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金萍?オ?
[摘要]探討課堂有效生成的策略,成熟的教學理念,深厚的教學功底,豐富的知識儲備,對學生足夠的了解,能讓課堂在預設(shè)與生成的融合中變得精彩。
[關(guān)鍵詞]深研教材吃透學生注重積累預設(shè)動態(tài)生成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6)120002
“多向互動,動態(tài)生成”是新課堂教學的主要特色。然而,在動態(tài)生成的課堂上,有許多不可控的生成性因素,教師應扮演怎樣的角色,才能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生成呢?
一、深研教材,備課要“大體則有,具體則無”
課文字里行間蘊涵著的情、理、意、趣,是文章的生命力所在,是課文閱讀的制高點。教者只有駕馭這一制高點,才能通過預設(shè)引領(lǐng)學生登上這一制高點,以此為基礎(chǔ)的生成才是高質(zhì)量的。例如,筆者教學《我的叔叔于勒》這篇文章時,在分析本文的主人公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就主人公是誰有了分歧。對此,我不急于下結(jié)論,讓他們再讀一讀“小說”這一文體的概念,讓他們依據(jù)小說的要素再來解讀課文,同時我又對莫泊桑創(chuàng)作的其他諷刺和揭露資本主義罪惡的小說簡單作了介紹,學生終于明白小說主人公是受金錢腐蝕的菲利普夫婦,而非于勒。這樣,教者對教材理解居高臨下,教學設(shè)計才能有的放矢,課堂引導才能駕輕就熟,預設(shè)與生成才能有機結(jié)合。所以,教師在備課時,須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和導向,須有成竹在胸的思路和設(shè)計,即“大體則有”;當然,課堂上必有許多不可測的因素,預設(shè)在實施中總會遇到意外,這就要靠教者適時調(diào)整,即“具體則無”。
二、吃透學生,上課要捕捉點撥,機智催化
課堂上,教師要發(fā)揮“信息重組者”和“學習指導者”的作用,充當活動信息向教學資源轉(zhuǎn)化的“催化劑”。教者須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對學生閱讀中出現(xiàn)的疑難點、偏差點、淺近點整體權(quán)衡,精心選擇,合理運用,以促進預設(shè)目標的達成,促進新目標的生成。例如筆者在教學《楊修之死》一文中分析楊修死因時,有學生脫口而出“惑亂軍心”。因為我教育的對象是農(nóng)村學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還沒有深入研讀的習慣。此時,我便讓學生細讀課文,抓關(guān)鍵詞歸納楊修犯曹操之忌的事件以及對楊修的犯忌,曹操有什么心理反應。學生分析交流之后,我進一步點撥,關(guān)于楊修的死,《三國演義》中有這樣幾句詩 :“聰明楊德祖,世代繼簪纓。……非關(guān)欲退兵。” 我用課件出示,讓學生讀,并追問“你認為是誰殺死了楊修”,然后出示辨題:楊修之死誰之過。將學生分成甲、乙兩組進行辯論。甲方觀點:曹操之過;乙方觀點:楊修之過。讓他們先在小組內(nèi)交流自己的看法,然后再推選代表進行辯論。
最后,根據(jù)學生的觀點,教師歸納總結(jié)出造成楊修被殺的三個原因。 這樣,既體現(xiàn)了教學機智,又重視了教學引領(lǐng);既糾正了偏差,又深化了理解,從而達到預設(shè)與生成的融合。而且在課后布置的作業(yè)是進一步引導思考:假如楊修與曹丕交好,曹操還會殺死楊修嗎?
三、注重積累,“主持”要隨機應變,巧妙應對
有人說,語文教師應該是一個好的節(jié)目主持人。
課堂是學生生命成長的足跡,是學生思維成熟的過程,而學生的生命是個體的,思維是各異的,所以在課堂的進程中,一定會呈現(xiàn)出色彩紛呈的面孔,即使是同一內(nèi)容,不同學生、不同時間也會有不同的反響。例如筆者在教學小說中人物描寫的方法時說到間接描寫,有學生露出迷惘的神態(tài),我即興念了一段《陌上桑》中描寫羅敷的一段:“行者見羅敷……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蹦钔旰笪姨釂枺骸盀槭裁瓷倌暌埠?,老年人也罷,行者也好,耕者也罷,這么多人見到羅敷后,都不約而同地停下腳步去‘觀羅敷?這說明了什么呢?”一個學生洋洋自得地說:“好色!”一下子班級沸騰了,還有幾個“不懷好意”的學生跟著起哄。這時我做了短暫的停頓后,在黑板上寫下“好色”二字,并在“好”字下加上了著重號,然后分析“好”字的字音和字義。學生們不知道我葫蘆里賣的什么藥,開始跟著我的思路配合了。待他們轉(zhuǎn)移了注意力,課堂秩序穩(wěn)定了之后我說道:“很好!通過剛才那段文字,大家能否用一個詞概括羅敷的特點?”學生們爭先恐后地回答了好多詞。我連忙說:“常言道:‘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學生們異口同聲,且面帶微笑。我接著說:“如果一味地說美,只能給大家留下模糊的印象,如果通過路人的反應來寫羅敷的美,讀者就會感到具體、真切,而且能給大家以豐富的想象空間。這就是——”“間接描寫。”學生們齊聲回答。我看課堂教學秩序完全穩(wěn)定了,接著又說:“我們也常常聽說某某是好色之徒,這‘好色是指心懷邪念的男子沉溺于色情,貪戀女色;而‘愛美是對美好事物的欣賞、欽佩。兩個詞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如此說來,用好色一詞概括剛才那些人的表現(xiàn)公平嗎?”學生們眾口一詞:“不公平。”這時我有意識地看看剛才那個學生,只見他慚愧地低下了頭。這樣,我用自己的智慧因勢利導,巧妙點撥,既把被動的局面扭轉(zhuǎn)成了有利的氛圍,也在字詞分析中讓學生明白了人物的描寫方法;同時也讓學生明辨了是非,學會了分析問題的方法。
教師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具有成熟的教育理念,具有尊重學生、寬諒學生的胸懷;其次,教師要有深厚的功底,有豐厚的儲備,這樣才會以不變應萬變,做到自然、巧妙地“化險為夷”。
(責任編輯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