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雅
內(nèi)容摘要: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擺脫了眾多詞人的婉約惆悵之態(tài),抒發(fā)了詞人豁達的情懷與超脫的精神。本文作者結(jié)合在語文教學中的方法與體會,從背景、思想、人生境界與矛盾等幾個方面來鑒讀這首千古名作。
關(guān)鍵詞:蘇軾 《念奴嬌﹒赤壁懷古》 人生 境界 超脫
《念奴嬌﹒赤壁懷古》被宋代文學家胡仔譽為“語意高妙,真古今絕唱”的名篇是豪放詞的代表作,也是寫景、抒情、詠史為一體的佳作,要深入地理解這首詞,必須結(jié)合蘇軾的人生經(jīng)歷、思想變革以及當時的心境。
一、時空轉(zhuǎn)換里的情景交融與詠史抒懷
元豐五年,蘇軾與友人同游黃州城外赤鼻肌,面對壯麗景色,由景生情,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痹~開篇氣象宏大,頗有盛唐風采。由眼前所見,直接穿越千古時空?!对~苑》評此句:壯語也,其詞在濃與淡之間耳?!按蠼贝砹藭r間與空間,亦是歷史的滾滾洪流,而“千古風流人物”則是春夢秋云,過往云煙。開篇就寄予深厚的感情,不可不謂之濃烈。第二部分:“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在時空里,蘇軾將當年赤壁之戰(zhàn)的景象再次呈現(xiàn),借懷古詠史,抒發(fā)了對自己人生理想與抱負的感慨?!肮蕠裼?,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弊詈螅跁r間與空間的轉(zhuǎn)換里,詩人的情懷得到了超脫,精神得到了升華。在此之前,詞為應(yīng)歌的曲子詞,常常以男女相思為主題,寫花間酒下的傷感離別,孤獨惆悵,至蘇軾以詩為詞,才擺脫了婉約之態(tài),開始了慷慨激昂的創(chuàng)作,同時抒發(fā)著豁達的情懷,而此詞正是代表之作。
二、人生境界里的千般尋覓與矛盾反復(fù)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開宗明義提出:“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倍箢欕S在王國維的“境界說”基礎(chǔ)上,又發(fā)展并獨立出“高致說”,但無論哪種對詞的解說,最后都要上升到對人的認識,對人生的感悟。三十歲之前,獨善其身,兼濟天下,實現(xiàn)太平盛世的儒家思想的確是蘇軾的畢生追求,但他一生才行高世,仕途坎坷,經(jīng)歷過宦海沉浮與磨難之后,佛老思想的沖擊,又讓他在人生的境界里不斷尋覓,最后經(jīng)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達到了“天地境界”,而在追求的過程當中,所遇到的矛盾又不斷反復(fù),但最后還是形成了以儒家文化為本,同時吸收并融合了佛學與道學,并將三者盡心磨合,從而螺旋上升達到了至真至美至善的人生觀照。“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贝司溆卸U意。所謂“灰飛煙滅”四字,乃《圓覺經(jīng)》中:“火出木燼,灰飛煙滅?!倍蟆叭松鐗?,一樽還酹江月。”此句又入道。意說人生如大夢一場,又何必執(zhí)著,不如放懷一笑,縱情山林江河、清風明月之中。反復(fù)讀之,胸中郁悶,自然消去。儒釋道的融合在這一刻得到了提升,而蘇軾自己也得到了超脫。
三、英雄美人夢里的人生超脫與無可奈何
蘇軾在這首詞里,站在了時空的岸邊,俯視千古,再現(xiàn)了赤壁之戰(zhàn)的宏偉,同時也生出對英雄美人的向往。《宋史﹒蘇軾傳》記載:“仁宗初讀軾、轍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褡谟葠燮湮模瑢m中讀之,膳進忘食,稱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詞里面那個瀟灑儒雅、英雄蓋世的周郎,亦是少年有為,反觀自己,二十一歲進士及第,少年成名,這與周瑜有相同之處。但曾經(jīng)皇帝口里的將相之才,如今卻仕途坎坷,怎能沒有感慨,沒有惆悵。曹操與周瑜都是那個時代的英雄人物,但千古以來,又有多少人英雄被江浪淘盡,被歷史湮沒,而他自己,也不是一樣。到這里,他的英雄美人夢得到了超脫。顧隨說:“在中國詩史上,所有人的作品可以四字概括之——無可奈何?!彼摹盁o可奈何說”繼承并深化了“發(fā)憤著書說”,這種無可奈何的思想,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必須要體會的,如果不能深入體驗,是成不了大詩人的,而蘇軾最后也同樣有著無可奈何,但這種無可奈何是超脫的,是人生情感真實客觀的寄托,也正因為這種無可奈何,這首詞才超越了千古。
蘇軾一生深受儒釋道三教的影響,但以儒為本的思想?yún)s從未改變過,這與青少年時期受到的傳統(tǒng)儒家的進取思想是分不開的,同時這與讀書人的人性也是密切相關(guān)的。正如李澤厚先生在《美的歷程》這樣評價:“蘇軾一生并未歸隱,也從未真正歸田,但他通過詩文所表達出的那種人生空漠之感,卻比前人任何口頭上或事實上的退隱、歸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深重。他所追求的并非外在的‘身’的隱退,而是內(nèi)在的‘心’的退隱?!碧K軾將這些思想很好的貫穿運用在創(chuàng)作中,為后人提供了物質(zhì)與精神上的雙重財富。
(作者單位:江蘇通州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