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2015年5月13日,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教授喬木微博舉報何炅“吃空餉”,稱何炅編制在北京外國語大學,但已經“好多年沒來上過班”,依然領工資。四天后,該事件以何炅辭職,并聲明在北外設立“何炅獎學金”收場。原以為朝著良性方向發(fā)展的整個事件就此結束。有輿論稱,何炅應該感謝母校同事的“較真”,讓潛藏多年的“不清不白”走到陽光下??墒?,為何炅打抱不平的粉絲,似乎并不想善罷甘休。
中國的粉絲,很多不是以是非觀、法制觀來決定自己的立場的,尤其當有損榮譽的事情出現(xiàn)在自己的偶像身上時,偶像有多受傷,他們就有多心傷,他們要讓給自己偶像帶來傷害的一方付出更大的代價。5月25日上午,喬木稱,“十來天收到辱罵信息5000多條,手機號、郵箱,甚
至女兒的照片等個人隱私被曝光在網上,郵箱里也塞滿了‘死全家等的咒罵郵件”,讓他為家人感到憂心不已。
此事并非孤例??抡饢|吸毒被抓,粉絲卻冠以“顏值正義”;吳京因為一句“不認識”,被韓國明星組合EXO的粉絲在“貼吧”刷版…這些事顯示出粉絲的“群毆”力量和以偶像之名發(fā)言的“群體極化”的泛濫。在虛擬網絡空間,在社交媒體時代,技術的發(fā)達讓這樣的群體性活動更為便捷。放狠話,下“狠手”,也因為其虛擬性、匿名性而變得更為輕易。當虛擬和現(xiàn)實的界限被打破,給當事人帶來的可能就是實實在在的傷害。
很多人有自己的偶像,這是正常的情感寄托,并不為過。但是,熱愛不能變成狂熱,崇拜也不能變成膜拜。做粉絲也要遵守法律和道德,不能隨意踐踏、超越法律和道德底線。假若缺乏理智地追星,不僅會有損偶像的聲譽,而且會傷害自己。所以,請做一個理性的粉絲,靜靜守候偶像,為其正確的言行點贊,對其錯誤舉止提出批評,事實上后者更能體現(xiàn)對偶像的擁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