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彩虹
我們小時候,經(jīng)常會聽到一個詞叫“坐席”,就是赴宴的意思。孩子平時一般都穿得破衣爛衫,如果哪天父母突然給你打扮整齊了,可能就是要領著你坐席去;而我們一旦聽說誰去坐席了,大家就都饞得流口水,回來后就會追問他有沒有吃到琉璃丸子,吃了幾個,如果說沒吃到,就會被我們嗤之以鼻,認為他坐席坐得不值。
琉璃丸子是我們陽谷鄉(xiāng)村宴席上的特色食品,尤其適合在娶媳婦的喜宴上出現(xiàn)。喜宴開頭會上十道家常菜,接著是整雞整魚之類的“大件”。一般要上四個“大件”,而每個“大件”還要配四個“小鈴鐺”,琉璃丸子就是跟著“大件”上桌的“小鈴鐺”,但卻是跟著大人去坐席的孩子們最盼望的一道菜。琉璃丸子一上桌,就是考驗孩子的時刻到了。因為琉璃丸子圓圓滾滾,晶瑩剔透,小小的,滑滑的,對大人來說拿筷子夾起來也是比較困難的,何況是對于孩子。所以說,琉璃丸子一上桌,馬上就會引起一陣騷動,有抓的,有搶的,更有甚者把盤子端走的,就為了多吃幾個。
我人生中曾經(jīng)有一次痛痛快快吃到琉璃丸子的機會,但我沒有抓住。1987年大哥結婚的時候,我們家請了一個本家大爺、我們村著名的鄉(xiāng)村大廚,做了他能做出的最為豪華豐盛的宴席。那時我上五年級,坐席的時候還沒等到大件上桌,就有幾個同學跑來找我,現(xiàn)在想想,可能她們是想看看新娘子,同時也許想著吃上幾個琉璃丸子也未可知。無奈我那時太小,也不懂得這些道理,大人忙得兩腳不沾地,也沒空管我們這些小孩的事,所以她們一去我就跟她們一起上學走了。哇哇,直到現(xiàn)在我仍然念念不忘我那唯一的一次坐席機會,竟然沒吃到琉璃丸子和后面上的蒸碗,每當娘提起那次哥哥婚宴的盛況,我都要眼巴巴地咽下涌到嘴邊的口水。當時是誰到我家找我的,快賠我琉璃丸子,賠我蒸碗啊。
因為琉璃丸子并不是家常菜,所以一般家庭都不會做,關于它的做法,我搜尋了好長時間。先是從網(wǎng)上查,要用開水燙面,先輕炸成小丸子,不要炸透,第二次炸,讓它吐出里面的面,變成空心的,第三次是用油加糖熬成糖漿后再把空心丸子放進去,包上糖漿,撒上芝麻,就成了。而我記憶中的琉璃丸子并不是空心的。于是打電話給我娘——我的私人民俗顧問。我娘說她曾經(jīng)看到我們本家的大廚哥哥現(xiàn)場制作過程,是用蘋果或者荸薺切成手指肚大小的小塊,放到白面上滾成圓球,再在鍋里輕輕炸,同樣是不要炸得太過,最后一步也是糖漿裹勻,娘說了另外關鍵的一步:炸好了,要把丸子從鍋里倒出來用電扇或者蒲扇趕緊扇,目的是讓外部迅速冷卻,不會像拔絲水果那樣粘粘連連。當然,這些只是我問回來的知識,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嘗試,但做不好不要怪我,因為其中肯定還有些小機密是我所不知道的,太簡單的話肯定就不能作為我們陽谷的特色小吃了。
在故鄉(xiāng)的宴席上,蒸碗是最后壓軸出場的下飯菜,一般也是10碗。是把豬肉、雞肉、魚肉等切塊,掛面糊后油炸,再盛入碗里放蒸籠里蒸,出鍋時放蔥末、香菜等調(diào)味料,再澆上特制的高湯,加上幾滴香油,看起來燦燦誘人,吃起來酥爛可口,味入肌理,咸酸適中。濟南有種名吃叫酥鍋,是把五花肉和白菜、藕、海帶、排骨、凍豆腐、豬蹄、雞、魚等放到一個鍋里長時間地燉,吃起來也是綿軟入味,但是有一個問題就是顏色不好看,黑乎乎的,味道也有點怪怪的,所以我不太喜歡吃。也許應了那句話,月是故鄉(xiāng)明,飯菜肯定也是家鄉(xiāng)的更好吃。
那年大哥結婚的時候,頭一兩天家里就開始忙活起來,在院子里支起鍋灶,拉來蒸籠,借來桌子板凳,盤子碗筷。而我本家大爺是遠近聞名的“焗長”(我們那里對大廚的稱呼),他背著手、腰里掖著把菜刀急急地趕來,指揮若定,統(tǒng)籌大局。因為是自家人,所以有些關鍵菜他更是親力親為。蒸碗頭一天就要把該炸的東西全部炸出來,當天晚上炸的滿盆滿缸的肉菜就放到哥哥的新房里,哥哥嫂子去泰安旅行還沒趕回來,所以我就和一些親戚一起睡在那個房間里。哇,那豬肉等美食油炸后的滋味,是一種濃得化不開的香味,我就睡在那香味里,感覺美得要飛起來了。
最近這幾年,外甥和侄子相繼訂婚結婚,我每次都趕回家去“坐席”,雖然宴席都在酒店里,不像在鄉(xiāng)村里那樣露天圍坐,但我們陽谷特色的琉璃丸子和蒸碗也都是必不可少的。不過,吃是吃到了,味道也很好,但是卻還是若有所失,總覺得還少了點什么似的。歸根結底,沒吃到的才是最好的,我念念不忘的是那次沒吃著的琉璃丸子和蒸碗,念念不忘的是兒時那種熱熱鬧鬧的味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