等稀有金屬,由于儲量稀少的銅、錫礦多在以豫北、晉南為中心的華北平原山地,而整個統(tǒng)治階層對青銅的需要量巨大,從而促使著首都要不斷地遷徙,不斷地尋找新的礦源,才能滿足需要。而“那時在尋找新礦,保護礦源,以及保護礦石或提煉出來的銅錫的安全運輸上,都城很可能要扮演重要的角色。商代的都城是“沿山東、河南山地邊緣逡巡遷徙,從采礦的角度來說,也可以說是便于采礦,亦便于為采礦而從事的爭戰(zhàn)”。(張光直《關于中國初期“城市”這個概念》,《文物》1955年第2期)青銅冶鑄技術有了明顯進步,大量的青銅器具在造型和工藝技術上都十分精湛,青銅器造型和裝飾影響著當時陶器和原始瓷制作標準。原始瓷形式美感講求青銅器的藝術效果,出現(xiàn)過青銅器樣式、印紋的器皿。正是青銅器的出現(xiàn),取代了貴族中陶器的位置,陶器如果要繼續(xù)延續(xù),就必須尋求新的技術與形式。這也是我們從原始瓷器中大量的青銅造型與紋飾中猜測的結果。
原始瓷的出現(xiàn)是人類陶瓷制造技術的一大飛躍,是中國人對人類物質文明的一項重大貢獻,原始瓷器對于東漢時期成熟瓷器的燒制奠定了成功的基礎。研究原始瓷器的產生能夠為學習中國陶瓷歷史和陶瓷美術史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四川文化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