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元豐三年(1080年),蘇軾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市)為團練副使,他在黃州城東的一塊坡地上建了一個小屋,取名“雪堂”,自號“東坡居士”,開始用讀書驅(qū)散人生的陰霾。
司農(nóng)朱載是蘇軾來黃州后結(jié)識的一個文友。有一天,朱載拜訪蘇軾,通報進去之后,很長時間也不見蘇軾出來。朱載走也不是,留也不是,很是尷尬。
過了足足一個時辰,蘇軾才走了出來,他向朱載道歉,說自己正在做功課,所以不能馬上出來,非常失禮。
朱載便問他做什么功課,蘇軾回答:“抄《漢書》?!?/p>
朱載大為奇怪,說:“以先生的才華,開卷一覽,就能終身難忘,怎么還得抄書呢?”
蘇軾說:“不是這樣的。我抄《漢書》已有三遍了,邊抄邊背。開始抄第一遍時,每段專抄三個字做題目,第二遍每段專抄兩個字做題目,現(xiàn)在只抄一個字做題目,只要提起這個字,我就能接著往下背誦。”
朱載非常驚奇,施禮說:“您能將所抄的東西給我看看嗎?”
蘇軾拿出一冊抄寫的《漢書》,朱載隨口念了一個字,蘇軾應(yīng)聲背誦題下文字,沒有一字差錯。
回到家后,朱載感慨地對他的兒子們說:“像蘇軾這樣天分很高的人,讀書還這樣勤奮,天資一般的人應(yīng)更加努力才對?。 ?/p>
《漢書》有80余萬字,若要倒背如流,要花費多少苦功?蘇軾找到了科學(xué)的背誦方法——抄關(guān)鍵字,用關(guān)鍵字聯(lián)想記憶,并逐漸減少關(guān)鍵字字數(shù),三遍下來便背下了《漢書》。由此可見方法和苦工之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