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兆復
巖畫,一部簡樸而深邃的無聲史詩
文/陳兆復
廣西花山巖畫
“圖像學”現(xiàn)在已衍生為一種全新的文化史研究方法。由于當代數(shù)碼圖像技術高速發(fā)展,傳媒系統(tǒng)正在發(fā)生一場巨大而廣泛的變革。圖像反映現(xiàn)實與迅速傳播的能力,令圖像藝術與現(xiàn)代圖像學在當代異常勃興,傳統(tǒng)傳媒方式已無法與之比擬了。
根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統(tǒng)計,全世界現(xiàn)存原始藝術品中巖畫占99%。巖畫是我們今天見到的、人類數(shù)萬年前遺留下來時間最早、數(shù)量最多的圖像。人們在研究圖像學時往往拿巖壁上的巖畫作為研究對象。巖畫極大地發(fā)展了人類利用圖形來把握和表達世界的能力,也以一系列圖形建立了人類對這個世界進行表述的一個又一個文化系統(tǒng)。
關于巖畫,人們首先關心的是它的圖像意識,這些圖像是人類對世界的表達,是物質(zhì)世界在人類頭腦中的自然反映,其所反映的事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巖畫圖像在人類文化發(fā)展史中具有特定意義,它是表述人類意識性和精神性存在的最早文明。有人認為,據(jù)人類考古發(fā)現(xiàn),最早反映人類物質(zhì)性意識的主要是工具,而最早反映人類精神性意識的主要是巖畫。其實,巖畫既反映物質(zhì)性意識也反映精神性意識。
野牛巖畫 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穴
人類自古以來的衣食住行在巖畫中都有著明顯反映。歷代正史往往只記載各朝代帝王將相的活動或各種戰(zhàn)爭細節(jié),卻很少反映當時人民的日常生活;至于遠古時代的人類生活就更不用說了。
“逝去的人們已經(jīng)沉默,而巖石還會說話”,所以,巖畫中描寫日常生活的作品就具有特別的重要意義。
內(nèi)蒙古巴彥淖爾烏拉特中旗境內(nèi)的騎馬狩獵巖畫,烏拉特中旗是陰山巖畫分布密集區(qū)之一。圖中可以觀察到:5-6個小人騎著馬正在狩獵兩只疑似羚羊的生物。
我國北方巖畫描繪了眾多狩獵、放牧場景,并記錄了當時的帳蓬、車輛、車輪的具體樣式。
廣西花山巖畫點是世界單幅最大巖畫,在8000多平方米的絕壁上涂繪了1951個圖像。巖畫上的人像都雙手上舉,兩腳下蹲,與眾不同的姿態(tài),讓人印象深刻。你覺得他們在干什么呢?
我國南方巖畫敘述了南方民族的生活習俗、居住的特殊樣式及敬神娛神的舞蹈等。這些都與當時人們的衣食往行有關。
南非 科伊巖畫
從巖畫圖像看,原始人類大約是沒有衣著的。服飾開始是為了御寒,后來由于狩獵需要,不得不去模仿動物形象,如臀下系尾、頭上裝角、身披獸皮,以求盡可能地接近捕獵對象。
你能從圖中找出多少不同的頭飾?
人類最初用動物形象來裝飾自己,完全是從功利目的出發(fā),那時人們的行動一切服從生存需要。與此同時,人們的趣味也逐漸形成,偽裝被賦予了美學上的意義。
廣西左江崖壁畫中人物插羽毛、飾獸角,其頭飾樣式細分起來有數(shù)十種,如椎髻形、獨角形、雙角形、倒八字形、面具形等。其正面人物頭飾比側(cè)身人物更豐富,可見當時上層人物對頭飾更加重視。左江崖壁畫中人物大都是裸體的,姿勢也千篇一律,但頭飾卻是豐富多彩,令人嘆為觀止。
寧夏賀蘭山巖畫
在早期社會,動物是人們的主要食物,也是史前藝術家的基本題材。在內(nèi)蒙古和新疆的巖刻中,許多鹿和山羊都描繪得很真實。
拉斯科巖畫
在南方巖畫中,不少猴和水牛也是如此。作為原始人崇拜對象的動物巖畫,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都被賦予宗教意義。無數(shù)個世紀以來,對動物的崇拜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
云南滄源巖畫中的人物圖像,身體部分多畫成較為單一的三角形,面部不繪五官,四肢部分變化較多,通過雙臂、雙足的多種動態(tài),表示人在做何種事情。身上也未繪衣、褲之類,唯頭上有一些裝飾,有的頭部扮成鳥形,有的成羽狀,有的飾以枝條、穗狀物;有的翎狀頭飾,長幾乎與人身相當;少數(shù)腰部有裙狀物??磥?,穿衣問題,尚未解決。
人類祖先開始是“構木為巢”,或利用天然洞穴作為居住的地方。目前在我國邊疆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少數(shù)民族巖畫中,有許多早期建筑圖像,如云南滄源巖畫中就有對穴居和巢居的描寫。在各地巖畫中,有許多車輪、車輛和船只的圖形,它們反映了遠古時代先民的出行交通情況。
新疆 哈密巖畫
新疆北部阿勒泰山脈是巖畫集中地區(qū),在那里的烏吐不拉克和巴爾達湖兩處發(fā)現(xiàn)有早期的車輛巖畫。畫面中的車輪只有簡單的圓木,并刻有表示車軸的印痕,無車軸、無車轅,僅有軛,在軛的兩旁各系一繩,用牛拖拉。
這是比較簡陋原始的,與公元前一兩千年游牧于阿爾泰的丁零部落有關。而我國北方草原上的車輛巖畫更多與匈奴族的活動聯(lián)系在一起。
古代舞蹈多與祭祀活動有關,廣西左江流域崖壁畫記錄的就是最大型的祭祀活動。舞蹈亦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巖畫中的內(nèi)容。一個精干而勇健的舞蹈者也必然是精干和勇猛的獵手和戰(zhàn)士,在這個意義上,舞蹈有助于性的選擇和人種的改良。
他們在藝術陶醉中,追尋著最強烈的美感享樂,同時也祈求著人口和生產(chǎn)的興旺發(fā)達。
賀蘭山巖畫中的人面像
人面像巖畫,有人認為是一種古代靈魂圖像的表述,具體說,是人類在“潛意識”和“下意識”情況下對所“看”到圖像的表達。在古代人類意識中,認為這是一種重要的、異樣的、帶有神性的圖像,并認為與自己的生存有很大關系,所以一定要以某種方式表現(xiàn)出來,以獲得神靈力量的支持。
總之,巖畫既反映物質(zhì)意識也反映精神意識,圖像是最早的文化載體,巖畫是人類文化的根。
戈布斯坦巖石藝術文化
在圖像學視野下的巖畫研究,要發(fā)現(xiàn)和解釋圖像的象征意義,及在各個文化體系和各個文明中的形成、變化和其所表現(xiàn)或暗示出的思想觀念。這樣通過巖畫圖像闡發(fā)出來的內(nèi)容就更為豐富了。
圖像制作在當時有一定困難,在以后數(shù)萬年里,人類用圖像把握世界的方式并沒有得到普遍意義的發(fā)展,反而是聲音以語言形式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以至于最后形成了象形文字的語言系統(tǒng),并且與聲音一起,成為語言思維工具的重要組成部分。
南非德拉肯斯堡山脈巖畫
這在我國主要就是漢字的出現(xiàn),以文字形式代替巖畫圖像來傳達信息、交流思想。但在我國北方草原的許多地區(qū),卻沒有形成象形文字的語言系統(tǒng),而是仍流行巖畫這種用圖像把握世界的方式。
我曾想過:如果說漢字是漢族文化的主要載體,而馳騁在我國廣大北方邊疆的草原民族的主要文化載體該是什么呢?那就是巖畫。
陰山巖畫 群虎
以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來說,從東部森林類型的大興安嶺巖畫,到北部草原類型的烏蘭察布巖畫,到山地類型的陰山巖畫,再到西部沙漠類型的阿拉善巖畫,這些巖畫數(shù)量浩瀚、樣式繁多,承載著千萬年來底蘊厚重的草原民族文化。
這些圖像載體在歷史長河中要比文字載體存在得更加久遠。這些巖畫是北方草原民族的“永樂大典”“四庫全書”“大百科全書”,數(shù)千萬年來它們在原始森林中、茫茫草原上、崇山峻嶺間、廣袤沙漠里,寂寞無語地護佑著我國北方草原民族的文化,歷經(jīng)人世滄桑、政治變遷,依然佇立在山崖之間。
(文章來源:美術報。原文《佇立在山崖之間的圖像學》,本文有刪減。)
廣西花山巖畫(局部)
陳兆復,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巖畫委員會執(zhí)行委員、中央民族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巖畫學會終身名譽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