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彤彤
一談及魯迅,腦袋里“嘩”地蹦出個活生生的人物來。八字胡,板刷頭,眼睛瞪向窗外,手里仍不愿放下那斗爭的“武器”……
你若問我魯迅長得最像誰,我思量一番后只能回答:“最像他自己?!卑〉纳戆?,瘦削不堪的臉卻不失活力。這樣一張精神的臉,閃爍著人性的光芒,堅毅鎮(zhèn)定。但假若不問外貌,想讓我談談魯迅,談談他的作品,那這可不是思量一會兒就能做到的。
給魯迅寫傳記的人滿大街都是,但我的感覺和陳丹青先生一樣,沒有魯迅寫別人那般有趣?!绊棊сy圈,手捏一柄鋼叉”的閏土與猹追逐的畫面,我熟悉得幾乎能背下來。但我這般說別人,倘若自己沒有一點對魯迅的看法,也得被人笑話。如果有人愿意聽聽我心目中的魯迅,感激不盡。這得從一個故事說起。
在隱蔽的小巷子中,藍色廣告牌上寫著幾個大字“行知書店”。那是個狹小擁擠的地方。我急切地鉆進去,迎面撲來一股舊時革命書店的氣息。這很可能是我幻想出來的,但我仍順著它去找尋關于魯迅的蛛絲馬跡。在小山似的書堆里,我卻連根魯迅的頭發(fā)都沒瞧見。這時一位穿著襯衫的“小老人”走來,看起來40歲上下,扁圓的鼻子,深陷卻明亮的眼,眼皮眨動時皺紋在跳躍。他詢問我在找什么,當魯迅這個名字沖擊耳朵時,他深深地嘆了口氣,目光在雜亂的書堆間打轉。
“魯迅,魯迅。嗯……怎么沒有魯迅?”
“《朝花夕拾》《吶喊》是魯迅寫的吧,現在人們不喜歡讀魯迅?!?/p>
“可我喜歡讀?!?/p>
“魯迅的書沒人看,他以前很受崇拜?!闭f著他便從一摞書的最底下抽出一本。
“教科書上處處是魯迅啊?!?/p>
“書都放了好幾年了,你想要的話10塊錢賣給你算了?!?/p>
我捧著這本《魯迅雜文精選》,紙張已泛黃。我卻還在為賤買魯迅的書一事而不安,好像魯迅正在某個地方瞪著我似的。
魯迅的時代真的過去了嗎?
小學四五年級,我是不讀魯迅的,讀了也不大明白。上課只聽老師說魯迅這好啊、那好啊,還說他的文字簡直是把利劍,向黑暗忽地刺過去??稍谖已劾锬遣贿^是亂揮刀罷了,特別是他對自己的侄女不認真讀書的諷刺,尖酸刻薄。在當時的我看來,兒童是需要耐心教導的,不顧一切去諷刺是不負責任的大人才有的行為,我的親戚也絕不會是魯迅那樣的。他的名字透露出一種把粗濃的一字眉擰成團的恐怖。這種恐怖帶給我的感覺不亞于我看《簡·愛》中“紅房子事件”時的心慌,好像心被一只巨大的無形的手掐著,上不來氣。
后來我照著語文書中寫的,畫過魯迅先生救人的樣子,原先對他的壞印象也算挽回了一點。他臉上有蚯蚓似的皺紋,嘴里的一番話不光是他的侄女不懂,我也是不懂的,但由衷感到絲絲寒意。對于救人的細節(jié)我記得不大清,但總是記得“深藍的天空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
魯迅曾引用叔本華的話:要估定人的偉大,則精神上的大和體格上的大,那法則完全相反。后者距離愈遠即越小,前者卻見得愈大。
不知他在引用這話的同時,有沒有聯想到自己呢?在民國建立后,多數人的精神面貌仍沒有改變。魯迅認為許多國民是“中華民國”的敵人,他便一心想創(chuàng)作小說來警示人們,來喚醒他們麻木的內心?!栋正傳》也許是這樣誕生的,它是一本有趣的書,魯迅也是個有趣的人,他的思想在當時是人們從未接觸過的“新鮮物”。他拋棄了惹人生厭的說教,改用生動的故事來喚醒人們。這本小說大概也抵得上十幾篇諷刺文吧。
《魯迅雜文精選》導讀的最后一段:魯迅的偉大不是靠人為的吹捧,而是以自己的作品顯示自己的不朽。我們應該學會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去體會,讀出自己心中的魯迅。
紹興是個好地方,百草園是個好去處?!氨叹G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在百草園中,捧著本《朝花夕拾》對著景物誦讀文字,似乎別有一番韻味。人們的思緒在這一片土地上回蕩,那些千奇百怪的故事也一股腦涌進人們心中,把一切煩惱拋往九霄云外。那些低矮的土墻,不過是幾堆土塊罷了,都談不上是什么“墻”,碧綠的菜畦在農田里也隨處可見。百草園的植物都很普通,可是被魯迅的筆一點撥,都像被賦予了靈魂一樣,在角落里探著腦袋打量前來圍觀的人們。這些活力四射的小家伙們不同于城市的樹木,是真正具有野性的植物,大膽而熱情,毫不害羞地供人拍照。盡管我從未去過紹興,但也能想象到百草園的美好,相信去紹興這個愿望今后一定能實現。
魯迅在許多廣為流傳的作品中追求有趣,但他更注重刻畫小人物的形象,把他們的悲劇展示給眾人,阿Q式的人物充斥著其所有創(chuàng)作。他們看起來惹人厭惡,實則是最需要人們同情和關注的。
魯迅的時代并沒有結束,我想起語文老師說過的一句話:“中國會有下一個周恩來,但可能沒有下一個魯迅,他是‘民族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