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若
海德堡印刷設備(上海)有限公司(即青浦工廠)總裁麥先勇(Achim Mergenthaler)清晰地記得11年前自己初到上海時的感受,那也是他第一次來到中國?!疤鞖夂軣?,周圍到處都是人,走出機場,我已經是汗如雨下了。”
炎熱的天氣和熱情的人,似乎已經預示著麥先勇此行定然“紅紅火火”。不過,彼時的他可沒有心思多想,因為一個名為“MonkeyProject”的項目正縈繞于心頭。2004年,海德堡董事會決定在中國建立組裝廠,因為正值中國農歷猴年,所以該項目便以此命名,而麥先勇此行的目的就是廠址考察。最終,綜合考慮多方因素,海德堡將工廠建在了上海青浦。
2016年,農歷猴年再次來臨。一個生肖輪回,青浦工廠卻已成功地挑戰(zhàn)了許多個“不可能”。
德國品質,必須堅守!
說起來,麥先勇的“海德堡范兒”可謂是與生俱來。在德國海德堡市出生、成長的他,學業(yè)是在鄰近海德堡的曼海姆完成;大學一畢業(yè),他就進人海德堡印刷機械股份公司,至今已經是第27年。從最初在威斯洛赫負責GTO生產線,到基爾工廠負責CTP,再到布蘭登堡負責設備制造,麥先勇在海德堡的前17個年頭,先后在德國本土的多個生產基地任職,直到接到青浦工廠前任總經理何森哲(Stefan Hasenzahl)關于中國工廠的那通電話。
麥先勇說自己是毫不猶豫就答應參與這一項目的,雖然對他而言,“中國是一個未知的國家,工廠也根本不存在,一切都要從零開始”,但熱愛挑戰(zhàn)的他相信,“如果錯過了,這個機會就不一定再有了?!?/p>
選派帶有深深海德堡烙印的人來參與并負責這個項目,海德堡董事會無疑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爸袊臁迸c“德國造”是否無差別,是客戶們關注的焦點。而如何堅守德國品質,則是包括麥先勇在內的所有海德堡人努力的方向。是的,這樣一項浩大的工程,匯集了海德堡中德雙方許多人的心血和汗水。
如何堅守德國品質?要做的事很多。
比如,編制與德國一致的標準化手冊。為了確保產品不走樣且更精細,幫助中國員工更快上手,青浦工廠編制了一套工作手冊——每一道工序都配有詳細的圖文說明,不但如此,一旦威斯洛赫總裝廠對產品及技術有任何改進,青浦工廠也會在第一時間更新手冊內容。
又如,采用與德國完全一致的工裝設備。海德堡經歷了160余年的發(fā)展,積累了6000多種工裝設備。它們大多是員工們在日常工作中經常使用的。青浦工廠也引進了這些工裝設備,并且定時進行校驗。正是這些最根本、最細微之處的保障,使德國品質在青浦工廠得以繼承和發(fā)揚。
再如,這些年來,青浦工廠選派了一定數(shù)量的優(yōu)秀中國員工到威斯洛赫總裝廠接受為期半年的培訓。在威斯洛赫,每一名中國員工都有多位師傅,師傅會手把手地教授他們設備組裝要領。半年培訓結束后,師傅們還會陪同中國員工回到青浦工廠,對他們的實際工作進行指導。麥先勇已經記不清來來回回有多少員工曾經去往成斯洛赫、又有多少德國師傅來華工作,但他看到了越來越多的客戶對青浦產品的信賴與稱贊,看到了青浦工廠的壯大與成熟。
當然,還有廣為人知的“四眼方針”,SAP系統(tǒng)評估,以及嚴格依照“德國標準”進行的全套工作流程……烙著德國血統(tǒng)的嚴謹?shù)墓I(yè)精神,堅守品質、堅持原則的青浦工廠,讓德國科技在中國落地生根。
與麥先勇略有不同,他的好搭檔、海德堡印刷設備(上海)有限公司副總裁蘇慶生是在2009年加入青浦工廠的。7年的時間里,他深刻地感受到青浦工廠對品質的執(zhí)著追求,和許多青浦人一樣,他也為此持續(xù)努力著,并為此而自豪。
“為什么海德堡可以存在160多年?市場營銷行為的確能夠在短期內起作用;但真正支撐品牌的,一定是穩(wěn)定的質量”,蘇慶生如是說。在他看來,品質并不是什么玄妙的東西,關鍵就在于“堅守”。
因地制宜,大有作為!
有堅守,也有創(chuàng)新和變革。蘇慶生說,這正是令麥先勇備感自豪的地方。
中國市場發(fā)展迅速,這就對身處其中的海德堡青浦工廠提出了新要求。因此,與威斯洛赫總裝廠的“私人定制”模式不同,“標準化”“批量生產”成為青浦的標簽。一種獨特的“精益生產模式”應運而生。這種模式既可保證印刷企業(yè)第一時間獲得設備、快速投入生產、滿足其客戶需要,同時還能最大程度地降低青浦工廠庫存。值得一提的是,如今,這個首創(chuàng)于青浦工廠的生產模式已在海德堡德國的生產基地得到推廣應用。
2015年,海德堡進入變革之年。在當年的Print China展會上,海德堡公司董事、設備部總負責人彭帝峰(StephanPlenz)正式提出.“創(chuàng)新,要從市場和客戶的需求出發(fā)”。而談及快速響應市場需求,青浦工廠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速霸CS 92印刷機的“橫空出世”便是最佳例證。
2014年上半年,中國市場對92幅面膠印機的強烈需求讓海德堡公司高層看到了新的方向,他們希望92幅面膠印機既能為客戶節(jié)約成本、拓展盈利空間,也能填補海德堡既有產品線的空白,并大膽提出“該機在PrintChina上正式亮相”的計劃。推出新產品的方案順利獲得了董事會的支持,彼時,距離展會只剩下7個月的時間。
按照德國總部的傳統(tǒng),新產品的研發(fā)與推出理應慎之又慎。但現(xiàn)實是,時間緊、任務重,所以,人們接到指令時的第一反應是——不可能。麥先勇和蘇慶生隨即用西點軍校的一條校規(guī)來鼓勵整個團隊:想要征服世界,首先要戰(zhàn)勝自己。兩人親自牽頭推動項目進程,促進內部溝通,調動員工隊伍的積極性,嚴格要求各部門執(zhí)行到位。所有的力量凝聚在一起,短短7個月的時間,麥先勇和他的團隊最終攻破了“不可能”這道防線。
Print China上,速霸CS 92不但成為海德堡展區(qū)的一大亮點,更是在展會期間斬獲20余張訂單。不久前,速霸CS 92還出口至印度乃至德國本土?!皬臇|莞回來,我們的壓力還是很大。當務之急是抓緊時間實現(xiàn)CS 92量產,并確保運行穩(wěn)定。”蘇慶生說。所謂的“甜蜜的負擔”,說的就是他們這個狀態(tài)吧。
麥先勇仍會想起11年前自己初到上海的那個夏天、初次見到的青浦,以及親自招聘的第一批員工。2016年1月,他代表公司向工作了10年的員工頒發(fā)紀念牌,令他備感驕傲的是,當年由他親自招聘的12名員工,到今天依然在自己的崗位上拼搏如初。和麥先勇、蘇慶生一樣,他們視品質為生命,他們擁抱創(chuàng)新,樂于挑戰(zhàn)不可能。如今的他們,已是青浦工廠的中流砥柱。《印刷經理人》5月刊海德堡專欄,他們與青浦工廠的故事,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