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亞芬
《四世同堂》的藝術特點分析
□禹亞芬
《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創(chuàng)作的一部長篇小說,先生通過獨特的文化視角,將那個特殊的歷史年代下成就的的堵他思想與文學的藝術進行融合升華,對根深蒂固的家族文化在那個時代中造就的民眾的劣根性進行辛辣的嘲諷批判,并以此進行反思。但先生在小說中也同時表達了對家族的深深眷戀。本文以小說寫作的方式與語言的描述兩個方面分析《四世同堂》藝術的特點。
在《四世同堂》這部小說中,圍繞著位于北平的小羊圈胡同中的祁家四代及胡同中幾個小家庭展開敘述。通過對胡同中各個家庭在抗戰(zhàn)過程中的人物屈辱、悲慘的經(jīng)歷來反應北平市民及遭受侵略者迫害的民眾的惶恐、偷生、茍安的社會心態(tài)。體現(xiàn)了時代下的民眾之間的重重矛盾,其中既有國民對侵略者的惶恐的矛盾,又有對國家、民族尊嚴的維護的有志青年與只為生存和榮華富貴便出賣民族的利益者之間的矛盾。同時小說通過對祁家四代中人員的“派系”和同階層圈的種種矛盾,通過小說將多重的矛盾以明線和暗線的形式加以描述,將紛繁復雜的線索以嚴謹、脈絡清晰分明、極具層次的將書中人物的情感變化描述出來,向讀者展現(xiàn)了一幅文字的“清明上河圖”?!端氖劳谩烦浞值恼故玖死仙嵯壬酆竦拈L篇小說的寫作功力,在對胡同中的各個階層的人物性格刻畫時,老舍先生多采用對比的手法。比如在寫到祁家家主祁老太爺和祁瑞宣時,對祁家老太爺?shù)拿枋鍪恰班l(xiāng)土中國的子民,在老爺子的身上負載這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較為保守”。對祁瑞宣的描述則用了“新舊過渡的知識分子”。將人物之間的對比來反應時代的變化與進步[1]。
祁家作為小說的中心,在本質(zhì)上其實也是作為中國封建禮教的標志。祁家老太爺引以為豪的“四世同堂”正是傳統(tǒng)的中國家庭繁榮發(fā)展的最終結構。老舍先生利用這一具有封建文化思想的癥狀,以小羊圈胡同中的各個階層的市民的思想及生活狀態(tài)的變化,反映了同時期的中華民族對外來侵略者的反抗精神。對以北平為代表的民族文化精髓進行沉痛的反思。老舍先生運用犀利的言辭批判了北平民眾中存在的劣根性。站在理性審視的角度對民族長久存在的劣根性進行了深入的剖析,表達了老舍先生當時的悲憤,同時希望用民族共同的仇恨來毀滅民眾的劣根,重新塑造出剛強、積極的民族特性。小羊圈胡同其實就是整個北平或整個中國思想文化變遷的縮影。對民族的敗類大赤包等毫不留情的諷刺,稱其為“不懂什么是文化,就像是魚不知道水是由什么化合成的。但如果魚會浮水,便也會戲弄文化,所以慶幸著?!痹凇端氖劳谩分?,對胡同中不同層次生活的民眾文化進行描述,也從側面描寫了那個時代里濃厚的歷史與文化[2]。
在《四世同堂》這部長篇小說中,通篇都是以諷刺的言語和濃厚的“京味兒”幽默描述人物之間的矛盾、思想變化等。比如在諷刺漢奸時“她用手將自己的糞捧起來,揉成小餅,作為粉撲……拾起幾條布系在頭發(fā)上‘怪年輕?。 边@是在大赤包入獄后,小說中的民眾的反應,有種經(jīng)受過無數(shù)的殘酷折磨后,終于迎來了希望時松一口氣的感覺。胡同中各各階層的人因為種種原因走道一起,共同反抗外來者的侵略壓迫[3]。
《四世同堂》作為文學史上最具民族特色的長篇小說,將老舍先生對故土的熱愛,也對民族裂痕性的強烈諷刺和封建文化思想的反思。
注釋:
[1]吳小美.一部優(yōu)秀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評老舍的《四世同堂》[J].文學評論,1981,06:89-101.
[2]朱春發(fā).《四世同堂》英譯和浦愛德文化身份建構的訴求[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12,02:81-88.
[3]馬焯榮.《四世同堂》與歐洲文學[J].中國文學研究, 1985,01:87-95.
(長沙市長郡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