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耕
信
胡耕
人言即信。
從字的結(jié)構(gòu)可見,倉頡老祖用意深遠(yuǎn)。在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的理念中,有五個非常重要的字——“仁、義、禮、智、信”。可以說,這五個字涵蓋了中國人理想的人格精神。其中,“信”字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其它四個字的基礎(chǔ)?!把远鵁o信,不知其可”,很難想象一個不誠實的人能有仁愛之心,做義氣之舉,講禮貌之言。因此,“信”是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中最推崇和最依賴的精神理念。它是超越了時代和階級的一種至高人格標(biāo)準(zhǔn)。
中國歷史上就不乏“信”的經(jīng)典。孔子的學(xué)生曾子,因為妻子隨口答應(yīng)要殺豬給孩子吃,他不愿言而無信,也不管鄉(xiāng)親笑他迂腐,說服妻子,并一起殺豬,煮了肉分給孩子和鄉(xiāng)鄰們吃。《喻世明言》中的漢朝書生范式與張劭約定兩年后在他家見面,范式游魂千里迢迢趕來赴約。商鞅在秦國變法時,宣布誰能搬動立在門口的木頭就有賞金,后來他果然給搬動木頭的人以重賞……
言而有信,行而有果。信,必然使人受到人們的信賴和尊重。
古人云,人無信不立,國無信必衰。當(dāng)今社會,“信”尤顯重要。一個人要時刻對自己的言行負(fù)責(zé),說了就要做,做不到就不要說?!把远恍?,何以為言。”“一言百系”就須“一諾千金”,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可以說,在人際交往中,“君無戲言”,更不可信口開河,信口雌黃。失信必寡,寸步難行。時下,流行信用卡,有人說,它是一種時尚潮流、個人身份的象征,有人卻戲謔:有信不用卡,無信才用卡。信用被卡住了,就需要這張卡片當(dāng)通行證。
“信”的喪失,常常讓人言中的陷阱機關(guān)顯得太多?,F(xiàn)如今,很多時候人言不僅不可信,而且是“人言可畏”。怎樣讓人言不僅不可畏,而且可信呢?前日,我與一位詩友談?wù)撔畔?,他高深莫測地進(jìn)行了一番剖析,讓人醍醐灌頂。“人言”為信,“自心”為息。對信息發(fā)布者來講,若想確保自己的信息算得上可信的“人言”,就要進(jìn)行一番“自心”的檢點。對信息的接受者來說,“人言”是否有詐,是否可信,尚需用“自心”做出冷靜的判斷。信息能讓你發(fā)達(dá),也能讓你敗家破產(chǎn)、身陷囹圄。人言固然不少,鬼言也很多,否則怎么會有“信息垃圾”和“信息戰(zhàn)”之說呢?
人言若非信,自心當(dāng)懺悔。如今懂得“信”的人太少了。許多人一方面在譴責(zé)社會種種惡劣行為的同時,自己卻偏偏忘了“信”的根本,心外求心,誤入歧途。
信,就是一面亮澄澄的鏡子,每個人對著照一照,其義早已說得清清楚楚,只是人們在一旁誰也不愿意去揭穿而已。
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蔽覀冊谡賳尽靶拧钡幕貧w時,切莫忘了自己。
(2016年金華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