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饒市廣豐區(qū)橫山鎮(zhèn)中心小學 吳貞火
讓學具操作更有效
江西省上饒市廣豐區(qū)橫山鎮(zhèn)中心小學 吳貞火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痹谛W低段數學教學中適當讓學生進行學具操作,不僅能有效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學生思維形象性的矛盾,而且對激發(fā)學生內在學習動機,提高動手操作能力,進而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意識和數學思維的發(fā)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讓學生動手操作是提高數學學習的有效策略之一,因為這樣做既符合兒童的生理、心理特征,可以吸引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識的教學活動中來;又能使他們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上,對材料進行整理,找出有規(guī)律的現象,逐步抽象、概括,獲得數學概念和知識,使抽象問題具體化。但學具操作往往需要消耗比較多的教學時間,需要較大工作量的課前準備,因此學具使用的選擇必須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為什么要用學具操作?學具操作的目的是什么?通過學具操作解決什么問題?不使用學具與使用學具又有什么不同?這些問題在教學設計時就應該明確。在教學中,要有明確的操作目的,切忌為了操作而操作,使活動本身流于形式,教師要根據教材編排特點和兒童的年齡特征及認知規(guī)律,合理設計學生的操作,這樣不僅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而且能提升對知識的理解力。如教授“分數的初步認識”時,為了透徹地理解分數的基本特征,即把單位“1”平均分,要求學生用折紙法,把一張正方形的紙平均分成四份,用分數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學生通過認真操作,得出下列折法:
通過上面的操作活動,學生進一步弄清了“分數”的本質特征,理解了分數的概念,為后續(xù)學習奠定了基礎。
選擇操作材料的標準是看操作活動是否有利于促進認識活動。如果這兩方面活動之間沒有聯系,那么操作材料就是無益的,甚至可能起到分散注意力和妨礙學生思維的作用。由此可見,操作材料的選擇要根據學生及學科的特點,并非越直觀越好,也并非多多益善。例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我先用視頻資料展現新中國開國大典、神舟六號發(fā)射成功、2008.8.8北京成功舉辦奧運會等激動人心的情景,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及愛祖國之情,引出要記住這些特殊意義的日子要用到什么知識?學生很自然地想到年月日。接著出示年歷,分小組觀察,找出有關年月日的知識,學生很自然地融入到學習中來。
好動是兒童的天性,對低年級的學生學習數學來說,確實是這樣的:“聽過了就忘了,看過了就記住了,做過了就理解了?!弊鳛榻處?,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盡可能給他們提供操作的機會,但數學課的操作畢竟是學習意義上的操作,是一種特殊的動手活動,在組織操作活動時如果老師沒交代清楚活動要求、探究的目的,不要讓著急的學生沒有目的地動手,等學生動手玩夠了,再補充要求,這樣的操作效率是很低的。畢竟,學具不是玩具,它們本質上的區(qū)別是玩具操作可以沒有目的要求,而學具則是帶著一定的目的去操作。
另外低年級的學生學習數學,樂以直觀,停以表面,弱以深入思考探究。要使學生在操作中充分發(fā)揮主動性、積極性和獨立性,教師的繼續(xù)指導和啟發(fā)是至關重要的。在操作活動中,教師除了面向全體認真組織,如注意操作的秩序、紀律,控制操作的時間等以外,還要來回巡視指導,具體了解哪些學生還不會按規(guī)則操作,是否有有代表性的問題要提出來引起大家的注意,特別要及時掌握操作過程的反饋信息,以便為后面的總結積累材料。在操作結束時,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根據操作中獲得的具體形象和動態(tài)表象展開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等邏輯思維活動,形成概念、規(guī)律和方法。
我們知道,操作是學生手與眼的協同活動。動手操作的信息,即對數學材料的動態(tài)感知過程,必須通過仔細地觀察活動才能準確地輸入大腦,促進抽象思維,形成數學概念、規(guī)律和方法。而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是思維的物質形式。知識的內化與相應的智力活動都必須伴隨語言的內化過程而內化。因此,在指導學生操作時,必須把動手操作同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敘述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才能促進感知有效地轉化為內部的智力活動,從而深刻理解知識的本質意義。
總之,學生在課堂上的有效操作,是促進學生思維的形成和發(fā)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不僅能使抽象概念具體化,而且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他們強烈的表現欲望,既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又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和創(chuàng)造能力,對課堂教學起著積極作用。此時,課堂上,教師在操作之時與之前,都要發(fā)揮自己的能動作用,讓各種有礙動手操作的因素思考、引導到位,這樣我們的課堂會更靈動,操作會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