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忠
當前,語文教學中重“意”輕“言”的現(xiàn)象仍然突出,課堂上,教師圍繞文本的內容喋喋不休,條分縷析,學生昏昏欲睡,索然無趣。以至于最后,學生語文素養(yǎng)不高,說起話來顛三倒四,寫起文章言不明句不順。造成這個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是教師對語文這一學科的性質特點不明確,對語文學科的根本教學任務不清楚。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學科,其根本任務必須定位在“語用”上,也就是要讓學生的言語能力得到提升。教師應該啟動“言語”這一承載思想的“船”,凸顯言語的教學,真正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一、涵泳體味,建構意義
呂叔湘先生說過:“語文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而不是傳授語文知識?!遍喿x教學過程,是學生對文本進行意義詮釋、語言重組、再造想象的過程,這個過程要解放學生,讓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在教學中,教師應努力激發(fā)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引導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實現(xiàn)和作品、作者、教科書編者之間靈魂的擁抱、心靈的對話,進而達成智慧的啟迪、知識的遷移、情感的陶冶以及能力的構建。這就需要教師有層次地引領學生深入文本,涵泳體驗。如教學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和時間賽跑》一課第四自然段時,筆者先讓學生反復朗讀,邊讀邊思考:爸爸說了幾句話?是圍繞第幾句來寫的?在了解了文本的內容之后,讓學生找出“昨天”“童年”“生命”等表示時間的詞,引導學生把這些詞與生活相聯(lián)系,回憶與親人在一起以及親人慢慢變老的畫面,最后再反復朗讀品味交流“所有時間里的事物,都永遠不會回來”這句話里的深刻含義。這樣,聯(lián)系生活實際場景對文本的關鍵詞語不斷涵泳體會,師生互動交流,思想不斷碰撞,學生就易于產(chǎn)生獨特的理解、體驗和感受。
二、創(chuàng)新解讀,觸發(fā)感悟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通過潛心的文本細讀,選擇、建構教學內容;還要匠心獨運地引導學生運用創(chuàng)造性的解讀方式,深入感悟文本。如,教學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金色的魚鉤》,在課即將結束時,筆者拋出一個問題:“老班長說,我沒有完成黨交給我的任務。到底老班長有沒有完成黨交給他的任務?”有學生提出:老班長沒有完成任務,因為他沒有照顧好我們,還沒走出草地就犧牲了。一石激起千層浪,馬上有同學提出不同意見:老班長已經(jīng)出色地完成了任務,理由是老班長為了照顧我們,什么苦都受,什么活都干,找野菜,挖草根,洗衣服,無微不至照顧三個傷病員;為了給病號加強營養(yǎng),他費盡了心思,盡找有水塘的地方宿營,釣魚做魚湯給病號吃;為了維持三個病號的生命,把他們帶出草地,老班長自己忍饑挨餓,還不讓別人知道。通過不同觀點的碰撞,反復的品讀感悟,學生最后終于明白:老班長忠誠于革命,為了三個傷病員最終倒下了,臨死前還記掛著三個傷病員,他已經(jīng)非常出色地完成了任務。這樣的教學過程,充分展示了思維與思維的碰撞,心靈與心靈的接納,情感與情感的交融。學生在深刻感悟文本內容的同時,既發(fā)展了思維能力,也提高了語言表達的水平。
三、朗讀體會,訓練語感
葉圣陶先生指出:“語言文字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也反復強調要“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一般說,語感強的人,不僅能準確靈敏地理解、感受語言的外在意義,還能準確地捕捉語言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而朗讀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語感的重要途徑。如,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我站在鐵索橋上》,全詩節(jié)奏鮮明,朗朗上口,充分體現(xiàn)了詩歌語言美、節(jié)奏美、韻律美的特點。在教學時,教師先是通過今昔對比使一幅靜止的畫面變成鮮活的場面,引領學生感悟英雄事跡,使學生的思想感情隨著文本的敘述受到感染。然后通過分角色朗讀、配樂讀、師生對讀等多形式的朗讀訓練,讓學生潛心品讀,讀出自己的感受和體悟。在熟讀的過程中,學生的語感得到培養(yǎng)。又比如教學北師六年級下冊《瑞雪圖》中“那些落光了葉子的樹木上,掛滿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樹和柏樹上,掛滿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边@段話時,筆者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反復品析疊音詞和“兒化音”的意義和韻味,體驗作者的喜悅之情,感受文本語言的優(yōu)美,與此同時培養(yǎng)了語感。
四、抓住“留白”,即席演講
教材常常給我們留下無限的想象與表達的空間,在教學時,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留白”,為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想象與表達提供更多的平臺與機會。我們可將“即席演講”引入課堂,抓住文本“留白”,引出話題,引導即時表述。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圓明園的毀滅》課文最后寫道:我國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就這樣化成了一片灰燼。課文雖已結束,但意猶未盡,讀者的情思未斷。圓明園燒掉的是什么?圓明園毀滅的究竟是什么?什么東西永遠也毀滅不了?這些都值得我們深思。筆者創(chuàng)設話題情境:圓明園的大火早已熄滅,可是中華兒女自強不息的腳步不能停止。我們時刻要反思,有著5千年文明的中國為什么會被幾千個強盜殺到京城?圓明園毀滅的究竟是什么?什么東西永遠也毀滅不了?作為一名小學生,我們要如何實現(xiàn)自強?通過言語的激發(fā),學生情緒高漲,個個躍躍欲試,勇于參與即時演講。學生對侵略者的仇恨,對祖國的熱愛之情也溢于言表。在即席演講中,學生不僅理解了文本,同時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
五、讀寫結合,學以致用
2011年版語文課標指出:“要重視寫作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之間的聯(lián)系,善于將讀與寫,說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加強讀寫結合訓練,引導學生將學過的字、詞、句加以重新組合,創(chuàng)新運用,既能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感悟,又可強化語言文字訓練,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如,在教學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修鞋姑娘》一課時,在引導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文本表達特點后,圍繞課文重點句“她那凍腫了的手背,記錄著她經(jīng)歷的風霜艱辛”,筆者安排了這樣的語言訓練:1. 給句子換一種表達方式:可以改變詞語的先后順序,也可以變換句式……2. 你還從文中哪些地方體會到“她”生活的艱辛。3. 體會反襯手法:說說生活的艱辛是怎樣反襯“她”品質的高尚。4. 作業(yè)“超市”,讀寫結合:生活中你遇到過這樣的人嗎?運用反襯手法寫一個小片段。這樣,緊扣文本的表達特點,讀寫有機結合,有效地實現(xiàn)了知識的遷移運用,促進了學生對文本的感悟,也提高了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