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捷
從這一刻起,你忘了拒絕
相信你一定有這樣的經(jīng)歷:因為怕父母批評自己學習不專心,所以放棄了加入合唱團的機會;因為怕好朋友生氣,所以不敢拒絕周末的生日派對……這些小事就是忘記拒絕的最初原因——因為我們不愿意面對由于自己的拒絕而造成他人的失落感。
現(xiàn)在,低頭看看你的手機,為什么你在朋友圈發(fā)表的個人狀態(tài)下只有點贊而沒有點踩?為什么在購物網(wǎng)站對買到的貨物進行評價時,出現(xiàn)的第一欄永遠是“滿意”或“非常滿意”,而不是“不滿意”?這其實是因為作為處在社會關(guān)系中的個體,我們在朋友圈中瀏覽他人的狀態(tài)分享并不是為了在人際關(guān)系中尋找知識和真理,而是為了獲得基本的交流和情感需求;而我們在填寫貨物評價的時候也并不僅僅是為了對商品進行質(zhì)量監(jiān)測,而是同時參與了商家提供的人際互動。就這樣,這些電子平臺通過巧妙的設計給予人們良好的用戶體驗,讓你自覺或不自覺地忘記了說“不”。
好吧,現(xiàn)在你或許要說,這些都不是讓你妥協(xié)的原因,那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一些巧妙的溝通技巧也可能讓你無意間放棄了拒絕的機會。有一個著名的心理學效應叫做“留面子效應”或者“拆屋效應”,說的是如果先對他人提出一個比較大的要求,之后再提出比較小的要求,那么這個較小的要求就有更高幾率被滿足。魯迅先生曾寫過一段話形容它:“……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里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diào)和,愿意開天窗了”。同理,有朋友找你借500元錢,你可能不愿意,然而當他妥協(xié)說只借100元,你也許就不假思索地給了。與之相反的,有一個現(xiàn)象叫做“登門檻效應”,說的是如果事先提一個小的、容易完成的要求,接下來讓他人接受一個更大、更難完成的要求的幾率就會增加。好比登門檻需要一級一級向上走,于是你會看到許多推銷人員在讓客戶做出最后的購買行為之前,往往先提一些很小的要求,比如先回答幾個簡短的調(diào)查問題,再作產(chǎn)品介紹,進而一步一步引導人們接受該商品……
所以,就算你覺得是一個超有原則的人,也會在這些奇妙的技巧或手段下一步一步錯過拒絕的機會,放棄說No的能力。
妥協(xié)背后的大魔王——從眾心理
如果說一不留神忘了說“不”是可以理解的,那么為什么有時候我們明明意識到了自己的不情愿,但仍然沒有拒絕?其實心理學家很早就注意到了這種現(xiàn)象,特別是當人們處在群體中的時候,更是難以對不想做的事情說出拒絕——這就是傳說中的從眾心理了。
美國心理學家阿希就進行過一個著名的心理實驗。實驗中,他請自己的六名助手和一名不知情的參與者一起判斷圖片上直線的長度與參照圖片中的哪一根一樣長(見下圖)。由于不知情的參與者坐在第六個位置,因此當前五個人都按照阿希事先安排好的選擇了B號直線并且肯定地認為它才是相同長度那一根,不知情的參與者產(chǎn)生了或多或少的“隨大流”行為,他們當中有33%的人選擇了B號直線。事實上,這些不知情的參與者在單獨判斷時,他們幾乎全部都能一眼選出C號直線,可是當前面坐著五個口徑一致的誤導者時,他們就輕易地根據(jù)他人的行為和信念而改變了自己的判斷。就好像全校大會中,學生代表在講臺上發(fā)言后,如果前排同學都紛紛鼓掌,你也會情不自禁地拍起手來。這個經(jīng)典實驗證明了群體壓力下我們很可能產(chǎn)生從眾行為。
從眾有很多種形式,當我們只是為了滿足一種期待,但本身并不情愿的行為叫做順從,比如你只是因為全家人對自己的期待,而填報了離家近的大學,或者由于社會的期望而選擇了“女孩子更適合”的專業(yè)。有時候,當從眾帶有明確的指令,就被稱為服從。心理學家們通過一系列實驗發(fā)現(xiàn),服從帶來的難以抗拒的力量比想象中還要大。最為經(jīng)典的要數(shù)美國心理學家米爾格萊姆所做的服從實驗。
經(jīng)典的服從實驗
米爾格萊姆讓實驗參與者兩兩一組扮演“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其中,扮演教師的一方要教給扮演學生的一方一些成對單詞,并進行問答考察。如果學生出錯,老師則要在另外一個房間操控機器對他實施電擊懲罰,每錯一次就向上加一個電擊等級。為了讓電擊程度更直觀,這些電擊按鍵標有“輕微”“強”“危險:高強”等標識,最強的450伏電擊按鍵標著“XXX”。米爾格萊姆在實驗之前先做了一個小調(diào)查,他向人們描述了這個實驗并問他們:“如果你扮演的是老師的角色,你會一直往上加電擊等級嗎?”沒有任何一個人表示自己會把電擊強度加到300伏以上,也沒人愿意使用“XXX”這個按鍵。隨后他招募了40個不同職業(yè)、不同年齡的參與者來參加實驗。實驗中,研究者在電擊操作房間提醒扮演“老師”的參與者不斷往上加電擊,而研究者助手假扮的“學生”則在另一個房間播放痛苦喊叫的錄音。結(jié)果令人吃驚,無論對面的“學生”如何喊叫抗議,實施電擊的40名“教師”里有26名(65%)用到了最高的450伏。這個實驗結(jié)果讓心理學家們捏了一把冷汗,并且引發(fā)了關(guān)于心理學實驗中倫理問題的討論,因為即使在強大的道德壓力下,這些“教師”們也并沒有拒絕懲罰他人。
與這個實驗類似的還有美國心理學家津巴多所進行的“斯坦福監(jiān)獄實驗”,他讓大學生參與者們一部分扮演獄囚,一部分扮演獄警,進行“監(jiān)獄體驗”。沒想到僅一周后實驗就開始失控,這群“獄警”因為太過認真地去扮演自己的角色而出現(xiàn)了程度不等的施暴行為,而“獄囚”們也陸續(xù)無法忍受實驗的殘酷,導致實驗不得不就此終止。
你看,不會拒絕不僅不會讓你變成一個老好人,有時候甚至會造成難以想象的災難,例如從眾帶來的網(wǎng)絡暴力,角色服從和群體極化帶來的恐怖主義,還有善于利用“登門檻效應”的邪教組織和傳銷組織帶來的違法犯罪等社會問題。所以說,雖然拒絕比想象中更加不容易,但你也必須認識到,學會拒絕,是生活中必須學會的一門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