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曉蕓
『臨時狀態(tài)』的人生為何不值得過
文
彭曉蕓
“北京生活這么累,為什么不回家鄉(xiāng)過悠閑的日子呢?”
“我這么拼,就是為了將來可以回家過悠閑的日子?。 薄翱晌覜]去過北上廣,現(xiàn)在就在西湖邊上喝龍井啊!”這段對話是不是似曾相識?與著名的“漁夫曬太陽”故事頗為異曲同工?有人問曬太陽的漁夫:為什么不去打魚?漁夫反問:打魚之后干什么?有人說:賺錢??!漁夫又問:賺錢之后干什么?有人說:有錢了就可以曬太陽??!漁夫答:我現(xiàn)在不就在曬太陽?!
長久以來,這個話題爭論不休,似乎誰也沒有說服誰,各過各的日子唄。
一
如果你打算較真,比照自己的生活,自我審視尋思一番,或可重新發(fā)現(xiàn)自己:你究竟是一個享受當下的自足派,還是一個時刻處于臨時狀態(tài)的等待派?抑或都不是,是一個猶疑于不同狀態(tài)間的動蕩派?
無論是漁夫曬太陽的故事,還是當下都市青年們逃離或堅守北上廣的現(xiàn)實選擇,大概有幾種不同狀態(tài):1.享受打魚的日子,享受北上廣的生活,并不覺得曬太陽和家鄉(xiāng)的生活是享受;2.忍受打魚的日子,忍受北上廣的生活,向往和期待曬太陽的閑逸,向往回歸家鄉(xiāng)的生活;3.直接受不了打魚的辛苦,直接受不了北上廣的艱辛,未經漂泊就過著家門口曬太陽的“幸福生活”;也許你沒有想過第四種可能生活,既享受忙碌的狀態(tài),又享受閑暇,在他們那里,忙碌和閑暇幾乎沒有清晰的邊界。
大言不慚地說,我就是這第四種人。
這大概是諸多腦力工作者兼自由職業(yè)者共有的特質。即便過去有報社這樣的單位,從未坐過班的我,全然無法體驗上班與下班的界限分明。有時候明明在家里,卻比在報社還忙碌,只要腦子啟動了某一選題程序,半夜也停不下來。
及至現(xiàn)在讀了哲學,更是明目張膽地把“發(fā)呆”視為工作狀態(tài),全然分不清“思考中的閑暇”與“閑暇中的思考”。說白了,這是一種平均分配忙碌與閑暇的狀態(tài),以致沉浸其中的人感覺不到身心狀態(tài)的切換,而覺得自己過著一種均質的、等價的常態(tài)生活。
二
這引申出一個問題,有些人總會說:“熬過這一段就好了?!敝T如考生們說高考后就好了,約會中的人說結婚就好了,商海中打拼的人說實現(xiàn)經濟自由就好好讀書去,撫育嬰兒的父母們說孩子上學了就好了……
所有這些“如何如何就好了”的模式,無不處于“臨時狀態(tài)”。似乎每一個當下都是煎熬,都在為了某個未來的目標而受苦。
我的一位同門碩士師弟馬德云把這狀態(tài)描述為:
一些工作了的青年,生活處于一種臨時狀態(tài),為將來忙碌,為將來焦慮,衣食住行用,除了衣著稍微整飭,其他無一不是將就,具體體現(xiàn)在食住行用上審美的無趣味。父母也依然在過著一種臨時生活,“等到……就……”是他們的常用句式。(經小伙伴同意引自其朋友圈)
他這段話更聚焦于生活品質的將就,只要未達所謂經濟自由的目標,生活似乎被“臨時政府”接管了,一切皆為暫定協(xié)議,無謂長效,都在熬時日,仿佛日后的好生活足以抵消今日的敷衍。
懷過孕的人并不難想象處于“臨時狀態(tài)”的人是什么心情:每天都在想象寶寶健康誕生的情景,每天都在關注胎兒發(fā)育的狀況,關切胎兒的動靜……
懷孕是典型的、幾乎無可爭議的臨時狀態(tài)。而我們設想一下,如果有人天天在懷孕,天天處于待產的狀態(tài),那會是怎樣的心理環(huán)境呢?
就有這樣的人。他們的“待產狀態(tài)”可謂持續(xù)一生,你看不到什么時候是盡頭:熱火朝天干事業(yè)的時候,盼著賺夠錢,“等賺夠錢,我要布置一個大書房,像你們讀書人那樣讀書寫字,過高雅的生活”……
真賺了錢了,大書房也有了,又說:“要是像你們文人那樣,勇于追求愛情多好啊,紅袖添香方為讀書佳境啊,可我重情重義,豈可拋棄糟糠之妻”,說罷拂袖而去,打麻將去了,沒翻過哪怕一本機場讀物……
高考前盼著上大學,上大學盼著工作,工作盼著退休,退休懷念工作,甚或,退休了開始進入恐懼死亡的無所事事……
一些女青年盼著結婚,結婚前一切都是臨時戰(zhàn)備狀態(tài),打扮得花枝招展,連妝也一刻不能卸下,說話輕聲細語、嗲聲嗲氣,恨不得上個聲藝形體培訓班集訓一下,然后,只要釣上金龜婿,花枝招展的秘籍速度更換為一哭二鬧三上吊的婚姻保衛(wèi)戰(zhàn),河東獅吼……
為公允起見,設想一段男青年的:追求姑娘時十萬分之殷勤,甜言蜜語,24小時待命,工作拋之九霄云外,美其名曰臨時狀態(tài),老板責備也以“臨時而已”為自己脫責,及至結婚,又進入瘋狂臨時工作狀態(tài),這下是“老婆,等我賺夠錢,陪你去玩”……很快,連話也懶得跟“老婆”說,婚姻生活又成為了臨時狀態(tài),這烏泱泱的沉悶婚姻何時是個頭啊……
三
拼命40年,無所事事15~20年,還是把退休的悠閑狀態(tài)平均分攤到工作的那些年里好呢?
臨時狀態(tài),若果真是臨時,而非“永久不幸福”狀,或可視為主動的“延遲滿足”。一定程度的延遲滿足,有助于更有計劃地達成目標。所謂“拖延癥”,多是無法延遲滿足導致,很多人傾向于先滿足心理的舒適區(qū)需求,把有難度的任務排在舒適區(qū)之后。而那些幾乎沒有拖延癥的人,往往并非由于他們自控力更強,而是同樣的任務,在均質生活態(tài)的人那里,不存在與心理舒適區(qū)特別對立的排斥感。當然,也有靠意志力強行控制自己按時完成任務的人,不過,他們生活中的愉悅感就沒有保持均質狀態(tài)的人那樣飽滿。
何謂“均質態(tài)”的生活方式?這是我發(fā)明的一個詞,用以描述將生活過成質量較為均等的每個當下的那種人生態(tài)度和狀態(tài)。
這源自著名怪才設計師Sagmeister的一次TED演講Thepowerof timeoff(休假的力量)的啟發(fā)。
每隔7年,設計師StefanSagmeister就會關閉他在紐約的工作室,休假一年,以恢復他的創(chuàng)作靈感。他向現(xiàn)場聽眾幽默地陳述了休假的力量,并展示了一系列因休假靈感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作品。
與創(chuàng)造力有關的工作,8-1>7并不令人驚訝。即便是體力勞動,加班壓榨勞力攫取利潤的,是老板,而工人個人的生命質量并未提升,倒很可能因過勞而透支。只不過,對創(chuàng)造型工作而言,老板想壓榨也未必能如愿獲利。
如果你是自己的老板,大可放自己的假,如果不是呢?
第一,盡力讓老板看到8-1>7的效應;第二,擁有炒老板魷魚的能力。
四
在此前的文章中,我提到過,未來或許是一個斜杠青年的時代。
想要擁有炒老板魷魚的自由,最可能的路徑就是,你具備在多個行業(yè)就業(yè)或創(chuàng)業(yè)的能力,或者,你擁有在某個行業(yè)無可取代的競爭力,你永遠處于這個行業(yè)的領先位置,并且,你確保這個行業(yè)不是人工智能即將大規(guī)模入侵的行業(yè)。
最低限度,你不必為一份工資而透支未來的成長空間。當你拿出80%的精力保住當下的工作,很大可能是,你將比那些拿出50%的精力工作,30%的精力用于充電的人更快被就業(yè)市場淘汰。這是一個挺殘酷的現(xiàn)實。未來的趨勢很可能是,在人工智能大規(guī)模應用之前,體力勞動的價格仍持續(xù)攀升,而“不上不下、缺乏創(chuàng)造力”的白領工作將面臨最為尷尬的局面。據(jù)圣路易斯聯(lián)邦儲備銀行的數(shù)據(jù)顯示,在美國,非常規(guī)認知型工作以及非常規(guī)手工型工作自1980年后逐步增長,而常規(guī)化工作則一直維持幾乎不變。
非常規(guī)認知型工作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思維方式比花費的時間長短更重要。越過1萬小時定律門檻之后,顯出差異的,是認知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思維和認知無“臨時狀態(tài)”,一個人如果不能保持思維水平的前后一致性,將很難在工作中靠臨時調動產生靈感和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
即是說,高度依賴于非常規(guī)認知能力的工作,將促使人追求生活與事業(yè)、閑時與工作的述行一致。一個敷衍生活的人,是不可能有卓越的工作能力的。
五
碩士畢業(yè)的時候,我曾在日記中告誡自己,不要連續(xù)讀書,要在經濟上自立,要找份有利于準備讀博的、有自由時間的工作,于是,我找了紙媒的工作。現(xiàn)在回想起來,當時的心態(tài),頗有一種“臨時狀態(tài)”的嫌疑。
不過,工作真正開展起來時,我發(fā)現(xiàn)一切“臨時狀態(tài)”都不可能做好一份工作。徹底拋棄那種“等以后……就……的臨時心態(tài),當我把媒體的工作當作學術課題那般較真來做,把懷孕當課題來研究,以學術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不打無準備之戰(zhàn),這時,我發(fā)現(xiàn),就算長期做媒體,也可以永無止境追求業(yè)務精湛,我發(fā)現(xiàn),據(jù)說百分之五十的媽媽要得的產后抑郁癥,在我身上一點兒蹤跡也沒有。我能愉悅地把每一個當下體驗好,完成好。擺脫“永久臨時狀態(tài)”的自欺欺人,需要我們不把“以后”視為人生幸福的必要條件。即便對未來有所憧憬,將未來的一切饋贈視為生命的驚喜,遠遠好過總在“等以后”,總在把以后的好運氣視為今天忍受煎熬的理由。
“臨時狀態(tài)”容易讓人陷入等待“雪中送炭”的外在依賴中,卻無法過好自己的內在。何不把每一個當下過成綢緞一樣華美的時刻呢?
至于令人陶醉的愛情、相濡以沫的伴侶、道路開闊的事業(yè)、情投意合的小伙伴們……一切需要“他者”的美好,統(tǒng)統(tǒng)放入“錦上添花”的筐里,生命可以有驚喜,卻不會有焦躁的沮喪。
(轉自彭曉蕓公眾號)