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旭文
“紅色聽吧”遞新音
◎秦旭文
為適應新媒體形勢下的黨員教育需求,南京市雨花臺區(qū)緊緊圍繞“培訓陣地開放化、選學內容多元化”的原則,整合遠程服務平臺、手機微信等信息化載體,依托雨花臺烈士陵園紅色教育基地,開辦了一個開放式遠程教育實訓平臺——“紅色聽吧”,巧妙地將人文性、歷史性和鮮活性有效結合起來,極大地提升了黨員學習教育的實效。
“紅色聽吧”講什么,黨員群眾說了算。為提高培訓質效,雨花臺區(qū)本著“黨員教育需要什么就培訓什么、聽眾缺少什么就補什么的”原則,實行點播式互助教學。每月初依托微信、短信、網站、遠教平臺向黨員群眾發(fā)布“紅色聽吧”主題課程申報表,讓參訓人員根據各自工作所需填報感興趣的課程。
通過對申報情況進行認真分析,并結合當前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精選出兩至三個最受參學對象歡迎的主題,安排師資赴雨花臺烈士陵園教育基地進行現場公開教學。這種黨員群眾“按需點菜”、主辦部門“看單做菜”的互動式培訓模式,既有利于充分調動黨員群眾參學的興趣和熱情,也有利于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截至目前,“紅色聽吧”共舉辦8期,培訓黨員群眾2500多人次。
“培訓是最好的福利,”一位經常參加“紅色聽吧”教育學習的老黨員感慨地說,“我們的學習需求能得到充分重視和滿足,非常人性化!”
課堂效果好不好,核心在于主講人。因此,區(qū)委組織部尤為重視“紅色聽吧”講師隊伍的選配工作,盡可能讓黨員群眾在家門口就能聽到最感人的故事和最權威的理念。為此,區(qū)委組織部組建了權威學者隊伍、草根模范隊伍和新媒體隊伍三支紅色講師團,講授微型黨課、分享紅色故事、介紹先進事跡。第一支權威學者隊伍,主要邀請政治理論、時事分析、藝術文化等方面的專業(yè)學者到烈士陵園現場授課;第二支草根模范隊伍,主要從全區(qū)各條戰(zhàn)線、各級黨組織中發(fā)掘出黨員群眾身邊的崗位模范、感動人物、學術愛好者等,用實例、用成績、用共鳴把學習教育變得更加親民;第三支新媒體隊伍,重點挑選和培養(yǎng)了一批擅長運用新媒體的中青年黨員,依托微信、微博平臺開通“影留言”欄目,打造迷你講臺,隨時隨地分享學習視頻、傳遞身邊的正能量,形成“黨員人人上講臺”的濃厚氛圍。
“紅色聽吧”開設《學習教育微黨課》《身邊典型故事講述》《紅色微故事》《雨花烈士檔案》等課程,特別邀請了解放軍國際關系學院崔建樹教授講解分析當前國際形勢;邀請雨花臺區(qū)軍轉干部先進典型陳禮正以親身經歷講述自己如何由一位軍人華麗轉身為一名優(yōu)秀機關干部的黨員故事;邀請雨花臺區(qū)景明佳園小學黨支部副書記夏京花結合自身體會講授以“黨的發(fā)展歷程”為主題的微型黨課等。培訓課堂上的講師幽默風趣,黨員群眾不但聽之有趣,更是學之有味。
為方便不同層級、不同領域的黨員群眾進行交流學習,“紅色聽吧”采取開放式教學形式,專門設置游客群眾旁聽席,最大限度地實現了優(yōu)質學習資源黨群共享。參訓黨員群眾中既有來自社區(qū)一線的基層干部,也有非公企業(yè)黨務工作者,每期學員都將近三百人。同時,推動“線上線下”學習教育相結合,依托雨花臺烈士紀念館黨性教育基地網上展館,將“紅色聽吧”向網上延展,進一步擴大學習教育覆蓋面。
2016年6月20—26日,雨花臺區(qū)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開展“雨花英烈精神宣傳教育周”活動。網上展館通過先進的多媒體交互手段將館藏精華靈動呈現,引導和激勵廣大黨員干部大力弘揚“信仰至上、對黨忠誠、舍生為民、勇于擔當”的雨花英烈精神,繼承先烈遺志,汲取精神養(yǎng)分,爭做“四講四有”合格共產黨員。
(作者單位:南京市雨花臺區(qū)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