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杭州的彩帛鋪
宋代紡織,主要有絲、麻、毛、棉四類,以絲、麻為主。兩宋都城又是全國最大的紡織中心,除了朝廷官辦的紡織業(yè)具有規(guī)模大、制作精、分工細的特點外,民營的紡織也十分繁榮,尤其是西蜀、江西、兩浙等地較為發(fā)達。
宋代的布帛,從經營方式分,大致分兩類,一類是前店后坊,銷售兼紡織,即前面出售,后面為生產織物的私營作坊;另一類是以銷售為主,貨源主要來自農村家庭婦女的副業(yè)所織的物品。宋代的私營作坊有了較大發(fā)展,歐陽修《送祝熙載之東陽主簿》詩有“孤城秋枕水,千室夜鳴機”之句,可見東陽城郭機織之盛。又如揚州城西郊農戶之中,“茅舍機杼之聲”,有幾張機,皆以素絲為主,有四五婦女在織。
南宋都城的布帛鋪,以經營產品的不同,可細分為彩帛鋪、絨線鋪、頭巾鋪、腰帶鋪、幞頭鋪、絲鞋鋪、抹領銷金鋪、生帛鋪等十余類。據南宋耐得翁《都城紀勝·鋪席》記載,大型彩帛鋪,“堆上細匹段,而錦綺縑素,皆諸處所無者”。
據《夢粱錄》卷l3《鋪席》所列御街兩旁的布帛類名鋪有:
杭州的紡織品,除本地出產外,還有來自全國的名品,外地商人也到杭州來采購各種紡織品,然后販賣至
市西坊:劉家彩帛鋪、呂家彩帛鋪、陳家彩帛鋪等。
保佑坊:孔家頭巾鋪。 ‘
市南坊:沈家白衣鋪、徐官人幞頭鋪、鈕家腰帶鋪。
市西坊北:鈕家彩帛鋪。
水巷口:徐家絨線鋪、俞家冠子鋪。
清河坊:顧家彩帛鋪。
升碭宮:季家云梯絲鞋鋪。
沿橋下:生帛鋪。
三橋街:柴家絨線鋪。
官巷:宋家領抹銷金鋪。
以上有布帛絨絲、服飾頭巾店鋪計17家,約占南宋杭州名店總數17%左右,其數量僅次飲食的店鋪,名列第二。
杭州的紡織品,除本地出產外,還有來自全國的名品,外地商人也到杭州來采購各種紡織品,然后販賣至各地。如婺州(今浙江金華市)地方官唐仲友,在婺州城內開設一家大彩帛鋪,從杭州進貨暗花羅、瓜子春等彩帛,一次就能賣出三四百匹之多。
明人《古今小說》中描寫一家南宋杭州由吳防御開設的彩帛鋪。吳防御是個富商,在湖墅(今杭州拱墅各地。如婺州(今浙江金華市)地方官唐仲友,在婺州城內開設一家大彩帛鋪,從杭州進貨暗花羅、瓜子春等彩帛,一次就能賣出三四百匹之多。
明人《古今小說》中描寫一家南宋杭州由吳防御開設的彩帛鋪。吳防御是個富商,在湖墅(今杭州拱墅區(qū))新橋、石灰橋分別開了兩家彩帛鋪,其中彩新橋帛鋪,前為商店,后為作場,一邊生產,一邊銷售。與此同時,也收購農村家庭副業(yè)中生產的紡織品,再由店鋪貨售,因此生意興旺而成富家。
杭州彩帛鋪出售的以全國各地名品與杭州土特珍品為多。據南宋地方志《咸淳臨安志》載,本地絲綢布帛類土特產名品也有數十種之多。杭州彩帛鋪所售的各地珍品,主要有蘇州的織錦(稱為宋錦)、建康(今江蘇南京)的云錦、四川之蜀錦、婺州之精羅、越州(今浙江紹興市)的越羅、亳州(今屬安徽)的輕紗,此外還有廣西的柳布(苧麻布)、海南青花布以及甘肅蘭州一帶羊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