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慧娟 占秋菊
摘 要:想要腳板薯產量更高,應選擇肥沃的沙質土壤,采用起壟栽培方式,種薯薯塊質量在120g左右。
關鍵詞:腳板薯;起壟栽培;凹溝栽培
腳板薯(Dioscorea alata Lirm.sp)又名參薯,是一種一年生或多年生纏繞性藤本植物,屬薯蕷科,是薯蕷科中最大的一個屬。腳板薯根莖特別發(fā)達,其塊莖形如腳掌,顏色呈黃褐色或深褐色.塊莖肉質,長達60厘米,形狀和顏色多種。
腳板薯富含花青素類色素,對腳板薯色素而言,一方面它水溶性好、色澤鮮艷、穩(wěn)定性優(yōu)良,屬于純天然、安全無毒的紅色素,可廣泛用于食品、藥品和化妝品中,而且它還具有抗氧化、抗突變等多種生物活性,所以是一類很有發(fā)展前途的食品著色劑。另一方面腳板薯很適合我們大多數(shù)省區(qū)推廣種植,腳板薯色素來源豐富、價格低廉,工藝簡單,優(yōu)于其它天然植物色素,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經(jīng)濟效益。腳板薯以前大都是農戶零散種植,極少有大面積栽培,且很少精心管理,產量較低。為此,本文中通過栽培試驗提高其產量和品質,讓更多的生產者和消費者了解腳板薯。
一、品種選擇
本實驗選用瑞昌腳板薯作種薯,挑選肥碩、芽眼多的腳板薯。在種薯選擇上按薯塊前、中、后三部分區(qū)分,質量按150、120、80g分別切成小塊,注意確保每小塊塊莖都帶有芽眼。
二、栽培方法
1.育苗移栽
3月中下旬氣溫在10℃以上,最適宜腳板薯發(fā)芽,此時將切塊的種薯用草木灰拌種后攤開晾干,然后密播在保護地上,便于發(fā)芽和管理。待苗高3cm左右便可移栽。
2.地塊選擇
腳板薯喜陽怕澇,喜肥不耐瘠,適宜種植在土層深厚、有機質豐富、肥沃、向陽且排灌方便的粘壤土或沙質壤土。腳板薯不適宜連種或與高桿作物相鄰種植,一般間種時間為3~5年。播種前一周按每667㎡施入腐熟農家肥3000~4000kg,挖雙穴后施入適量火土灰,起到防蟲滅菌作用。
3.起壟栽培和凹溝栽培
在種植方式上采用起壟栽培和凹溝栽培兩種栽培方式,起壟栽培石在土地旋耕平整后起壟,壟高40cm、行距60cm、株距25~30cm左右進行種植;凹溝栽培是在平整的地面上開溝、溝深50cm、溝寬30cm,先翻土使土壤疏松,然后回填20cm左右,放入薯塊,再覆蓋5cm左右的土壤,每60株作為一個區(qū)域。
4.植株管理
腳板薯前期生長比較緩慢,前期主要是搭架、綁蔓,以防倒伏;中期要及時摘除側蔓,只留主蔓,主蔓長大后盡量攤開在架子上;后期要及時摘除病枝、弱枝,加強通風。另外,腳板薯在7~8月易發(fā)生褐斑病、炭疽病和枯萎病等,應及時防治。
三、栽培結果比較
1.栽培方式對產量的影響
從收獲結果看,起壟栽培所得腳板薯單薯質量高于凹溝栽培,以前部薯塊種薯為例,起壟栽培每667㎡產量為2430kg左右,而凹溝栽培產量為2000kg左右,因此起壟栽培產量比凹溝栽培產量高約20%。
2.不同種薯部位和質量對產量的影響
以起壟栽培為例, 不同種薯部位和質量對產量的影響如表1所示
從生長情況看,薯塊前部比中后段植株長勢好,且結薯塊多,從表1可以看出,前部種薯產量達2433kg/667㎡,比中后段高出14%以上,且從種薯大小來看,薯塊越大,腳板薯產量越高,但種植成本葉高,因此種薯薯塊應在120g左右為宜。
綜上所述,腳板薯栽培不僅與氣候、土壤有關,還與選種培育和栽培方式有關,因此,想要腳板薯產量更高,應選擇肥沃的沙質土壤,采用起壟栽培方式,種薯薯塊質量在120g左右。
參考文獻:
[1] 龔禮萍,劉宇等.腳板薯套種黃瓜高產栽培技術[J].中國園藝文摘,2015(9):165-166.
[2] 劉龐源,宋曙輝等.紫山藥的不同栽培方法比較[J].中國蔬菜,2012(19):47-48.
[3] 李四秀.腳板薯的無公害栽培技術[J].農村百事通,2009(6):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